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其存在問題提出優(yōu)化課程內容設計、改革教學方法、轉變教師角色、完善評價機制、建設課外活動與社團等改革策略。同時,本文還提出通過跨學科融合、多樣化教學手段、社會實踐與服務學習、國際交流合作和個性化教學與指導等創(chuàng)新策略,以全面提升高校體育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并推動高校體育教學的現(xiàn)代化和科學化發(fā)展。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教學創(chuàng)新
基金項目:202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獨立學院公共體育課與思政建設協(xié)同育人的創(chuàng)新研究》,HNJG-2022-0394。
一、引言
課程思政是一個由我國教育部于2016年倡導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理念強調將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自然地融入各類課程之中,力求在教育過程中達到全員參與、貫穿全程、覆蓋全方位的育人效果。這一理念的提出,是為了適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對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其核心在于通過各類專業(yè)課程,使學生在掌握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往的高校體育課程往往過分聚焦于體育技能的訓練和身體素質的增強,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這使得體育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方面的潛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鑒于此,將課程思政的理念融入高校體育教學的實踐,能夠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為體育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從而全面提升體育教學的整體品質與效果。
二、高校體育教學現(xiàn)狀
(一)課程內容單一、教學方法陳舊
在許多高校體育課程中,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傳統(tǒng)的運動技能和體能訓練上,缺乏與時俱進的時代性內容和文化內涵。課程內容的設計未能緊密貼合當下的社會熱點以及豐富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元素,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同時,課程內容在構建上缺乏應有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理論與實踐之間出現(xiàn)了明顯的斷層,從而對教學效果產(chǎn)生了不利的影響。此外,傳統(tǒng)體育教學方法?多以技術傳授和體能訓練為主,教學手段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多樣化。這種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力和學習熱情,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大多時候只是處于被動接收信息的狀態(tài)。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不足,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潛力未能充分發(fā)揮,影響了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體驗[1]。
(二)教師角色固化、思政意識薄弱
許多高校體育教師仍然主要以技能傳授者和訓練指導者的角色出現(xiàn),忽視了自身在課程思政中的引導和激勵作用。部分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專業(yè)知識水平不高,對課程思政的內涵和要求理解不深,無法有效將思政元素融入體育教學中。同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不足,未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三)評價機制單一、缺乏全面指導
目前高校體育課程的評價機制多以技術水平和體能測試為主,忽視了學生思想品德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評價內容單一,方式簡單,未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發(fā)展水平。量化評價和質化評價的結合不足,反饋機制不完善,無法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科學的指導和支持。
(四)課余活動不足、缺乏實踐機會
高校體育課外活動和社團建設不夠豐富,學生參與的機會和渠道有限。許多學校在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和管理上缺乏系統(tǒng)性和規(guī)范性,活動內容單一、形式單調,未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服務學習的機會不足,未能通過實踐活動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
(五)學科融合不足、資源難以共享
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不足,跨學科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探索不夠深入。各學科之間的教學資源和信息未能充分共享,影響了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和教學效果的提升。學生在體育學習中難以獲得多學科知識的交叉應用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影響了他們的全面發(fā)展。
三、高校體育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改革策略
(一)優(yōu)化內容設計
課程內容的設計優(yōu)化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一環(huán)。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不僅要傳授學生體育技能,還應注重德育、智育、體質健康及美育教育的有機融合。
首先,課程內容應緊扣時代脈搏,結合當前社會的熱點話題,如:全民健身、奧運精神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可以通過引入中華傳統(tǒng)體育項目,如:太極拳、武術等,讓學生在學習體育技能的同時,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其次,課程內容應突出價值導向,結合具體體育項目的教學,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團隊精神教育和意志品質教育[2]。
(二)改革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實現(xiàn)課程思政目標的重要途徑。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方法多以單一的技術傳授和訓練為主,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學方法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發(fā)展。
首先,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等,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互動性。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如:模擬比賽、角色扮演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探究式教學法激勵學生主動進行探索和學習,通過與同伴的合作討論,來應對和解決體育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應加強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通過多媒體技術等,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
(三)轉變教師角色
教師在課程思政中的角色定位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傳統(tǒng)的體育教師主要承擔技術傳授和訓練指導的職責,而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師應成為學生的引導者、激勵者和榜樣。
首先,教師應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專業(yè)知識水平,不僅要精通體育技能,還要深刻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和要求。通過不斷學習和培訓,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和榜樣。
其次,教師應當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留意學生的思考變化及情感訴求,致力于構建一種和諧且充滿信任的師生關系。
通過關心和尊重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發(fā)展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
(四)完善評價機制
評價機制的完善是保障課程思政效果的重要手段。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評價多以技術水平和體能測試為主,忽視了學生思想品德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評價機制應注重全面性和科學性。
