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北區有個名字很好聽的街巷,名為“鶯花巷”,鶯花巷里藏著一個小小的“合作村”。附近上了些年紀的人都知道,合作村原本是長安機器廠的舊居民樓,時光荏苒,上世紀的軍工家屬建筑群搖身一變,成了鶯花巷里文藝浪漫的青年社區。
走進如今的合作村,不乏大量前來打卡拍照和閑逛的年輕人,還有那些坐在黃葛樹下慢悠悠搖著蒲扇的老人。曾經家屬院的紅磚老墻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這是獨屬于上世紀老廠房的時代記憶,隨之新生的,是30余家獨立品牌,包括飲食、文創、設計師品牌等各類青年店鋪。
合作村逐漸“活”了起來。
隨著合作村夜校的發起,越來越多的人群從四面八方涌入鶯花巷里這個小小的青年社區。而夜校的舉辦地,正是合作村里的精神空間——合劇場。
合作村里為什么會有一個劇場呢?對此,合作村青年國際社區發起人王朝談到,當初,合作村的舊城改造項目剛剛啟動,面對這樣一個百業待興的老社區,王朝心里也不知該從何處下手。在與重慶市創意設計家協會主席閻家旭一番談話后,王朝受到啟發,決定在合作村里打造出一個精神文化空間。
“做合劇場之前,其實我是有受到誘惑的,因為我們整體的投入都是團隊個人的錢,資金壓力一直很大。合劇場原來的場地是一個印刷廠,空高很不錯,當時就有一家重慶知名的火鍋店,愿意投錢來開一個特色火鍋店,房租給出了一個很不錯的價格。我糾結半天之后,還是給拒絕了,重慶一定不缺一家火鍋店,但是非常缺一個社區劇場。隨后建筑設計師楊科幫忙設計了一套非常實用的方案,成本可控,空間效果又非常棒。于是合劇場在眾人的幫助下誕生了。”
合劇場英文名為The Mix Place,也可直譯為“城市生活混合實驗空間”。劇場的外形就像一個巨大的方形盒子,整體構架清晰明了,內部多用原木梁架。據合劇場的設計團隊解釋,如今城市的更新越來越快,大量的原始老建筑被新的建筑給取代,而設計團隊不希望破壞原來屬于街區的建筑風貌,所以就做了部分原始墻面的保留,舊的墻面和現代創意一結合,新舊交融的合劇場就此開幕。
走進合劇場,可以發現整個劇場的搭建主要使用了木材、陽光板、鋼格柵等材料,并沒有過多鋼筋水泥的堆積,大量的原木色鋼架成為了合劇場的“頂梁柱”,給人一種原始的溫馨之感。為了解決光源不足的問題,設計團隊在二樓側面的連廊部分使用了鋼格柵,這樣,墻外的自然光就能很好地透到一樓,增加整個空間的明亮度。
二層的空間里也大量使用了木地板和木頭梁架,拋開多余的裝修品,整個空間給人空曠而舒適的感覺,仿佛在這里靜坐,思緒就能飄到遙遠山野之間的茅草屋里,沉靜而略帶喜悅之情。在這里,新與舊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一處爬滿青苔的灰磚墻被釘上木架,成了合劇場里溝通過去與現在的一隅。
從兩年前開業到現在,合劇場已經做了上百場活動,隨后又發起了合作村夜校項目,合劇場內的內容愈發豐富起來。一方屬于合作村的精神空間,就這樣深深扎根在了這片風華正茂的青年社區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