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篩選適宜沿海地區種植的大麥新品種,2022年以鹽麥7號為對照,對6個大麥品種(品系)的生育期、農藝性狀及產量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鹽師麥9號為雜交種,產量最高,實收產量9970.5kg/hm2,較對照增產44.3%,其次是蘇飼麥1號,實收產量9684.0kg/hm2,較對照增產40.2%,且產量相關性狀表現優異,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豐產性,在沿海地區種植推廣具有較好的前景。
關鍵詞大麥新品種;農藝性狀;產量;雜交種;裸大麥
中圖分類號S51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24)24-0033-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4.00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ComparativeStudyontheYieldofDifferentBarleyCultivarsintheCoastalAreasofJiangsuProvince
WANGChun-ji,WANGWen-bin,ZHOUYan
(YanchengGrainandOilCropTechnologyGuidanceStation,Yancheng,"Jiangsu224001)
AbstractInordertoscreennewbarleyvarietiessuitableforplantingincoastalareas,acomparativestudywasconductedin2022onthegrowthperiod,agronomictraitsandyieldofsixbarleyvarieties(strains)usingYanmai7asacontrol(CK).ResultsshowedthatYanshimai9(hybrid)hadthehighestyield,withayieldof9970.5kg/hm2,anincreaseof44.3%comparedtothecontrol,followedbySusimai1,withayieldof9684.0kg/hm2,anincreaseof40.2%comparedtothecontrol.Theiryield-relatedtraitsperformedwell,showingstrongadaptabilityandhighyield,havinggoodprospectsforplantingandpromotingincoastalareas.
KeywordsBarleyvarieties;Agronomictraits;Yield;Hybrid;Hullessbarley
大麥是世界種植面積僅次于小麥、玉米和水稻的重要糧食作物,具有適應性強、分布區域廣的特點,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均有種植。在中國,大麥既是麥芽加工、啤酒產業和特色白酒產業的重要原料,也是水產、畜牧等養殖業的重要飼料來源,更是青藏高原地區藏族群眾的重要口糧,擔負著藏區糧食安全的“重任” [1-3]。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消費結構不斷發生改變,肉蛋奶等畜產品和啤酒的消費需求快速增加,作為優良的飼料和釀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大麥消費需求剛性增加。然而,大麥生產卻沒有隨之增加,國內供給出現明顯不足。與此同時,大麥進口大幅快速增加,嚴重沖擊國內大麥市場,導致國產大麥價格大幅下降、生產規模嚴重萎縮[4-5]。隨著大麥種植面積減少,大麥種子研發及推廣企業減少,導致大麥新品種更新換代速度明顯降低。鑒于此,筆者對鹽城自主育成的7個大麥品種進行適應性和豐產性試驗及評價,篩選出適應性、豐產性高的大麥品種,以期為篩選適宜沿海地區種植的大麥新品種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參試品種
參試品種共計7個品種,其中鹽師麥7號、鹽師麥9號、鹽師麥10號、20制種1號、20制種2號、蘇飼麥1號由鹽城師范學院育成,鹽麥7號為對照(CK),由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
1.2試驗設計
試驗于2022年在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農業科學研究所試驗基地(120.041°E、33.356°N)進行,前茬作物大豆。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試驗設計,3次重復,小區面積13m2。11月3日播種,行距0.25m,行長4.00m,每個小區播13行。播種量按照300萬株/hm2基本苗設計,稱種到行,人工開行,按行播種。基肥施375kg/hm2復合肥和150kg/hm2尿素。拔節期結合春灌,施尿素150kg/hm2。越冬、拔節期人工各澆水1次。
1.3性狀調查
大麥生長期內,記載各品種生育期,成熟時每小區取樣10株考查株高、有效分蘗數、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等農藝性狀。成熟時每小區實收計產。
1.4數據分析采用Excel2003和SPSS25.0進行數據的統計和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大麥品種生育期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參試7個大麥品種生育期天數在191~198d,20制種1號、蘇飼麥1號、鹽師麥9號和鹽麥7號4個品種生育期較短,均為191d,表現較為早熟;鹽師麥7號生育期最長,為198d,表現較為晚熟;鹽師麥10號和20制種2號生育期天數分別為192和193d。
