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是美學與文化的復合文本,也是歷史記憶的多棱鏡。利用原生文化的美學特征、人文精神、文化元素,通過設計師自身對文化的理解和詮釋,對已有歷史建筑進行改造更新,這樣誕生的一個又一個文創園區,構建了重慶的城市設計美學。
近年來,“文創”是一個非常熱的詞語,越來越多的商業業態與文化創意元素進行跨界混搭。許多人以為,文創設計就是將某種帶有文化屬性的圖文附加在現有的產品上,這樣的理解實際并不正確。文創產品是從文化的不同方面詮釋的一種物化形態,不僅限于某種單一商品,而是一個寬泛的概念,這一概念落在建筑上,便成為最近幾年各大城市中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文創園。
鵝嶺貳廠:與全世界的浪漫相逢
2016 年,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上映,作為取景地的鵝嶺貳廠第一次火熱“出圈”。近兩年來,因重慶的“網紅體質”,鵝嶺貳廠進一步成為登上各大網站及社交媒體頭條的山城文藝地標。天南地北的年輕人來到重慶,如果沒有去鵝嶺貳廠走一遭,都不好意思說自己來過山城。
“貳廠”之名來自“重慶印制貳廠”,前身曾是盛極一時的“中央銀行印鈔廠”,在20 世紀50 年代,承印糧票、馬料票、油票等各種票證,是這一時期的重慶彩印中心和西南印刷工業的彩印巨頭。在奔騰的時代洪流中,曾經轟鳴的機器漸漸停歇,貳廠從繁榮駛向沒落,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直到2016 年,國家出臺政策鼓勵將閑置廠房、倉庫等改造為雙創基地和眾創空間。在盡可能保留老建筑本身、留住歷史記憶的前提下,有著80 多年歷史、近3 萬平方米的鵝嶺貳廠園區,通過“寄生建筑”的改造理念和“在地化”的設計創作手法,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呈現在世人眼前。
“TESTBED2 貳廠文創公園”這個名字,與倫敦泰晤士河東岸的TESTBED1 園區相對應,因為兩者的設計都出自英國著名建筑設計師維爾·奧爾索普之手。貳廠原先的廠房大多已經接近甚至超過設計使用年限,在改造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面對這些難題,重慶市建科院與業主方、設計師領銜的allDesign 事務所三方通力合作,開啟了國際Partnering 戰略合作中國化模式的創新實踐,最終決定不動鵝嶺貳廠外部的一磚一瓦,在自帶懷舊風格的廠房基礎之上,用最文藝的方式進行改造——即讓具有年代感的破舊廠房與各種各樣的潮流文創小店和諧地結合在一起,最終成就了鵝嶺貳廠這樣的新時代文藝風向標。
走進現在的鵝嶺貳廠,仿佛置身于藝術的海洋。隨處可見的涂鴉墻、獨立咖啡店、創意工作室、藝術展覽,每一處都散發著濃厚的文藝氣息。這里不僅是藝術家們的創作天地,也是市民們享受文化生活的好去處。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其中,貳廠天臺作為《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電影取景地,是不少外地游客來重慶必去的打卡地,又因為地處渝中半島的制高點,站在此處遠眺,可以一覽山城獨特的都市風貌:依山而建的高樓、奔流不息的江水車流,以及彰顯橋都特色的長江大橋都盡收眼底。
作為承載城市時代記憶的實體存在,鵝嶺貳廠與繁華為鄰,卻從來不爭不搶,只靜靜地矗立在山林之間,以超然的氣質吸引來來往往的游客。它并非傳統意義上的“人造網紅街區”,而是老重慶人的精神遺存。透過貳廠這樣重疊城市記憶與創意新生的工業遺產,我們可以看到時代在這里留下的痕跡,也可以感受到不同時代的“重慶精神”。無論是抗戰時期的民族大義、和平年代的艱苦奮斗和精雕細琢,還是新時代下的銳意進取、革故鼎新,這些深層的精神觸動,才是鵝嶺貳廠保持無限生命力和魅力的源泉。
金山意庫:藝術塑造城市美學
重慶的城市風貌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樓,而是呈現為各個時代、各具風格特點的歷史建筑集合。這些建筑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蘊含著地域文化特色,充盈著不同時代人們的建筑智慧。這樣的建筑,加上現代美學、時尚生活以及潮流文化的各種元素,就構成了一個區域乃至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和美學符號。位于兩江新區的文創產業園“金山意庫”就是其中的代表。
金山意庫的前身是一組年輕的廠房。這批廠房修建于2004 年,當年曾租給機械、電子、印刷、科技等各種業態的中小企業工廠。隨著汽博中心一帶從城郊變成城市副中心,這些廠房也需要升級更新。2015 年,時任的重慶市委領導被邀請參觀招商蛇口深圳總部的南海意庫項目,對意庫產品系的城市升級模式表示認可,很快與南海意庫開發單位招商蛇口簽署了《合作協議》。2015 年年底,金山意庫一期動工,于2016 年12 月在大眾視野亮相。
