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群,一定個體之總和也。人是社會化動物,觀眾生蕓蕓,莫不身處“群”中。你我均應志存高遠,爭為善群者。
群予人以力量。個人的力量無論如何也大不過群體的力量。正如“眾人拾柴火焰高”,不啻微芒的個體,才能造炬成陽;又如“團結就是力量”,假使六國并力西向,便足以使秦膽戰心驚。群體不僅匯集了眾人所長,讓每個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而且在取長補短的過程中提升了個體的能力。
人以群為歸屬。所屬的群體滿足了人自古以來對安全感、歸屬感的訴求。在阿德勒心理學里有一個“共同體感覺”的概念,其指出心安是奮斗的保障。假如人處于風雨漂泊中,怎能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當國家飄零破碎,又何處能安放一張書桌?群體給予個體的歸屬感似港灣、似屋廈,庇護每個人。以群之力,方能積少成多、匯流成海。然而在眾多群的交錯之中,在退群與被移出群的境況之下,我們應如何成為善群者,掌控自己的“群際關系”呢?
善群者,趨優而避劣。好的群體提振個人面貌,但也不乏魚龍混雜的“小團體”。古語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又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積極加入團結一致、相互促進的群體,在面對不良現象時勇于退群,這是善群者的必修課。
善群者,點燈以擔責。加入群體以后,我們應承擔責任與義務,推動群體的發展與進步。在人類這一大群體進步的千年征程之中,孫中山、毛澤東等人奮起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和解放事業發展;尼加拉瓜“自由人的將軍”桑地諾、印度堅持“愛與真理”的甘地,則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瓦解。他們以個人之擔當,點亮群體進步之燈;以個人之責任,燃起群體前行之火。
善群者,奮楫而篤行。我們當追求“一群之進”,為此應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朝乾夕惕,功不唐捐。王繼才夫妻堅守海島邊防,維護國家安全;鄉村教師張玉滾扎根基層,深耕教育田地。要明白,個人的奮斗終將促進群體的奮進,“愛生之極,進而愛群”,愛群之行,奮楫篤行。
當今世界是變革與發展的時代,全球化互聯互通的趨勢不可逆轉。我們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澆筑堅實根基,為同住地球村的生動篇章注腳落筆,擇群而入,奮群以進,爭做善群者,使群長青而葳蕤。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你我當以善群為志,集群之廣益,與眾群共生。
【北京市十一學校】
◆點評
作文開篇揭示個體與群之關聯,引出中心論點。主體部分,先從“為什么”的層面展開論證:“群予人以力量”“人以群為歸屬”。然后再深入一層,從“怎么辦”的層面展開論證:“善群者,趨優而避劣”“善群者,點燈以擔責”“善群者,奮楫而篤行”。逐層深入展開立體化論證,說理充分,給人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