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教師要重視學科大單元、大概念的構建。尤其對復習課而言,將各章節內容進行整合是能否達到復習成效的關鍵,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找一條主線將各章節串聯,而學生最熟悉、最感興趣的熱點事件便是很好的素材。以“天水麻辣燙”這一熱點事件為背景,設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二、三章的整合復習,旨在探索大單元復習所能取得的良好效果。
關鍵詞:高中地理;熱點事件;“天水麻辣燙”;大單元復習
《新課標》中提到: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成[1]。這段文字傳遞出了兩個關鍵信息,一是結構化教學,二是情境化教學。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對章節內部的知識整合,還要將各章節之間的內容串聯。對于每個章節內容來說,由于都是圍繞每章的主題展開,因此相互之間容易建立起聯系,但各章之間的內容跨度較大,要建立起聯系,難度稍大,這就需要教師選取一個恰當的、能和各章節內容緊密聯系的材料或案例作為主線,設置層層遞進的情境,并通過相關問題,將各個章節串聯起來,讓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也會讓學生因情境而記住知識,這樣才能實現高效的復習。
情境是問題設計的載體,利用情境這一載體,實現對學生基礎知識、綜合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的考查。熱點事件是很好的情境素材,選取當下學生最感興趣的熱點事件作為背景材料或主線,將整節課的情境材料串聯起來,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促進知識的結構化和體系化。如2023年的“淄博燒烤”和“南方小土豆勇闖哈爾濱”等都是很好的素材。本案例選取憑一己之力讓整個甘肅麻辣燙火爆出圈的天水市為主線,創設了“天水之美”“天水之興”“天水之困”“天水之火”“天水之思”五個情境。
(1)情境一:“天水之美”
情境材料:展示天水市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歷史文化、名勝古跡等方面的材料和圖片。
設計意圖:本節課是以天水這個城市為主線展開相關的教學,因此,首先需要對天水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特征等方面的知識做簡要介紹,讓學生對天水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展開后面的情境。
(2)情境二:“天水之興”
情境材料:展示上世紀六十年代天水因“三線建設”而興的相關材料和圖片。
設計意圖: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這段時間,由于“上山下鄉”“支援大西北”“開發北大荒”等政策的實施,使人口遷移呈現由城市到鄉村、東部到西北和東北的特點,而該情境選取“三線建設”這一素材,具有較強的代入感,能使學生回憶起該階段人口遷移的方向、特點、原因等知識。
(3)情境三:“天水之困”
情境材料:展示天水第六次(2010年)至第七次(2020年)人口普查的相關數據材料和1978年至2023年天水常住人口數量變化曲線圖。
設計意圖:從“天水之興”到“天水之困”的轉換,既有故事情節上的起落,又很自然地過渡到改革開放后我國人口遷移的相關知識,以及城鎮化過程,使整個故事情節具有較強的連貫性。
(4)情境四:“天水之火”
情境材料:展示天水麻辣燙爆火的相關視頻、圖片和文字材料,以及武都花椒和甘谷辣椒種植的相關材料和圖片。
設計意圖:由“困”到“火”,故事情節再次反轉,天水麻辣燙為什么能火?以此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指引學生一步步探究原因,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5)情境五:“天水之思”
情境材料:展示天水麻辣燙爆火后當地政府采取的措施和相關的圖片,如開通麻辣燙公交專線,政府各機關大院免費為游客提供停車服務,志愿者在街頭為游客免費發放景點門票、土特產等。
設計意圖:本情境是整節課的結尾部分,從天水麻辣燙的爆火引到自己家鄉的發展,讓學生從“天水之火”中借鑒經驗,落實家國情懷的培養。
內容整合是大單元教學的核心,在實施內容整合時,教師還需要注意知識的邏輯性和系統性,確保知識的傳授有助于學生構建一個清晰和有邏輯的知識體系[2]。大單元背景下,知識鏈的設計目的就是要打破章節限制,挖掘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進而構建知識體系,而人口、鄉村與城鎮、產業這三個大概念之間本身就具有很緊密的聯系,因此,便于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鏈(見圖1)。

本節課的目的是要整合必修二第一、二、三章內容,構建知識鏈,提高復習效率。因此,在整合的過程中,要始終以大單元理念來指導教學設計,這樣才能很自然地將各章節內容融為一體,以便在學生腦海中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
復習課不管采取哪種形式,都要以《新課標》為基礎,因為《新課標》不僅是教學的依據,也是考試內容劃定的依據。因此在教學設計時,要按照新課標要求和重、難點設置相關問題,爭取在有限的課堂上讓復習效果最大化。
問題鏈的作用是:一方面揭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另一方面驅動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因此,問題鏈的設計要緊密結合課標,突出重、難點,設計出既能實現對基礎知識考查,又能提高關鍵能力,還能落實學科素養的問題。
本節課的問題鏈設計如下:
問題1:根據材料,分析天水的地理環境與地域文化之間有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地理環境與地域文化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同時也為“天水之思”中的相關問題提供材料和依據。
問題2:根據材料,說出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人口遷移的方向、特點和原因?
