摘 要
英語學習活動觀為初中英語教師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供了指引。教師可從學習理解類活動、應用實踐類活動以及遷移創新類活動三個維度,圍繞賞析詩歌之形、體驗詩歌之美以及體悟詩歌之要,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滲透并踐行“學習活動觀”,以幫助學生形成與發展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讓學生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引導其成為學習探究和知識建構的主體。
關鍵詞
英語學習活動觀 詩歌文本 閱讀教學 初中英語
英語學習活動觀是一種英語教學理念,強調將學習融入活動的教學路徑,即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三類相互關聯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探究主題意義的過程中學習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下面,筆者以語篇Seasons of the year(牛津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Reading)為例,探討如何帶領學生賞析、探究和體悟英語詩歌之美,實現對詩歌文本的深度解讀,促使學習真實發生,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賞析詩歌之形,設計學習理解類活動
學習理解類活動秉持“在體驗中學習”的學習理念,學習活動類型主要分為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等。在此類學習活動中,教師要用圖片、視頻等工具激活學生的相關背景信息,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以思維導圖等直觀形式幫助學生獲取和梳理與目標語篇相關的信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整合和概括語篇的內容和結構,建構知識體系,為進一步深入解讀語篇做好鋪墊。
詩歌的外在形態美能讓詩歌更觸動人,更具張力。要熟悉詩歌的形態,就要以教材的實例作為樣本,帶領學生熟悉詩歌的形態。筆者以圖片形式呈現完整語篇,讓學生理解詩歌是一種特殊體裁,有標題、詩節以及詩行等,詩節類似于語篇的段落,然后讓學生瀏覽整個語篇并回答相關問題。
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筆者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并建立結構化知識。通過尋找詩歌標題、詩節以及每部分內容,學生可獲取并掌握詩歌的基本結構,并在思維導圖中直觀清楚地看到詩歌文本內容和結構的對應關系,為賞析詩歌做好準備。
二、體驗詩歌之美,設計應用實踐類活動
應用實踐類活動秉持“在實踐中運用”的學習理念,主要包括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運用等學習活動。在此類活動中,教師要描述并闡釋與語篇相關的事實性信息,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深度學習語篇;用換詞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語篇語言特點,并通過表演、模仿等活動形式內化所學。
1.吟誦文本,感受韻律之美
詩歌之美除體現在結構外,韻律美即押韻現象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教師可以先對押韻現象進行描述,鼓勵學生探索找出詩歌中押韻的單詞組,認真品讀,體會詩歌韻律的美感。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意群將每個詩行分隔,鼓勵學生吟誦文本,感受詩歌節奏,進一步體會詩歌的韻律之美。
2.替換用詞,體會用詞之美
詩歌之美除了體現在韻律美之外,用詞之美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用一些小技巧,例如,可以通過換詞練習,在分析和判斷的活動中,引導學生關注被替換詞的精妙之處,體會詩歌用詞之美。
3.摹寫詩歌,體驗情感之美
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原文的某一部分進行模仿創作,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加深其對主題的理解。創作也是運用的過程。學生通過摹寫,可以更細致地解析詩歌內部詩行與詩行之間的結構,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和運用。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全班面前有感情地朗誦自己寫的小詩,與作者共情。
通過這些應用實踐類活動,學生可以在吟誦文本的過程中感受詩歌韻律之美,也可以在替換用詞的比較中體會詩歌用詞之美,還能在摹寫詩歌的實踐活動中體驗詩歌的情感之美。
三、體悟詩歌之要,設計遷移創新類活動
遷移創新類活動秉持“在遷移中創新”的學習理念,主要包括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造等類型的學習活動。在此類活動中,教師要挖掘語篇的深層信息,打破學生的認知局限,鼓勵學生進行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的活動,讓學生為獲取新知探尋可行路徑;設計和主題意義相關的活動,深化學生對主題的認知,激發其想象力,提升他們的高階思維能力。
1.“中西結合”,激活知識儲備
要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最好的時機就是在學習完相關項目之后,用小練習來幫助學生鞏固學習的效果。考慮到本課的體裁是詩歌,教師可以尋找一些跨學科的素材,例如一些中文詩歌,來引導學生完成詩歌英文版本的練習,實現跨學科有機融合,同時實現知識的遷移。
例如,學生在找出詩歌意象后,筆者給出一張詩人站在窗邊的圖片,讓學生結合所學中文古詩詞,推理這個人可能是誰,這個人在做什么。學生根據圖片中的月亮,聯想到了《靜夜思》,筆者再給出英文版本,讓學生填空。在學生找出詩歌中的押韻單詞組后,筆者又給出一首中國經典古詩詞,先給出英文題目,讓學生推理詩歌題目是什么,讓學生綜合考慮意象和韻律兩個因素,完成填空。
學生給出的答案是有差異的,這時教師可讓學生去論證哪個是更好的答案。學生通過這樣的推理和論證活動,不僅可以在具體的語境中檢驗自己是否掌握了詩歌的意象和韻律,還可以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認識中國古典詩詞,體會中國古詩詞的魅力,建立文化自信。
2.提出疑問,思考文本邏輯
遷移創新類的活動重點要將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文本進行聯結,引導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充分了解學情,在此基礎上去挖掘語篇的內涵以及結構等,引導學生通過批判和評價,形成自己創造性的表達,完成知識的遷移和創新。
例如,筆者在研讀語篇時發現,Seasons of the year這首詩歌的敘述順序與學生的普遍認知之間存在差異。談到季節時,學生的反應都是春夏秋冬,而本詩文本卻是按照冬春夏秋的順序,這樣的差異可以留給學生去思考。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產生了以下三種創造性的認識:(1)在月份和季節的對應中,一月份并不是春天,而是冬天,所以詩歌按照自然月份進行排序,是以冬天開始;(2)英國詩人雪萊在《西風頌》中曾經有過這樣的表述:“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因而本詩歌以冬天作為開頭,暗示雖然一開始就是冬天,但是冬天過后就是美好的春天了;(3)詩歌的最后兩行是這樣表述的:“很快雪季將會來臨,新的一年又要周而復始。”其中也提到了雪季,這樣的安排是有意而為之,可以首尾照應,實現詩歌文本的結構美。
開放式的問題本身是沒有固定答案的,言之有理即可。學生通過這樣的遷移創新活動,可以深化對語篇的認知,同時可以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將所學語篇和生活的真實情境聯系起來,完成知識的遷移和創新,實現深度學習。
3.替換標題,升華文本主題
教師可以結合單元情境和話題、語篇特色以及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等,設計一些激發學生想象力的學習活動,升華文本主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完成創造性的活動。
本單元的情境屬于“人與自然”的主題范疇,教師可在自然和人之間建立聯結,鼓勵學生完成創造性的活動。筆者將語篇標題中的“year”換成“life”,引發學生思考,大自然中是從春季到冬季,人的一生也有四季,讓學生討論人生的四季是怎樣的,鼓勵學生依據之前討論出的四季的關鍵詞,發揮想象力創作出《人生四季》這樣一首小詩。
從語篇大自然的一年四季,到人生四季,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從淺層走向深層,學生可以將對大自然的感悟延伸到對人生四季的思考中,完成知識的遷移和創新。
總之,英語學習活動觀指導下的英語教學是由一系列層層遞進又相互關聯的學習活動構建起來的邏輯體系,為初中英語學科育人提供了新的路徑。在實踐中,教師要立足語篇主題和教學目標,聚焦學習理解、應用實踐以及遷移創新三個維度來組織、設計和實施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發現者和探究者,讓核心素養真正落地。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鳳翔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