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言:“遠古時代弱肉強食,唯有強者才能生存。正如春秋戰國諸侯并起,強者稱霸四方來朝。”誠然,歷史上從不缺乏強者,但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強弱并非二元對立,唯有將其有機結合,方能更好地謀求發展。
強者,當以獨立自強之姿贏得尊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且看,在清華樹洞中留言的貧困學生,雖家境貧寒,仍自強不息,刻苦讀書完成學業,在自身情況稍好后資助更困難的學弟學妹;且聽,華坪女高的瑯瑯書聲讓“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的豪言變成改變困境的壯舉。按照世俗的標準,他們并非是一人可敵千軍萬馬的英雄,也沒有過五關斬六將的高超武藝。但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中,他們雖以弱者的身份出現,卻不屈不撓,向陽而生。對許多精神缺鈣的躺平者而言,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強者。
弱者,當用謙遜溫良之風展示胸懷。辜鴻銘曾說中國人本性溫良,“溫良不是溫順,更不是懦弱,溫良是一種力量”。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一帶一路”,中國以自己的溫良與世界和平相處,共建共享共贏,避免零和博弈,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新時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日益嚴峻的全球性挑戰,中國更是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倡議,為應對全球性挑戰尋求有效方案,為世界持久和平、繁榮發展注入思想力量。反觀西方,毫無處變不驚的鎮定自若,更缺乏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若谷胸懷。
以強健的體魄為筋骨,以溫良的品行為靈魂,方能成就本真之大我。須知,強健的體魄并非欺人的倚仗,也不是用來踐踏他人獲得快感、滿足虛榮心的工具,更不是外強中干、虛張聲勢的盔甲……它是不為權勢左右的剛正不阿,是成為國之棟梁的必要前提。而溫良是孔融讓梨式的兄友弟恭、管仲鮑叔牙間的唯才是舉,而絕非阿Q式的麻木、變色龍式的諂媚。溫良是即使在“不是你撞的,為什么要扶”的一片冷漠中,仍保留“無論如何,也要扶弱濟困”的同情心。
當代青年,當強筋骨立天地,濟蒼生;柔血脈展精神,破寒冰。
【內蒙古扎魯特旗第一中學】
◆點評
本文立意深刻,結構嚴謹,先從強弱的辯證關系入手,運用豐富的歷史和現實例證,深入探討了“強”與“弱”的內涵,以及其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作文語言流暢,論證有力,情感真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結尾部分簡潔而深刻,使得主題得以升華。全文展現了考生對“強”與“柔”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是一篇成功的議論文。
(指導老師:何紹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