2.2不同大麥品種農藝性狀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常規種為3個(鹽師麥7號、蘇飼麥1號和鹽麥7號),雜交種為4個(鹽師麥10號、20制種1號、20制種2號、鹽師麥9號)。鹽師麥7號、鹽師麥10號、蘇飼麥1號均為裸大麥,且籽粒顏色為黑色,適宜于開發食品;20制種1號、20制種2號、鹽師麥9號和對照均為皮大麥,且籽粒顏色為黃,可以用于制造麥芽;從棱形上來看,除了20制種2號為多棱,其余6個參試品種均為二棱。參試材料株高變化明顯,為70.3~92.1cm,其中鹽師麥10號最高,為92.1cm,較對照高5.7cm,蘇飼麥1號最矮,為70.3cm,參試材料均未出現倒伏。從有效分蘗數來看,參試品種鹽師麥7號、蘇飼麥1號有效分蘗數較多,均為2.9個/株,較對照多0.3個/株,其余參試品種有效分蘗數在1.4~2.5個/株,均較對照少。從有效穗數來看,參試品種鹽師麥7號穗數最多,為864.0萬個/hm2,較對照多186.0萬個/hm2,20制種2號穗數最少,為546.0萬個/hm2,其余品種穗數在549.0~832.5萬個/hm2。從每穗粒數來看,20制種2號最多,為56.3個,較對照多32.8個,對照最少,為23.5個,其余參試品種粒數在24.7~28.8個;從千粒重來看,20制種1號千粒重最高,為53.5g,比對照高5.4g,20制種2號千粒重最少,為31.8g,其余品種千粒重為37.6~48.7g。
2.3不同大麥品種產量比較
由表3可知,參試大麥品種以鹽師麥9號產量最高,理論產量為10435.5kg/hm2,實收產量9970.5kg/hm2,較對照鹽麥7號增產44.3%,其次是蘇飼麥1號,理論產量為10167.0kg/hm2,實收產量9684.0kg/hm2,較對照增產40.2%,是裸大麥中產量最高的;20制種1號產量排第3,實收產量達到了9462.0kg/hm2,較對照增產37.0%;20制種2號排第4,理論產量為9775.5kg/hm2,實收產量9223.5kg/hm2,較對照增產33.5%;鹽師麥7號排第5,理論產量為8998.5kg/hm2,而實收產量為8953.5kg/hm2,較對照增產29.6%;鹽師麥10號與對照相比減產,實收產量只有6444.0kg/hm2,較對照減產6.7%,這可能與該品種株高太高有關,并且是裸大麥,也影響了其產量。
3結論與討論
雜種優勢在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中的研究已取得重大成功,而在小麥、大麥中的應用研究還相對滯后[6]。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已獲得大麥核質互作不育系,許如根等[7]發現,大麥產量的雜種優勢能夠提高20%~30%。張新忠等[8]以72個大麥雜交組合為材料,分析了不同性狀間的雜種優勢,結果發現穗下節間長、千粒重和穗長的顯著優勢組合出現的頻率是最高的,優勢明顯。該研究對7個大麥品種的綜合性狀表現研究,結果表明鹽師麥9號是參試材料中產量最高的,實收產量達到9 970.5 kg/hm2,較對照增產44.3%,該品種為二棱雜交種,株高(88.2 cm)、千粒重 (48.7 g) 均較高,表明這2個性狀優勢明顯。大麥雜交種相比常規種,同時具有明顯的產量優勢,該品種產量三要素均比較協調,在江蘇沿海地區啤酒大麥生產中具有一定的推廣應用價值。產量位于第3和4位均是雜交種,表明了雜種優勢在提高大麥產量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與普通皮大麥相比,黑色裸大麥除含有豐富的β-葡聚糖外,還含有較多的原花青素。原花青素是類黃酮中的多酚類物質,具有抗氧化、抗癌癥、減緩衰老等多個功能[9]。該研究產量第2位的是蘇飼麥1號, 實收產量9 684.0 kg/hm2,較對照增產40.2%,該品種為黑色二棱裸大麥,穗數可以達到832.5萬個/hm2,是其高產的主要原因,且該品種株高最低,僅有70.3 cm,表明該品種的抗倒伏能力強。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增強,裸大麥由于其優異的營養價值越來越受到關注[10],蘇飼麥1號在食用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鹽師麥9號和蘇飼麥1號產量相關性狀表現優異,均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豐產性。推向市場應用之前,將對高產品種的黃花葉病抗性、白粉病抗性、耐鹽堿性以及籽粒蛋白質、淀粉含量等籽粒品質進一步鑒定,同時研究這2個品種的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為將來在江蘇沿海地區推廣應用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龔謹.我國大麥進口增長的原因、沖擊及貿易政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20.
[2]何梅潔,陳佳,楊金華,等.飼料大麥產量性狀的基因型與環境互作分析[J].西南農業學報,2021,34(8):1583-1588.
[3]李贏,劉海翠,石曉旭,等.江蘇裸大麥品種農藝及營養品質性狀分析[J].分子植物育種,2022,20(9):3044-3052.
[4]譚琳元.大麥進口對中國大麥產業的影響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20.
[5]洪益,朱娟,于國琦,等.大麥籽粒大小的遺傳多樣性與穩定性評價[J].麥類作物學報,2022,42(1):68-80.
[6]孫遠東,朱昊華,呂超,等.大麥單株產量性狀的雜種優勢及其穩定性分析[J].麥類作物學報,2019,39(8):958-965.
[7]許如根,呂超,祝麗,等.大麥雜種優勢利用研究——Ⅰ.F1雜種的離中親優勢和超優親優勢[J].作物學報,2004,30(7):668-674.
[8]張新忠,呂亮杰,呂超,等.大麥農藝性狀與產量性狀的雜種優勢分析[J].麥類作物學報,2013,33(1):39-43.
[9]張明生,楊力,張志奇,等.糯性黑色元麥的開發利用[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4(3):9-11.
[10]李贏,劉海翠,韓笑,等.裸大麥種質資源研究進展[J].大麥與谷類科學,2021,38(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