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經濟新常態下生產力的根本躍遷,為我國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行動方向,正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新動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作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匯集地,肩負著知識、思想、真理傳播的功能,承載著靈魂、生命、新人塑造的重任,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支點和關鍵力量,理應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科學研究的“策源地”、社會服務的“助推器”、文化傳承創新的“新高地”與國際合作交流“加速器”的職能作用,在新型勞動者的培養、新型勞動資料的供給、新型勞動對象的拓展、深度融合文化的培育、新型生產關系的構建等方面展現更大作為,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科教智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一、堅持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
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支撐
勞動者是生產力中起主導作用的要素,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生成的活躍因素。培養大批新型勞動者是高校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保?]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校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培養具有原始創新力的拔尖創新人才,將高素質人才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隊伍保障。高校應根據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建設,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拔尖創新人才,加快構筑高水平人才高地,源源不斷地培養和輸送大批新型勞動者。
高校應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學科專業設置。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融合,高校應打破學科壁壘,推動不同學科之間的深度融合。根據教育部《關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精神,緊密關注市場需求和科技前沿動態,新設一批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相關的新興學科專業,積極設置一批能夠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學科專業,主動淘汰一批不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需要的學科專業,為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服務產業發展夯實學科專業基礎。
高校應深化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根據產業需求和發展趨勢,堅持立德樹人,動態調整和優化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創新能力和教學水平。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專業前沿知識。建立健全實踐教學體系,增強教學設計整體性。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數字技術是科技革命浪潮推動下的重要產物,也是引導新質生產力的主要依托,其通過賦予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數字化屬性,以適應社會發展新形勢的基本要求。[2]要利用數字技術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復合型科技創新人才,以滿足相關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對創新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二、注重科學研究的實踐導向,
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核心動能
縱觀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生產力的重大躍升,都是在當時科學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基礎上實現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3]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科學研究的“策源地”,高校要把搶占前沿科技制高點當作重要任務,實現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重大突破,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發展先機,實現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牽引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高校要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科技創新和知識創新,致力于基礎研究、前沿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深度融合,在科技創新上久久為功,以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賦能勞動資料,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新質勞動資料,拓展勞動資料功能范圍,提升勞動的效率、效益、效能。
高校應完善機制和政策,激發科研人才創新潛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動力源自科技創新,突出強調科技創新在引領新時代社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和倍增效應。應健全激勵機制,強化評價改革,激發科研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知識創新、發明技術、推動轉化作為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推進有組織科研,引導科研人員瞄準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的大趨勢,著眼于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和未來產業布局的創新需求,聚焦新質生產力的前沿技術和應用領域,探索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領域的創新突破。重視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強化原創性、顛覆性、關鍵核心技術研究攻關,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理論引領和技術支撐。
高校應加強產學研深度合作,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新質生產力涉及更多的新興領域、更高的技術含量、更強的競爭優勢,有利于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高校要發揮通達融合樞紐作用,推進“政產研學用”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能力,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可持續、成系統的保障。應制定和完善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產學研合作政策框架,明確各方權責關系,構建以政府引導、市場驅動、高校主體、企業參與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應主動對接企業和產業界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布局科學研究、科技創新和產出成果,為解決實際問題開展技術攻關。通過與企業和產業界的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協同創新,補齊斷點、疏通堵點、破解痛點,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三、凸顯服務社會的價值取向,
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搭建橋梁紐帶
教育、科技、人才是整個社會大系統中的關鍵要素,而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集中交匯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社會服務的“助推器”,高校要遵循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產業發展需求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通達融合的樞紐優勢,促進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和產業鏈有機銜接,深度融合,構建鼓勵創新、促進協調、提高效率、保護環境的新型生產關系,有力地推動勞動對象的多元化、現代化,有效地促進新質生產力的極大釋放和飛躍發展。
高校應與企業“雙向奔赴”,建設駐地、駐企、駐園創新平臺。構建校企聯合育人生態系統,推進企業優質資源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深度和力度,面向企業打造“教育·就業·創新”全周期人才培養鏈條。既依托高校大學科技園、產業園區為創新人才營造交流空間,加速初創企業的孵化進程,又推動高校優勢學科、團隊和實驗室下沉產業一線,加強與企業深度融合與協同攻關。同時,高校還應聯合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等國家級戰略科技力量,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構筑出護航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大編隊。
高校應充分發揮資政建言、知識傳播和科學普及的優勢。積極為地方政府和高新企業提供咨詢和決策支持,向社會公眾普及新質生產力的知識,提高社會各界及廣大公眾對新質生產力的認識和理解,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高校應深化內部治理改革,助力創新發展,治理提能增效。通過加強內部管理、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服務質量等方式,確保社會服務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從而更好地助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四、把握文化傳承創新的前進方向,
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精神動力
新質生產力以經濟可持續增長為旨歸,在新發展理念的引導下,注重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協調,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需要高校自然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等“硬科學”提供科技助力,也需要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通過批判、教化、規約等文化傳承創新功能發揮獨特的“軟科學”作用,有效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確??茖W事業和教育事業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作為文化傳承創新的“新高地”,高校要更新拓展自身功能,推動不同主體之間,培育深度融合文化,共同解決重大問題。深入挖掘中華優秀文化基因中蘊含的科技創新元素,推動創新思想的傳承發展,努力建成創新創業創造的文化高地,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注入精神動力。
高校應厚植創新基因,培育創新文化,營造創新氛圍。要堅持“四個面向”,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七個著力”重大要求,勇擔新時代文化使命。要涵養優良學風,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科研人員和創新團隊“真研究問題、研究真問題”。要堅持守正創新,始終堅持“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基因里包含的科技創新元素和創新發展思想,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精神力量。
高校應加強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文化滋養,注入新的活力?,F代科技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而傳統文化則可以為現代科技提供靈感和創新的源泉。通過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可以發掘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契合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實踐經驗,開發出具有獨特文化內涵和時代特色的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業態,推動新質生產力在理念、技術和商業模式等方面的突破,引領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五、彰顯國際交流合作的使命擔當,
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匯聚全球創新資源
在全球化浪潮中,深化教育國際合作不僅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趨勢,也是借助全球外腦賦能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新時代,高校作為國際交流合作的“加速器”,高校應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秉承開放、包容、合作和共贏的原則,努力利用國際教育舞臺和世界學術資源,扎實推進高等教育對外交流合作,開辟教育對外交流合作新路徑、新賽道,匯聚全球創新資源,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借助外部力量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
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經驗,賦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傳統生產力受自然資源、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資料的投入驅動,發展速度較為緩慢,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迭代,能有效彌補傳統生產力的不足,有利于實現新質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應加強與國際先進教育資源對接,引進國際化課程和教學方法,加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國際化力度,強化師生國際交流,學習國際先進技術,激發創新思維,拓寬國際視野。加快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國際傳播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多措并舉,綜合施策,吸引全球優秀人才來華學習交流,匯聚全球的創新思維和智慧,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開展前沿學科合作共建,賦能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深化與海外高水平大學的前沿學科合作,強化與國外高水平科研院所的定期交流機制,與世界一流前沿研究保持同步。加強與海外高水平大學的實質性合作,主辦或承辦有影響力的高水平國際化學術會議,聯合申報國際合作科研項目,產出標志性的國際合作科研成果,實現資源共享、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共同推進科技創新,直接服務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是,2024(11):4—8.
[2]宋鳳軒,王麗.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時代要義、現實隱憂與行動前瞻[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3):119—125.
[3]習近平.加強基礎研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J].求是,2023(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