在當年的招商手冊中,金山意庫曾經這樣描述自己的定位:“致力于為本土藝術家、設計師、創意人,提供最前沿的文創資源、思維導向、政府支持及企業孵化,以求更專業化地幫助其實現藝術夢想,攜手文創精英共同引領重慶文創產業的整體提升。”這個命題,即使放在今天也值得深入探究:關于一個城市的藝術夢想,應該如何降落在真實的土地上。
在這樣的價值觀下,金山意庫從面世之初,就呈現出一種特殊的反商業特質。
有別于老房子的深底色,年輕廠房在色調上以青灰與白為主,曾經工廠建筑的簡單直白,成為新時代下極簡主義的另一種建筑語言。巨大的落地窗,是商戶們布置軟裝的主景觀,更重要的特點是,在改造設計和運營金山意庫的時候,設計方將“社區”的概念引入到園區中。在項目改造層面,開發單位放棄了部分一樓鋪面面積,采用了架空首層、聯通街區的方案。由此,園區與城市區域界限弱化,連成一體;建筑與城市關系得以重塑,“新型社區化創意園區”策略用“漂浮的盒子”的概念落地。
放棄一樓面積,就意味著面積單價最高的空間被共用,這很不商業。除此之外,金山意庫也很不重慶——重慶是火鍋、熱血、輕軌等一系列“熱辣滾燙”的集合體,但金山意庫并不夠喧鬧,也不夠火辣,它有著重慶人很少提及的敏感和細膩,在與城市血脈相連的街區里,它像是一個巨大到沒有圍墻的美術館,觸目所及都是裝置藝術。
2018 年,金山意庫廣場立起了一組龐大的、銹鐵藝術雕塑,通過結構的扭曲,讓正反雙面看起來都是正面。這組雕塑就是著名藝術家隋建國的作品《中國制造》,它被放置于金山意庫主廣場處,引來許多居民拍照打卡。公共藝術裝置的有趣之處就在于,沒有了常規展覽的儀式性后,公共的參與性解構了藝術的紛繁復雜,每個人對于藝術裝置都可以有自己的見地。
從2016 年末開園到現在,金山意庫已經運營了近5 年時間。不過,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它的知名度仍然非常小眾,作為重慶當下最為活躍的文創園區之一,金山意庫不應該僅是文藝青年的聚集地,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并了解。
北倉:在繁華中心的背后
對于大多數重慶人而言,一提到“江北”,必然繞不過觀音橋。作為重慶最繁榮的商業中心,觀音橋是潮流時尚與消費主義的代名詞,但在觀音橋北城天街與九街之間,繁花的背后,卻隱藏著一個不可忽視的精神高地——北倉。
北倉全名“北倉文創街區”,前身是江北紡織倉庫,隨著紡織業的衰敗而失去價值,在20 世紀90 年代末就已閑置,幾乎變成了一個垃圾堆,被遺忘在周邊的繁華之外。作為一代人的生活烙印,它又始終與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是城市人文不可離棄的一部分,無疑具有極大的都市更新價值。
2015 年4 月,一群有人文情懷的城市規劃師發現了這里,對北倉進行了“爆改”。他們以老建筑歷史文化為基石,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結構及元素,尊重其一磚一瓦一草一木,讓歷史時尚化,空間情境化,將具有人文情節的內容植入其中,讓老建筑有機更新,與社區民眾有機融合,鑄造出新的城市文化生態內容。
“北倉”之名,保留了原來江北紡織倉庫的本意,也暗示著,現在的北倉不僅要有物質上的豐富,更要追求精神上的充實。走進園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色彩斑斕的藝術涂鴉墻,它們或抽象或具象,充滿了藝術家的創意和熱情。
在園區的中心,矗立著一座復古風格的圖書館——北倉圖書館。這里不僅有大量的復古書籍,還有別致的裝飾和竹子屋頂、木制燈,整個空間彌漫著咖啡的香氣和悠揚的音樂。傍晚的余暉靜靜地灑在書頁上,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自在而愜意。
人們總是從各種角度來論證圖書館對于城市的意義,博爾赫斯說:“如果有天堂,那里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也曾有人說,到一座陌生的城市,首先最應該去的地方是公共圖書館和城市博物館。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在文章寫道:“公共空間和建筑物可以成為重要并且成功的第三空間,其中一個有趣的并且越來越重要的例子就是公共圖書館。”可以說,圖書館就是城市最獨特的公眾空間之一,而在重慶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北倉用一座圖書館回應了自己的選擇:尊重時間留下來的痕跡。
如今,北倉也成為重慶的一張文化名片。改造后的它,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因為它的改造始終基于對過去的敬畏,愿意為城市中的人們,找到一條回家的路。當人們走進北倉,會感到無限的親切和輕松,畢竟,這是一個時代的真實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