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是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創作于1550~1616年間,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卓越的藝術成就,成為中國戲曲史上的經典之作。作品通過描繪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展現了人性的復雜和多面,同時也揭示了明代中葉社會的矛盾和沖突。
時代背景
《牡丹亭》的創作背景是明代后期,這一時期是人性解放的旗幟高舉、意識形態“情”與“理”的矛盾沖突尖銳化的時期。湯顯祖在《牡丹亭》中鮮明地突出了反封建思想、打破門第觀念和愛情自由的思想。
此外,當時的社會背景也給湯顯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明王朝已趨向沒落,儒學也日益迂腐頑固,束縛了人們的思維空間,女性所受禮教的禁錮也更加嚴酷。同時,隨著新興的商業城市的出現,市民群體也逐漸形成,社會上產生了許多新的觀念,例如反對超經濟的榨取方式。湯顯祖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創作了《牡丹亭》,塑造了一個背叛封建禮教的形象,反對拘束人的個性,這可以說是進步社會思想的反映,也是《牡丹亭》的意義和價值的重要方面。
《牡丹亭》主題思想的時代特征
一、社會批判的深刻性
《牡丹亭》所展現的社會背景是明代中葉,這是一個封建社會逐漸衰敗、資本主義萌芽初現的時代。隨著商業經濟的持續擴張,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的新形勢,新興的個性解放思想不斷發展。湯顯祖學習的泰州學派、深受李贄學說影響的達觀的拯救世界的言論和行為,都是市民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它對當時的思想文化影響極大,并使之與時代相呼應。雖然湯顯祖并沒有像李贄和達觀那樣去硬碰硬,但他確實在文藝領域為思想的解放和個性的展現開辟了新的戰場。湯顯祖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社會制度的不合理和人性的扭曲。他對封建禮教的批判和對個體命運的關注,使得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感。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悲劇,湯顯祖揭示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束縛和壓迫,以及對個體幸福的忽視。這種社會批判的深刻性,使得《牡丹亭》成為一部反映時代矛盾和沖突的杰作。
二、人文關懷的溫暖
在《牡丹亭》中,湯顯祖表達了對人性解放和個體幸福的深切關懷。他通過對杜麗娘和柳夢梅形象的刻畫,贊美了他們為追求真愛而不惜犧牲一切的勇氣。首先,從人性角度來看,《牡丹亭》對個體情感的尊重與表達是人文關懷的直接體現。杜麗娘因夢生情,因情而傷,最終因傷而逝,這種對情感的執著與純真展現了人性的美好與真實。在封建社會背景下,個體的情感往往受到壓抑,而湯顯祖通過杜麗娘這一形象,為個體情感的表達提供了舞臺,使得觀眾能夠感受到人性的尊嚴與價值。其次,從社會倫理角度來看,湯顯祖對傳統的“禮”進行了挑戰。在封建社會,“禮”是規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準則。但在《牡丹亭》中,湯顯祖對“禮”進行了質疑和挑戰。杜麗娘與柳夢梅的人鬼相戀,挑戰了當時的社會倫理觀念。這不僅是個人情感的解放,更是對傳統社會倫理觀念的反思與批判。
至情化身的杜麗娘形象,在作品中呈現出“生而有情,因情成夢”的生命存在狀態,這種深厚、真摯而堅定的情感使杜麗娘的形象綻放出思想解放與生命自由的人性主義光輝。這種人文關懷的溫暖,反映了明代中葉思想啟蒙運動對人性和人權的新思考。在作品中,湯顯祖強調了個性自由和情感的真實性,反對虛偽和矯情。這種人文關懷不僅溫暖了那個時代的人們,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愛情至上的人性觀
在《牡丹亭》中,愛情被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是對真摯感情的贊美和呼喚。湯顯祖通過他們的愛情經歷,強調了真愛超越生死、超越階級、超越世俗的觀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性情之至也。”(湯顯祖《牡丹亭》)湯顯祖寫于《牡丹亭》序言中的這段話,數百年間風靡文壇,更成為東方愛情美學象征的“至情”概念,肯定了青春的美麗、愛情的偉大、生與死的幸福結合。杜麗娘依然能夠突破自己的心理防線,跨越家庭和社會的藩籬,勇敢地跨過貞潔、死亡和朝廷的金門檻,這對很多女性來說是一個深刻的啟示和巨大的鼓舞。在這種情況下,停止甚至退縮都是晴天霹靂。杜麗娘的處境非常困難,她父親對她管教嚴格,甚至她在閑暇時間小憩一會兒都會被父親責罵,并抱怨母親“娘親失教”;請老師講經,也是從儒家思想進一步控制著女兒的身心。可憐的杜麗娘直到長大,竟然從來沒有去過她家的一個巨大的后花園;這華堂玉室也像一座牢房……所以禁錮極深的杜麗娘反抗也極烈,做夢、做鬼、做人都體現出“至情”無限。這種愛情至上的人性觀,不僅是對封建禮教的挑戰,也是對人性尊嚴的肯定。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種愛情至上的觀念具有強烈的進步意義,為個體情感的解放和人性的自由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牡丹亭》的進步意義