設計意圖:人口遷移是第一章的重點知識,通過背景材料,讓學生回憶第一階段(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我國人口遷移的相關知識,對第二階段(改革開放后)我國人口遷移的復習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問題3:根據圖文材料和所學知識推測“六普”至“七普”的十年間天水市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
問題4:由此可知,現階段我國人口遷移的方向和特點是什么?
問題5:目前天水處在城鎮化進程的哪個階段?該階段城鎮化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提出層層遞進的問題,一方面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以便及時對后續復習計劃做出調整,另一方面從第一章“人口”自然過渡到第二章“鄉村與城鎮”,讓學生在兩章內容之間建立起聯系,同時繼續發問,讓學生列舉出由城鎮化引發的“鄉村病”和“城市病”,為后面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措施做鋪墊。
問題6:完成以“武都花椒”為材料的高考題(題目略)。
問題7:根據材料分析甘谷有利于辣椒種植的條件。
設計意圖:由“麻”和“辣”兩種味道引出以武都花椒為背景的高考真題和甘谷辣椒為材料的農業區位因素分析,旨在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考查學生對農業區位因素這一重點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問題8:天水麻辣燙的爆火會帶動哪些產業發展?
問題9:此次天水麻辣燙的爆火為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帶來什么借鑒意義?
問題10:參考天水麻辣燙的爆火,我們的家鄉今后該如何發展?談談你的看法。
設計意圖:這是本節課的結尾部分,也是知識和情感升華的部分,給學生設置了開放性的探究問題,同時讓學生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本節內容整合,旨在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開拓思路,培養“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從天水轉移到自己的家鄉,落實了《新課標》的核心思想:“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整個教學過程以情境為線索、問題為導向、學生活動為主體的方式展開。情境層層遞進,過渡自然,問題緊扣課本重、難點知識。學生活動以知識回顧,課堂練習和問題探究等多種形式開展,用情境將所要復習的知識串聯起來,形成知識鏈便于學生記憶,同時利用高考真題和材料分析題,培養學生讀圖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利用探究類的問題,訓練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應用。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方面,從第一篇章“天水之美”培養區域認知,到第二篇章“天水之興”和第三篇章“天水之困”培養綜合思維,再到第四篇章“天水之火”,讓學生思考如何實現鄉村振興來滲透人地協調觀,最終以第五篇章“天水之思”讓學生思考家鄉未來的發展來落實地理實踐力,培養社會責任感。
熱點事件的選取不能生搬硬套,否則顯得華而不實,起不到整合知識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深挖熱點事件背后的地理知識,并設置和課本內容相關的情境,提出能突出重、難點知識的問題,才能使熱點事件在教學中發揮作用。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又能幫助學生理清各章節知識之間的聯系,還能提高學生做題的能力,從而實現了高效復習。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2] 劉君政 探索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的系統整合方法[J] 高考,2024(1)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