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實踐,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本研究采用多種信息技術工具,如數學軟件、在線平臺、互動白板,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分析了這些工具在不同教學環節中的應用效果。結果表明,信息技術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和形式,還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度和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信息技術;融合實踐
一、引言
在當今世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在此背景下,教育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已成為推動教育現代化的主要方向。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和未來發展,而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存在多種問題,如教學內容相對單一、教學方法較為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學習效率有待提高等,這些問題制約著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為小學數學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本研究旨在探索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有效途徑,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數學教學新模式,以期為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二、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重要性
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革新,更是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
(一)顯著提升教學效率
傳統的數學教學依賴于黑板和教科書。教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板書講解,學生則需要通過反復練習鞏固知識。積極引進信息技術,有助于大幅度簡化這一過程,如通過使用電子白板和數學教學軟件,教師可快速展示復雜的數學概念和解題步驟,提高的教學的直觀性和效率;同時,學生利用互動軟件進行實時練習和反饋,也能有效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的互動性。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相較于其他學科,數學知識更加抽象,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學習難度,限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利用多媒體和虛擬現實技術,可讓數學知識以更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例如,教師通過動畫演示幾何圖形的變換過程,或者通過虛擬實驗展示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能夠讓學生在更加有趣的環境中學習數學,從而增強其學習探究欲望。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數學教學對于知識傳授非常重要,但對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重視程度仍有待提升。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采用項目式教學和探究式教學等方式,能夠有效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例如,教師通過數學建模軟件,可以讓學生模擬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工具,幫助他們進行自主學習,進一步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此外,教師可以利用數據分析和學習管理系統,實時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并以之為依據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例如,采用學習平臺的數據分析,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不同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和強化訓練。最后,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可以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工具,幫助他們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從而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三、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基本原則
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中應嚴格遵循以下原則:
(一)適度性原則
適度性原則表示在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過程中,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信息技術工具,避免對信息技術的過度依賴。適度性原則的核心在于平衡,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又要保持傳統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從而確保教學效果的最大化。適度性原則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避免教學資源的浪費。信息技術工具種類繁多,功能各異,如果盲目引入,不僅會增加教學成本,還可能導致資源的閑置。
其次,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過度依賴信息技術,會使學生對屏幕產生依賴,分散他們的注意力,進而影響其學習效果。
最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信息技術只是輔助工具,真正的學習過程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和深度思考。
適度使用信息技術能夠引導學生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堅持適度性原則,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工具,如在講解幾何圖形時使用動態幾何軟件,在教授基本運算時則采用傳統的紙筆練習;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合理安排信息技術工具的使用時間和頻率,避免學生感官的過度疲勞;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師生互動和生生合作,避免將信息技術作為唯一的教學手段。
(二)互動性原則
互動性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保持積極的互動,以促進知識的有效傳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互動性原則尤為重要,因為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欲望,提升其學習效率和質量。傳統數學教學是將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學生在課堂上只能被動接受知識,導致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不高。
而通過信息技術,教師設計多樣化的互動環節,如利用數學游戲、虛擬實驗、在線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數學的樂趣。例如,教師通過數學軟件進行幾何圖形的動態演示。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直觀地觀察圖形的變換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幾何概念。這種方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
(三)個性化原則
應用信息技術應堅持個性化原則。具體而言,教師可利用在線學習平臺,實時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分析其學習特點,從而制定個性化的教學計劃。針對數學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更多的基礎練習和輔導;針對數學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則可提供更具挑戰性的題目和拓展性內容。
