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絲竹的曲調淳樸優美、悅耳動聽,其藝術風格別具一格。江南絲竹,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江南文化底蘊和獨特的音樂藝術魅力。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作為人民群眾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為江南絲竹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肥沃土壤。然而,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中,江南絲竹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實現非遺江南絲竹與群眾文化的深度融合,讓這一古老藝術形式在當代煥發新的生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探究江南絲竹在群眾文化中的歷史與現狀,提出融合發展策略,并分析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為非遺江南絲竹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動其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光彩。
1 江南絲竹在群眾文化中的歷史與現狀
江南絲竹是流行于江南地區的一種器樂合奏類型,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江南絲竹音樂曾經是一種非常原生態的、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的儀式性音樂。始于最初的民間喜慶、婚禮等場合的自娛自樂,到現在的逐漸成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音樂藝術,江南絲竹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演變,煥發著新的生機。其如今轉變成了群眾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創造性的發展。進入21世紀,盡管面臨著現代化進程的沖擊,江南絲竹并未沉寂。相反,在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的積極努力下,通過展演、比賽、傳承人傳習與交流等多種方式,江南絲竹的傳承與發展得到了有力推動。特別是在長三角地區,這一傳統藝術形式更是煥發出新的活力,不僅在專業領域內取得了顯著成效,還廣泛滲透到社區等群眾生活中,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如今,江南絲竹不僅保持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更在創新中不斷發展。將現代音樂元素融入傳統曲目,大膽地吸收現代文化的一些元素,比如舞臺的表演形式,音樂的創作手法等,與現代年輕人的欣賞習慣相吻合。并且,業內人士更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拓寬傳播路徑,使得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與追捧。
2 江南絲竹在群眾文化中的融合發展策略
2.1 加強曲目創作與演奏形式創新
為使江南絲竹這一傳統音樂形式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審美需求,必須積極加強曲目創作,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探索“老曲新編”“老曲新唱”“老曲新奏”等多種方式,將現代元素融入傳統音樂,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時代感。勇于探索并創新演奏形式,嘗試實施脫譜演奏、即興創作等技法,突破傳統框架的制約,使音樂在演奏者的演繹下得以自由表達,展現出更為豐富多元的表現力與感染力。鼓勵藝術家們跨界合作,將江南絲竹與電子音樂、環境音效等現代音樂元素融合,創造出別具一格的音樂體驗。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為觀眾提供沉浸式觀演體驗,讓古老的音樂藝術以全新的面貌呈現,進一步拉近與年輕觀眾的距離。此舉可以促使江南絲竹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從而吸引更廣泛的關注與喜愛。在曲目的守正創新上,除了繼承傳統的經典曲目外,還可以將一些傳統的江南民歌甚至具有江南風格的流行歌曲改編成江南絲竹樂曲;加強與各地區的文旅結合,在一些年輕人喜歡的網紅打卡地進行演出,讓游客們在觀賞美景的同時,也能聽到高雅優美的樂曲,達到視聽的雙重享受;讓現在的年輕觀眾包括兒童們在潛移默化中了解江南絲竹這一特別的音樂表現形式;有些曲目還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當地的民族特色舞蹈來豐富舞臺的效果,同時增強觀眾的娛樂性和互動性。
2.2 完善數據庫建設,促進資源共享
完善數據庫建設是促進江南絲竹音樂資源共享與傳播的重要一環。應著手建立全面而系統的江南絲竹音樂數據庫,該數據庫應包含豐富的音像資料,讓音樂的旋律和韻味得以生動呈現;同時,還要涵蓋深入的文獻資料,為研究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在構建這一數據庫的過程中,還應注重數據的分類與索引,使用戶能夠便捷地檢索到所需信息。增強數據庫的互動功能,如設置在線問答、專家解讀等板塊,促進學術交流與知識共享。要定期更新與維護數據庫內容,緊跟江南絲竹發展的最新動態,保證資源的時效性和權威性,有效促進江南絲竹音樂的資源共享與傳播,還能為學者、藝術家及廣大音樂愛好者搭建一個集學習、研究、欣賞于一體的綜合平臺。同時,也要收錄珍貴的圖片資料,直觀展示江南絲竹的歷史與現狀,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加深人們對江南絲竹藝術形式的理解,拓展研究深度和廣度,營造沉浸式體驗氛圍,從而推動江南絲竹可持續發展[2]。
2.3 引“樂社”入校園,打造非遺江南絲竹教育新模式
為了深化非遺江南絲竹的傳承與教育,筆者建議創新性地引入“樂社”概念至大中小學校,并設立非遺江南絲竹教育研究基地。其一,政府可以創設平臺,讓大中小學校建立聯盟,邀請資深學者與教師組成非遺江南絲竹教育傳承隊伍,到各校進行教學和演出,使學生們多方位地認識和了解江南絲竹音樂。其二,可以成立由非遺江南絲竹杰出傳承人組成的團隊,入駐校園。通過豐富的授課內容、嚴謹的排練過程、精彩的演出展示及深入的學術研討,他們可以全方位展現傳統藝術的魅力,從而幫助學生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江南絲竹的特點與技藝。
