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教師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可以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筆者立足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從以下四個方面淺析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德育有效性的教學策略。
一、明確德育目標,強化德育意識
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高效開展的前提條件。教學前,教師應根據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法治觀念和社會責任感放在突出位置,并認真研究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科學、合理地制定教學目標。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教師應強化自身的德育意識,將德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使德育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例如,執教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八(上)“遵守規則”一課,教師在制定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同時,突出德育目標:1.培養規則意識,通過教學,使學生內心深處敬畏規則,認識到遵守規則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是高尚品德的體現;2.增強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認識到遵守規則不僅關乎個人自由與權益,更關乎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和諧,從而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3.倡導自律精神,鼓勵學生從內心出發,自覺遵守規則,將規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自律的習慣。
二、創新教學方式,豐富德育形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應試為目的,更注重知識的灌輸,課堂缺乏生動性和趣味性,學生難以將知識內化為道德修養,德育效果甚微。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立足德育方向,靈活創新地采用多種科學高效的教學方式,如情境模擬、案例分析、辯論、角色扮演等,調動學生興趣,從而實現潤物無聲的德育效果。
例如,執教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九(上)“我們的夢想”一課,教師將影視作品中近代先賢們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奮斗的事跡剪輯成視頻給學生們播放,從而為學生創設跨越百年、回眸追夢歷程的厚重歷史情境。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角色扮演活動“連線先輩”。學生們互相提問:如果先輩們穿越到當代,你覺得他們會對我們說些什么?如果我們能穿越到近代,你會對先輩們說些什么?該設計引發了學生的深度思考和熱烈討論,使學生不僅學習了中國夢的知識點,而且增強了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使命感。
三、挖掘生活素材,拓展德育內容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文本和圖片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但每個人的具體生活內容都不同,教師需要認真研習教材,深入挖掘學生生活中的德育素材,為學生提供富有深度和廣度的德育內容,讓學生分析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的問題,掌握道德規范的要點,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強化學科的德育效果。
例如,執教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七(上)“讓家更美好”一課時,筆者精心設計了兩個活動環節。在第一環節“體味親情”中,筆者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搜集了本班學生家長記錄孩子成長的照片以及家長們愛的其他表達方式,將其制作成視頻,在課上營造出濃濃的親情氛圍。在第二環節“愛的碰撞”中,筆者由于之前了解到期中考試后某學生與家長發生了激烈的親子沖突,且還處于“冷戰”狀態,于是請這位家長錄制了一段本次沖突后想對孩子說的話。在征得學生及家長同意后,筆者在課堂上播放了這段音頻,該學生感動得熱淚盈眶。之后,筆者在課堂上連線了家長,該學生也表達了對家長的理解和愛,他們的誤解和沖突被化解。筆者讓其他學生通過此案例,反思與父母之間的沖突,談談應該如何看待和解決親子沖突。學生們圍繞自身生活經歷,暢所欲言。這兩個環節將家庭生活的內容搬到了課堂,再將課堂教學內容拓展至家庭,取得了較好的德育效果。
四、融合實踐活動,促進知行合一
道德與法治課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教學時必須加強課內課外聯結,實現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配合。教師可鼓勵學生通過參觀訪問、現場觀摩、志愿服務、生產勞動、研學旅行等方式走進社會,在實踐中形成深刻的學習體驗,提升道德品質。
例如,執教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九(上)“延續文化血脈”一課,教師可設計主題為“尋訪身邊的美德故事”的體驗活動,將學生以社區為單位進行分組,布置在社區內尋訪美德事跡的任務。學生制定不同的尋訪路線,并以文字、照片、視頻等形式做好記錄;在課上采用組內交流和組間交流的方式辨析這些美德的重要價值。此次體驗活動引導學生關注和探究日常生活和社會現象,梳理辨析學習成果,并思考:你做過哪些好事,體現了什么美德?今后你將如何要求自己、完善自己?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將感性體驗上升為理性感悟,在表達與傾聽、反思與共情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完善自身的道德行為。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認識到課程的德育價值,在教學中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為落腳點,不斷探索更高效的育人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段玉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