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相結合,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創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引領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一重要思想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等的深刻揭示,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傳承和創新了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具有深厚的理論依據、實踐基礎和文化底蘊。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刻理解蘊含其中的根本觀點和核心理念,把握“兩個結合”的方法論要求,方能明晰生態文化的發展方向,構筑生態文化的價值根基,更好發揮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導向作用。
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文化,其中蘊含的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哲理思考和經驗智慧,為培育弘揚生態文化提供了重要基石。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先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勞動實踐中,形成了“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自然觀、“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發展觀、“順天應時、建章立制”的制度觀,強調包括人在內的天地萬物的內在統一性,倡導遵循自然規律進行生產生活,追求天地人的整體性、系統性以及和諧性。同時,與“天人合一”思想相適應的是文人將自身融入自然和天地之間的一種共識和自覺。在傳統生態價值理念和精神品格的影響下,產生了一大批以詩詞、小說、散文等為主要文學體裁,以繪畫、陶器、戲曲、園林等為主要藝術形式的傳統生態文化,充分展現了古人對于自然之美、自然之韻、自然之情、自然之作的獨特審美情趣。培育弘揚生態文化,要注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闡釋蘊含其中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價值觀,挖掘整理蘊藏在典籍史志、民族風情、民俗習慣、人文逸事、工藝美術、建筑古跡、古樹名木中的生態文化,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成為發展繁榮生態文化的深厚基礎。
新時代,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的火熱實踐和光輝歷程,為培育弘揚生態文化提供了鮮活素材。進一步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需要立足本土,深入挖掘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生動實踐、感人故事和先進人物,著力打造傳播生態文明價值觀念、體現生態文化精神、反映民族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制作精湛、品質精良、風格獨特的生態文化產品,充分展現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講好生態環境保護故事,贊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促進人們思想、認識和行為的轉變。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文化教育活動,引導人們將生態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積極涵養生態道德,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切實將生態價值觀根植于心、付之于行,形成人人、事事、時時、處處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
(選自《人民日報》2024年7月15日,有刪節)
◆提煉
1.用文獻闡釋話題內涵。考生寫作時可以運用經典文獻、經典理論闡釋話題的內涵,從而增強作文的說服力,彰顯出深刻的思想。比如這篇時文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相關文獻以及中國古代文獻的內容分析生態文明現代化的內涵,在傳承的基礎上,反映當下的生態文化,體現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2.以歷史彰顯人文精神。沒有歷史的眼光,就不能正確審視現在和未來。考生如果在寫作時展現出自己對于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獨特見解,并能用歷史的眼光去觀照社會,作文自然就顯得高遠大氣。比如這篇時文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切入,用思辨的、長遠的眼光去審視生態文明的發展,把觀點放到廣闊的社會及歷史背景中去拓展,體現了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思考。
3.以思想拓展精神領域。考生在寫作中如能借助哲學思想,對話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討,就能使作文散發出思想的光輝,體現廣闊的視野與理性的思考。比如這篇時文從哲學的角度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理性的思考,使古今思想得到碰撞,激起生態文化思辨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