(四)安全性原則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時,必須確保學生的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因此,學校和教師應選擇安全可靠的教育平臺,避免學生的信息泄露和其他網絡風險,同時,在開展教學時,教師應正確使用網絡和信息技術工具,增強網絡安全意識。學校應定期進行網絡安全培訓,教師在課堂上也要強調網絡安全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資源。
四、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實踐措施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將其融入小學數學教學已成為必然趨勢。信息技術為數學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多樣化的手段,能夠有效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本文將以“倍的認識”課程教學為例,探討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倍”的概念,建立“幾份”“幾個”以及“幾倍”之間的關系。
(一)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習積極性
“倍”是小學數學中的重要概念,但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該概念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傳統教學方式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使抽象概念形象化,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習興趣。例如,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段動畫視頻:“小兔子拔蘿卜”,第一只兔子拔了2根蘿卜,第二只兔子拔了4根蘿卜,第三只兔子拔了6根蘿卜……通過動畫演示,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蘿卜數量的變化規律,并提出問題:“第二只兔子拔的蘿卜是第一只兔子的幾倍?第三只兔子拔的蘿卜是第一只兔子的幾倍?”生動有趣的動畫情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為后續的課堂學習奠定情緒與氛圍基礎。
(二)互動探究,深化理解
在學生初步感知“倍”的概念后,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平臺設計互動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幾份”“幾個”以及“幾倍”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深化對“倍”的理解。例如,教師可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設計“蘿卜分一分”游戲,:將不同數量的蘿卜圖片拖動到相應的籃子里,籃子上有“2的倍數”“3的倍數”等字樣。學生通過拖動蘿卜圖片,直觀地感受到“幾份”“幾個”與“幾倍”之間的關系,并在操作過程中加深對“倍”的概念的理解。
此外,教師還可利用網絡平臺發布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利用平板電腦進行在線練習。教師還可設計“找倍數”游戲:屏幕上隨機出現數字,學生需要快速判斷該數字是不是某個數的倍數,并點擊相應的按鈕。這種游戲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所學知識。
(三)拓展應用,提升能力
在學生掌握了“倍”的概念后,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平臺設計拓展應用環節,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升其數學應用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VR)創設超市購物情境,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生戴上VR眼鏡后,仿佛置身于一個真實的超市中,可以看到各種商品的陳列,聽到超市的背景音樂,感受到超市購物的氛圍,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虛擬超市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品,讓學生利用手柄或手勢操作,將商品放入購物車中。學生需要運用“倍”的概念計算商品的數量和價格。
例如,當學生選擇了3瓶果汁時,如果果汁的單價是5元,那么,學生需要計算出自己應付的總價款,即為3 × 5 = 15元。這種實際操作,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倍”的概念,還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此外,教師還可設置挑戰性任務,讓學生在有限的預算內選擇商品,并計算出總價是否超出預算,以考查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決策能力。在虛擬現實超市購物情境中,學生需要親自選擇商品、計算價格,并通過操作VR設備完成整個購物過程。這種實際操作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倍”的概念的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反復練習,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如何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從而提升其數學應用能力。
除了利用VR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外,教師還可利用在線數學游戲平臺,為學生提供“倍”的相關游戲。例如,在“倍數大挑戰”游戲中,學生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系列與倍數相關的任務,這要求他們快速思考、靈活應對。這種游戲化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形成創新思維、提升數學應用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充分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開展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務,如在計算不同數量物品的總數時,可以讓學生分工合作,一人負責選擇物品數量,另一人負責計算結果。這種團隊合作的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倍”的概念,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能有效推動教育的現代化發展。本研究通過探討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特別是以“倍的認識”課程教學為例,展示了信息技術如何有效提升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未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將更加廣泛和深入,從而為教育現代化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
作者單位:王琴芳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新城鎮西街小學
參考文獻
[1]夏明.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的教學融合研究[J].課堂內外(初中版),2024,(08):64-66.
[2]吳創.基于\"八桂教學通\"的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融合探索[J].廣西教育,2024,(10):91-95.
[3]陳雅茹.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融合的實踐探析[J].課堂內外(初中版),2024,(28):83-85.
[4]蔡梅梅.大數據時代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的融合策略探析[J].教師,2024,(01):60-62.
[5]李淑.深度學習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途徑探索[J].考試周刊,2023,(23):103-106.
[6]聞華.新課標背景下信息技術與鄉村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3,25(13):197-199,220.
[7]劉毅.信息技術與中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策略——以小學數學\"鴿巢問題\"評析為例[J].實驗教學與儀器,2022,39(05):49-50.
[8]孔亞茹.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實踐研究——以“統計與概率”為例[D].安慶師范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