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和技術革新浪潮的推動下,新質生產力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在技工院校進行工學一體化課程改革,是培養滿足新質生產力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新質生產力視域下,工學一體化課程改革的內涵、必要性和實施策略,旨在為技工院校的課程改革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工學一體化;課程改革;實施策略
新質生產力是指在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基礎上形成的生產力,它以知識和信息為主導,以高新技術和智能化生產工具為標志,要求勞動者具備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賦予技工教育全新的內涵與特征,標志著技能人才培養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以及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這就要求技工院校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培養適應這一生產力形態的技能人才。
(一)新質生產力推動教學改革
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全球經濟正從傳統型向知識經濟和創新經濟轉型,產業結構和技術要求在迅速變化。這意味著對勞動者的要求不再局限于體力勞動和簡單技能,而是更加重視創新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跨學科知識。
(二)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技工院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具有高度專業化技能和創新能力的技能人才,這些技能人才不僅能熟練掌握傳統工藝,還能駕馭新興技術,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力量。傳統教育模式往往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難以直接轉化為工作能力。工學一體化課程改革強調學以致用,通過實踐活動將知識轉化為技能,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工作適應性和職業技能水平。
(三)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在新質生產力的驅動下,僅掌握一技之長已經不足以適應復雜多變的工作,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課程改革應打破傳統專業界限,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促進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跨界解決問題能力的復合型技能人才。
(四)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工學一體化課程改革倡導實施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旨在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與學習能力,這對個人職業成長意義重大。同時,課程改革有助于培養滿足地方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能人才,從而推動地方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增強地方經濟的競爭力。
(一)構建校企合作的課程體系
首先,明確校企合作的目標與原則,確定雙方合作的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確定合作原則,確保合作過程中的權責分明、利益平衡。其次,企業應結合新質生產力的需求制訂技能人才培養計劃,以實際項目為載體,讓學生參與項目的研發、設計、生產等環節,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實行“訂單式”培養。最后,企業與技工院校共建實訓基地,深度參與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課程開發,引進企業專家參與學校的教學和實訓指導,安排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通過雙向交流,企業專家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學校教師提高技能水平,獲得行業經驗。
(二)教學內容更新
工學一體化改革的核心在于將工作過程和學習過程相結合,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為了實現這一改革目標,教學內容的更新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教學內容的更新是技術技能的更新:技工院校要緊跟產業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將編程基礎、智能制造、自動化控制等新技能納入課程體系。引入前沿制造技術,如精密加工、新材料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等,滿足現代產業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進行跨學科知識整合:鼓勵跨學科教學,將信息技術與傳統技能相結合,如機電一體化、電氣與軟件工程的融合等,提升學生數據分析、軟件應用、網絡通信等信息化技能,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技術素養,確保教育內容具有前瞻性。
(三)改革教學手段和方法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著教育的深刻變革,進行工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改革,旨在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緊密結合,采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以及互聯網技術等,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1.運用新的教學手段
在教學手段的革新中,人工智能的融入為個性化教育鋪平了道路。借助深度學習算法,AI能精準解析學生的學習偏好與能力水平,進而制訂學習計劃,確保每位學生按其學習節奏與偏好開展學習,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數據分析則為教育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對大量學生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教師可以更精準地進行學情分析,優化資源配置,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則將學習體驗帶入了一個全新的維度,可以創建沉浸式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工作現場,使抽象概念變得生動具體,加深了理解和記憶。互聯網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使得教育資源得以廣泛傳播和共享,打破了地域限制,促進了全球教育的均衡發展。在線課程、遠程教育平臺讓優質教育資源觸手可及。
2.改革教學方法
改革教學方法,使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多樣,可以充分采用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學習理論和技能的項目式教學法;利用在線資源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堂上開展討論、實驗和實踐活動;結合線上學習和面對面教學,采用更加靈活的混合學習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也促進了教育邊界的拓展、教育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四)創新評價機制
一是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參與度、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檢查學生最終項目或任務的完成情況,確保學生能夠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二是開展多元化評價,鼓勵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企業導師評價等方式,提供全面的評價視角,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評估學習進步和技能掌握情況。三是進行實踐技能考核,組織技能比賽,掌握學生在特定技能領域的熟練程度,或在實訓場地、企業實習中進行現場操作考核,確保學生能夠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四是進行項目和任務評價,學生提交項目報告,詳細描述項目計劃、執行過程、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定期舉辦成果展覽,讓學生展示項目成果,接受同行和教師的評審。五是使用數字化評價工具創建學生個人電子檔案,記錄學習歷程、項目作品和反思日志。使用在線測試和模擬軟件,進行標準化的技能測試。通過實施以上策略,工學一體化教學評價機制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真實能力和職業潛力,同時也可促進教學的持續改進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五)建設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是工學一體化課程改革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對現有教師的培訓力度,通過組織教師參加行業實踐、企業掛職、專業技能培訓等方式,提升其專業技能和實踐教學能力。同時,引進具有企業背景的高技能人才作為兼職教師或客座講師,促使教學團隊與行業貼近。二是構建“雙師型”教師認證體系,明確認證標準和流程,鼓勵并支持教師考取相關專業技能證書,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引進和培養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和實效性。
新質生產力視域下,工學一體化課程改革是技工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構建校企合作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手段和方法,創新評價機制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途徑,工學一體化課程改革能夠有效培養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技能人才,為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1]許強.淺談技工教育一體化課程改革[J].職業,2024(3).
[2]李作勇.新質生產力視域下職業院校技能人才培養路徑探究[J].中國培訓,2024(5).
(作者:韓玥霆,江蘇省無錫技師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