2.4 借力數字平臺,拓寬傳播路徑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如短視頻、直播、虛擬現實技術等,可以更加直觀、生動地展現江南絲竹音樂的獨特表演形式和深厚文化內涵,有效拉近傳統音樂與現代觀眾的距離,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專人以各種音視頻、文字、圖片等形式進行數字化整理和制作,構建專屬的數字文化館或在線學習平臺,將江南絲竹的歷史淵源、經典曲目、演奏技巧等珍貴資料通過數字化形式保存并對外開放。這些數字化手段可以詳細記錄江南絲竹項目的影像、聲音等,不僅便于留檔保護江南絲竹并傳承下去,更有利于廣泛傳播,讓全球范圍內的音樂愛好者都能便捷地獲取學習資源,進行深度學習和研究。因此,對于非遺江南絲竹的保護、傳承以及今后的發展,數字化是目前最好的選擇,能夠實現更為廣泛的傳播和傳承。舉辦線上音樂會、音樂節等活動,邀請知名藝術家與觀眾實時互動,進一步拓寬江南絲竹音樂的傳播邊界,形成線上線下聯動的傳承發展格局,讓更多人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江南絲竹音樂的魅力,從而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為江南絲竹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開辟新的廣闊空間。
2.5 探索市場化路徑,構建傳承體系
在保護和傳承江南絲竹音樂深厚內涵與人文價值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其市場化的發展路徑,可以考慮將江南絲竹音樂與旅游產業相結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旅游產品,吸引更多游客體驗和學習。也可以將江南絲竹音樂與服務行業相結合,提供個性化的音樂服務項目,如音樂會定制、音樂療法等,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還可以將江南絲竹音樂融入教育體系,推出符合時代潮流的音樂課程、教學短片以及普及性書籍等,培養更多年輕人對江南絲竹音樂的興趣和熱愛。
建立江南絲竹音樂的品牌體系,通過商標注冊、版權保護等手段,展現其在市場中的獨特性和價值。利用品牌效應,推動相關衍生品的開發,如特色樂器制作、音樂周邊商品等,形成產業鏈條,促進經濟效益與文化傳承的雙贏。在市場化過程中,加強與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動江南絲竹音樂的產業化發展。通過應用政策扶持、資金引導、宣傳推廣等多種方式,探索市場化路徑,構建完善的傳承體系,江南絲竹音樂不僅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還能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橋梁,讓更多人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價值。
3 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在傳承人方面,老齡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它直接關系到江南絲竹音樂的未來,必須加強對年輕傳承人的培養與引進工作。為了讓江南絲竹實現后繼有人、薪火相傳的目標,其人才培養可以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們從小接受江南絲竹音樂的熏陶,讓該音樂融入他們的學習生活;并通過系統的教育和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和演奏技能,確保江南絲竹音樂的傳承不會出現斷代。在對策上,為了豐富江南絲竹的表現形式,滿足更多聽眾的需求,積極拓展演奏曲目,鼓勵傳承人和演奏家進行創新,將傳統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創作出更多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曲目。在活動資金方面,政府應該加大對這一領域的投入力度,為相關活動和項目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更應該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到江南絲竹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中來,借助多元化的資金渠道,舉辦各類展演、比賽、講座等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愛上這種傳統音樂形式。加強與社區、學校的合作,將江南絲竹融入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親身感受江南絲竹的魅力。保護非遺江南絲竹,傳承其中所蘊含的江南文化精髓,這對美麗鄉村建設、居民幸福感提升、文化自信心培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
4 結語
非遺江南絲竹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在群眾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強曲目創作與演奏形式創新、完善數據庫建設、引“樂社”入校園、借力數字平臺及探索市場化路徑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動江南絲竹在群眾文化中的融合發展。充分利用好江南絲竹在江浙滬地區的重要地位,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豐富的文化底蘊及素材,也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通過改編民間樂曲并把現代音樂融入其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創作出令年輕人們喜聞樂見的新音樂新作品。江南絲竹的保護、繼承、弘揚和發展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面對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現狀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為江南絲竹的傳承與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展望未來,江南絲竹將繼續在傳承與創新中前行,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橋梁。讓我們攜手并進,共同推動江南絲竹的傳承與發展,讓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與文化繁榮貢獻更多的力量。■
引用
[1] 姜婷,王瑩.江南絲竹的活態傳承與發展策略[J].當代音樂, 2022(12):74-76.
[2] 王瑩.江南絲竹數字化保護策略研究[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0(2):56-60.
[3] 洪惠敏.鄉村振興背景下江南絲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4):94-97.
作者簡介:徐雯艷(1988—),女,上海人,本科,專技十一級,就職于上海市閔行區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