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戈”相背,即為“我”。感慨漢字文化博大精深之余,我也真切認識到認識自我的重要性。一“戈”背對,讓我從反面認知;一“戈”正對,使我從前方(“前方”應改為“正面”更合理)感悟,相擊相連,合為“我”之道。(此段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對命題材料闡述欠準確,“背對背,相擊相連”不是指認知方向相反,而是指“矛盾對立統(tǒng)一”,由此而產生的“反面”“前方”之說也就不能成立。)
反面認知,窺探自我缺點。“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這句耳熟能詳的古語恰好說明了我們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但我們又從中學到了什么?(句式雜糅,語病要修改。)《師說》中有言:“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這是士大夫的缺點,但他們始終沒有認識到自己問題,致使社會風氣日漸頹敗。(關聯(lián)詞“但”運用錯誤,這里不是轉折關系。因果關系不成立,需要修改。)再看,亞運會上柯潔在棋局中失敗,能夠反省自身不足,回顧自己在前幾年和阿爾法狗的對弈,也不過如此,感嘆“人生如棋”。此時的失敗不等同于未來的落魄,從中有所得,便收獲了很多。(這一段亦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對“戈”的理解不準確,二是對柯潔一例的分析表達不清、語義混亂,令人費解。)
正面認知,知曉自身優(yōu)點。沒有哪個人的身上只有缺點而無優(yōu)點,只有發(fā)現自己的閃光點,才能有助于(“有助于”應改為“讓”)自己更好地前行。且看南唐后主李煜,雖國破動蕩,但仍一腔才情,寫出“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且看唐太宗知人善任,善于聽取大臣意見,終成帝業(yè)(兩個例子因果關系不成立)……如今的中國亦如此,敘利亞總統(tǒng)夫婦來到杭州亞運會現場,面對中國人民的熱烈歡迎以及切身感受,深情感慨道:“中國,偉大而又謙遜。”這是我國一直的本色,并將其作為優(yōu)點保持下去。(表達不清,語義混亂,還有語病。)身為個體的我們也當如此發(fā)現自身的優(yōu)點,方可讓自己行穩(wěn)致遠。(這一段的舉例完全與段首“知曉自身優(yōu)點”無關,皆為發(fā)現或指出別人的優(yōu)點,而非自我認知。論據不合適,自然就屬于無效論證。)
正面認知與反面認知相結合,才是大寫的我(“大寫的我”不是“認知”出來的)。青春期的我們有時會心懷夢想,堅定前行;有時會自我輕視,淡漠萬物(搭配不當);有時會思想散漫,自由放肆……此時我們的每一種狀態(tài),都應被接受。我們也要善于發(fā)現自我,認識自我。現在的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第一課是“天地人你我他”,以我為圓心作圓,去認識這個民胞物與的世界,立己達人,與天地溫柔相擁,這一切都是在正面認知和反面認知相結合的過程中成就的。正面認識自身優(yōu)點,反面認識自身缺點,優(yōu)點繼續(xù)保持,缺點加以改正,雖說“人無完人”,但是我們應當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此,才會讓“相擊相連”的“我”和諧統(tǒng)一。(整篇作文只有這一段與命題材料的含意較為接近,只可惜論述語言表達不清,語義混亂,標點符號使用混亂,需要修改潤色,使表達清晰、精準。)
余秋雨先生有言:“與高山共俯仰,與白云同翻卷,與滄海齊陰晴。”青春的我們,亦應如此,認識自我正反結合,和萬事萬物相連,明曉人生之理。(余秋雨的這段話與本文主題無甚關聯(lián),建議更換為更切題的名句。)
兩“戈”相對,中間為軸,相擊相連,自在為“我”,以達人生之道,成就自我。(語言表達玄乎,未能緊扣主題去總結全文、重申主旨。)
◆升格建議
1.審題不夠精準。文題里“兩個‘戈’背對背相擊相連”本指人的內心矛盾對立統(tǒng)一,但卻被本文作者詮釋成了從“反面”和“正面”認識自己的優(yōu)缺點,論點、論證也似是而非。作文升格時,要重新確定立意,使論點緊扣命題材料進行準確論證。
2.論證失去效果。論證時論據選用不精當,甚至出現論點和論據不匹配的情況。升格時,考生要精心選擇論據,使論據成為論點的有力支撐。
3.認真潤色語言。文中的語言表達未能做到明白曉暢,很多語句表達含混不清,讓人難以明了考生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要使表達清晰明白,考生除了要修改病句,還要摒棄玄乎的語言風格,運用明白曉暢的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