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質量監測旨在診斷、改進、引導教育質量提升,它不僅為我們揭示了教育的現狀和問題,更為區域研培活動精準設計與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通過分析解讀質量監測數據,結合我區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以“語文學習任務群視域下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研究”為統整,以“發現問題—剖析原因—整改落地”為實施路徑,闡述基于質量監測數據引領的智慧教師“三環”成長模式:即內環———數據反思診斷;中環———團隊協作實踐;外環———成果輻射共享。幫助一線教師將監測結果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監測結果對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導向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監測數據分析;智慧教師“三環”成長模式;主題研修活動設計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指出:“完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加強監測結果運用,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教育質量監測作為教育評價的重要途徑,旨在提升教育質量,關鍵在于建立結果運用機制。如何深入理解報告內容,讀懂報告數字背后反映的真實問題,幫助教師將結果運用到教學中,充分實現教育質量監測數據的診斷、反饋、改進和促進發展功能,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如何通過創新研培機制,發揮監測數據指導作用,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實現教育質量穩步提高。筆者將以“文體引領、要素聚焦、單元貫通”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研究為例,進行具體的區域研培活動設計與實施分享。
(一)多維解讀,找準問題
《2022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語文學習質量監測結果報告》對本區語文教師培訓、教研和學校語文教育教學管理狀況進行了分項調查,反饋顯示:語文教師認為對教育教學最有幫助的培訓形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教學觀摩”“課例研究”“實踐培訓”;關于教研活動的形式與效果,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集體備課”“說課評課”“主題研討”;關于教研活動的內容與效果,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課標和教科書解讀分析”“教學活動設計和組織”“作業設計優化”;小學校長認為制約學校語文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語文教師自身學科專業素養有待提升”“語文教師教學方法有待提升”“學生家長對語文學習的重視程度不足”。
細讀報告,可以發現語文教師更希望在教研活動中從一名聽眾轉換為教研活動的設計者、參與者和實施者,同時更希望教研活動的主題之間能夠相互關聯,能為教師的常態教學帶來持續性的指導和引領。
(二)依托報告,精準施策
2024年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小學語文學科教研工作重點指出:要基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開展專業化備課研究,研究內容包括:學習目標確定、學習評價、學習活動及作業設計等。
結合2022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反饋的教師專業成長需求,針對本區教師在學習落實新課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2024年3月,我們通過“問卷星”對297名教師進行了課標學習的全面調研。依據調研結果(見表1),以哈爾濱市小學語文教研工作重點為指導,確定本區年度教研活動總主題為:“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研究”。

(一)細化設計,個性發展
為了卓有實效地完成主題研修各板塊任務,我們對每月的教研活動進行了精致的細化設計。基于本區語文學科教師人數多,且多為青年教師的實際情況,本著教師參與最大化的原則,按照年級學段,結合教學進度,以“文體引領、要素聚焦、單元貫通”教學實踐研究為核心,將每月教研活動主題與內容設置如下:
3月:學區聯研———“守語文之田,悟文言之法”中高年級文言文主題研討;
4月:校本教研———“輕叩詩歌大門,共賞自然之美”四年級詩歌單元主題備課;
5月:學區聯研———“學好中國漢字,厚植中國文化”二年級識字單元主題研討;
6月:學區聯研———“童趣賞四季,童心話朗讀”一年級朗讀教學主題研討;
7月:專題研修———五年級期末復習課例展示與主題研討;
9月:優課引領———中高年級閱讀教學課例展示與分享;
10月:新秀風采———五年級習作單元主題研討與課例分享;
11月:技能展示——教師粉筆字書寫、朗讀技能匯報展示;
12月:大賽回顧———市、區兩級教學大賽獲獎教師匯報展示。
(二)詩韻自然,精備共賞
下面以“輕叩詩歌大門,共賞自然之美”單元主題備課為例,回顧教研活動設計過程。
問題提出:“綜合性學習”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一部分,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綜合性學習”卻常常被忽視。如何正確發揮“綜合性學習”的育人功能,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確定以四年級下冊三單元教學內容為主體,開展針對詩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教學研究。針對教學中發現的“綜合性學習”真問題,尋找突破路徑,以展促研,服務教師專業成長,促進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整體提升。
統編版語文教材從三年級下冊開始,共安排了四次與“綜合性學習”相關的內容(見圖1):
整體梳理小學階段四次“綜合性學習”內容與要求,可以發現學習和實踐要求漸次提升,體現了學生由課內習得到實踐運用螺旋上升的發展過程。
內容形式:朗讀、書寫兩項教學基本功展示、單元主題備課、綜合性學習課例展示。
活動過程:
1.教學基本功展示
教學基本功展示是每月主題教研的必選項目,目的在于立足常態扎實歷練教師專業技能。結合本單元教學內容,以四首現代詩為例,由8位展示教師分組進行朗讀與板書展示。
板書書寫:展示教師要求在8分鐘之內,現場完成一課時的板書書寫,要體現對具體課時教學內容的提煉與整理,書寫規范準確,體現扎實的書寫技能。
詩歌朗讀:教師選定本單元一首詩歌進行現場朗讀展示,可以添加音樂或者背景畫面,要做到讀音正確,語速適中,情感自然,通過朗讀展示對詩歌的獨特理解。
2.單元主題備課
以“輕叩詩歌大門,感受自然之美”為主題,圍繞統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詩歌單元,對“綜合性學習”的實施與落實進行研討分享。本單元以現代詩為主體,單元人文主題是“詩歌,讓我們用美麗的眼睛看世界。”單元語文要素為①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②根據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③合編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
在三年級“綜合性學習”《中華傳統節日》的基礎上,學生初步學習了收集資料和成果展示的基本方法。本單元學習以詩歌為載體,設置“輕叩詩歌大門”綜合性學習主題活動,在學生初步學習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了“根據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學習要求,這是對三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單元語文要素“收集傳統節日資料”的鞏固與提升。
基于單元教學內容的特殊性,為了達成學生“綜合性學習”成果的積累與優化,我們嘗試對本單元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與重構(見表2)。
依據以上整合與重組構想,將本次主題備課設定為四個部分:單元解讀、整合構想、課型分析、課例分享。
基于以上思路與框架,設置單元主題情境和具體學習任務如下(見圖2):
3.“綜合性學習”課例展示
以“輕叩詩歌大門———合編小詩集”或“輕叩詩歌大門———舉辦詩歌朗誦會”為題目,由教師依據單元教學進度任選內容進行課例展示。
智慧教師“三環”成長模式,不僅注重教師在教學環節中的成長,還強調通過系統的研培活動構建來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每月一次的主題教研活動設計與實施,立足常態教學為教師搭建了專業成長的平臺,教研目標直指課堂教學提質增效。承辦學校教研組全員參與,老、中、青、新同臺展示,在研修過程中提升了學科團隊的研究力和執行力,在充分調動教師內驅動力的前提下,完成了區域教研活動教師由觀眾到參與者的轉型。參與展示活動的教師來自不同學校相同年級組,大家圍繞同一主題,立足教學熱點開展教學實踐研究,有備而來、有心而聽、有感而發,形成了聯動、共融、發展的多維區域聯研格局,為區域學科教研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育質量監測宛如一座燈塔,為教育發展指引方向,監測數據猶如一把鑰匙,幫助我們打開智慧之門。本區以“語文學習任務群視域下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研究”為主題的區域教研活動,得益于對監測結果的深度解析與運用。在未來的教育之路上,我們將持續關注并發揮教育質量監測的作用,不斷優化教研模式,讓教育之花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執筆人:郝春平孟洋)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