首先,評價內容應涵蓋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等多個方面,不僅要考查學生的體育技能和體能水平,還要關注他們的思想品德、學習態(tài)度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例如:可以通過設置德育考核項目,如:體育道德評估、社會實踐報告等,評價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
其次,評價方式應多樣化,既要有量化的成績評定,也要有質化的綜合評估。量化評價可以通過考試、比賽等方式進行,質化評價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xiàn)、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以及教師的個性化評語等多種途徑來實施,全面且客觀地展現(xiàn)學生的學習成效和個人發(fā)展水平。
(五)建設課外活動與社團
課外活動與社團建設是課程思政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課外活動和社團建設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
首先,學校應積極組織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如:體育比賽、體育節(jié)、體育嘉年華等,通過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和積極性。在活動中,可以設置愛國主義教育、團隊精神教育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享受體育運動的同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3]。
四、高校體育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創(chuàng)新策略
(一)實現(xiàn)跨學科融合與協(xié)同
跨學科融合與協(xié)同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課程思政視域下,跨學科融合不僅能讓體育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
首先,將體育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融合,可以有效提升他們的跨領域思考能力。比如:把體育與健康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聯(lián)系起來,不僅能讓學生掌握運動技巧,還能讓他們深刻理解運動對身體健康和心理狀態(tài)的正面影響。
其次,通過體育與歷史、文化、文學等學科的結合,學生可以在體育學習中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文化的多樣和文學的美妙。例如:在教授武術時,可以講解其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讓學生在掌握技術的同時,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4]。
(二)提升多樣化教學手段
多樣化教學手段是提高課程思政效果的重要途徑。傳統(tǒng)體育教學所采用的方法較為單調,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全面發(fā)展的需要。而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則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進而優(yōu)化教學成果。
首先,可以采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豐富教學手段和形式。例如: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視頻、動畫等形式,直觀地展示體育動作和技巧,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其次,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增強課程的互動性和參與性。例如:采用翻轉課堂模式,將部分理論知識的學習放在課前,通過在線學習平臺讓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則進行實踐操作和討論,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習效果。
合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也是有效的教學手段,通過小組合作和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
(三)增強社會實踐與服務學習
社會實踐與服務學習是高校體育教學中課程思政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借助社會實踐和服務學習的機會,能將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付諸實踐,從而加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技能。
首先,組織學生參與社區(qū)服務、志愿活動等,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例如:組織學生到社區(qū)、學校、養(yǎng)老院等地,開展體育指導和健身活動,幫助當?shù)鼐用裉岣唧w育素養(yǎng)和健康水平。在服務實踐中,學生不僅能提升自己的溝通和組織能力,還能深化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協(xié)作意識。
其次,通過設立社會實踐項目,學生可以進一步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5]。
(四)增加國際交流合作機會
國際交流合作是提升高校體育教學質量和課程思政效果的重要途徑。
首先,可以通過引進國外優(yōu)質體育課程和教學資源,豐富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和形式。例如:可以邀請國際知名的體育專家和教練來校講學和指導,開展國際體育夏令營和冬令營,增強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可以通過合作辦學、聯(lián)合培養(yǎng)等方式,引進國外優(yōu)質的體育教育資源,提升高校體育教學水平和質量。
其次,安排學生赴海外進行交流和深造,可以拓寬他們的國際視野并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比如:引領學生參加國際體育賽事和交流盛會,與海外學校開展互訪和合作研究,讓他們親身體驗并深入了解各國體育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增強他們的國際認知和文化共鳴[6]。
(五)提供個性化教學與指導
個性化教學與指導是實現(xiàn)課程思政目標的重要途徑。
首先,實施個性化教學可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學習體驗。例如: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偏好、體能狀況及成長需求,靈活地設定教學內容與目標,并定制個性化的教學計劃。對于基礎稍弱的學生,通過一對一輔導或小組輔導的方式,給予他們特別的幫助和指導;而對于基礎扎實的學生,則通過增加課程的難度和挑戰(zhàn)性,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內在潛能。
其次,利用個性化評估和反饋機制,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例如:為學生建立個人學習檔案,詳細記錄他們的學習進程和取得的成果,并據(jù)此進行有針對性的評估和反饋,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經(jīng)驗、改進不足,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和自信心。
五、結語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體育教學不僅是教授學生運動技巧和強健體魄的方式,還是塑造學生道德品質、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體育教學之中,能夠有力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助力他們的全方位發(fā)展。此外,課程思政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可行性是顯而易見的。通過優(yōu)化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轉變教師角色、完善評價機制以及加強課外活動與社團建設,可以有效實現(xiàn)課程思政目標。共同推動體育教學質量和課程思政效果的提升,通過全面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促進高校體育教學的現(xiàn)代化和科學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陸淳.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實踐經(jīng)驗及啟示——以清華大學為例[J].體育文化導刊,2024(05):105-110.
[2]胡偉濤,劉丹霞,路惠捷.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體育“健康共同體”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24,45(04):612-613.
[3]董捷浩,姚績偉,孫波,等.體育專業(yè)課教師有效落實課程思政理念的邏輯、問題與實踐路徑[J].體育學刊,2024,31(02):82-90.
[4]溫志宏,王厚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關鍵問題判別及教學應對[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3,57(11):93-100.
[5]張杰,李佳琪,張欣.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時代價值、元素解析與推行路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38(05):591-598.
[6]毛振明,梁鳳波,溫君慧.論體育立德樹人和體育課程思政的策略與方法(二):目標、內容與方法[J].體育學刊,2023,30(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