一、推動思想解放
《牡丹亭》的出現,標志著明代中葉思想解放運動的興起。在湯顯祖生活的明代晚期,程朱理學十分興盛,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理學的很多言論和思想,因為各種原因被有意無意地曲解、濫用,從“存天理,滅人欲”甚至發展到瘋狂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嚴重壓抑與限制了自然的人性與人欲。例如,在《牡丹亭》中,當死而復生的杜麗娘重新出現在父親的面前,已升任宰相的父親杜寶不是很開心,而是認定麗娘復生不合禮法,女兒必定是妖孽,更將女兒女婿雙雙告上了金鑾殿。甚至在真相揭曉時,麗娘與柳夢梅歷經生死的愛情最初得到的也不是祝福,而是自媒自婚的質疑與批判。作品中對封建禮教的批判和對個性解放的呼吁,激發了當時人們對傳統觀念的思考和反省。它啟示人們去追求真實、自由的自我,去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和矛盾。因此,《牡丹亭》在推動思想解放方面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它不僅啟迪了一代人的思想覺悟,也為后來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二、促進女性意識覺醒
在《牡丹亭》中,杜麗娘的形象塑造打破了傳統女性角色的束縛,她的故事傳達了愛情與道德的沖突,以及個體命運與社會制度的對抗。杜麗娘勇敢追求愛情的形象,也成為勇敢追求真愛和不畏艱難的象征。她的悲劇命運也警示著人們在面對傳統禮教和愛情的抉擇時,應當更加理性和勇敢。
女性意識覺醒是指女性認識到自己的身份和權利,追求自由、平等和尊嚴的過程。在《牡丹亭》中,杜麗娘的形象展現了女性意識覺醒的歷程。她不僅僅是一個受到封建禮教束縛的女性,更是勇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代表。
杜麗娘被封建禮教和程朱理學的桎梏長期禁錮在“小亭深院”,內心壓抑苦悶,當先生以“無邪”來釋《關雎》,麗娘卻在其中讀到了愛情,引發了對性的遐思,感慨道:“關了的雎鳩,尚然有洲渚之興,可以人而不如鳥乎”,從而引發對自身內在意識的關注,內在的情感開始泛起漣漪。
在春香的引導下,杜麗娘走出了深閨,走向了自然。她第一次感受這般姹紫嫣紅,欣賞如此良辰美景,然而這樣的春景卻讓一個青春少女黯然神傷、空虛不已,由花及己,感傷孤芳自賞、時光消逝。殘酷的現實無法對抗,內在意識的覺醒亦澎湃不已,兩者矛盾之下只能遁入虛幻夢境,只有夢境才能打破現實的重重枷鎖、去尋找本性里最原始的欲望。然而夢境終究是夢境,夢里的翻云覆雨,回歸現實卻是一片虛妄。驚夢而起,一切朦朧的體會被現實擊破,迎面而來的是封建禮教的斥責。可是,一旦有了欲望被滿足的初體驗,內在的情感噴涌而出,現實又何妨,再也壓不住人性的欲望。于是便有了《尋夢》一出,杜麗娘進一步突破了封建倫理的束縛,更加熱切地追求愛情。
這里杜麗娘從溫良淑賢的大家閨秀,到有感于春日之景而內心情欲萌動,再到大膽地突破封建倫常的束縛,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和幸福,這樣的一條愛情道路正是她從內在情欲激蕩到認識正視自我需求、擺脫束縛、釋放情感的自我覺醒過程。
在《牡丹亭》中,杜麗娘的形象展現了女性意識覺醒的歷程。通過杜麗娘的覺醒,我們能夠看到女性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對自由、幸福的追求。這一過程不僅為女性爭取了更多的權利和尊嚴,也為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牡丹亭》所傳遞的女性意識覺醒的理念,也對我們今天認識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對戲曲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牡丹亭》作為一部杰出的戲曲作品,對戲曲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牡丹亭》這部作品的核心思想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界限,充斥著濃厚的理想主義和強烈的個人精神追求。杜麗娘的情感歷程,主要是通過超現實的幻想來實現的;同時,又由于現實社會的種種局限,使得她無法超越現實世界的約束,因此,其結局只能是悲劇。杜麗娘實現她的愛情愿望,是一場理想上的勝利,而非現實生活中的勝利。她的悲劇命運一方面是由封建禮教束縛下的女性自身性格弱點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又是社會歷史環境所致。從另一個角度看,整部劇的筆法細致、情感豐富,通過幻想展現了細節的真實性和人的真實本性,這也帶來了強烈的時代共鳴和對現實的批判,展現了一種亦真亦幻的藝術風格。
《牡丹亭》塑造了杜麗娘等光彩奪目的人文形象,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蘊涵。湯顯祖不但善于在漸次推進的矛盾發展過程中來揭示人物不斷發展的性格;而且善于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幽微細膩的情感。在形象塑造上,主要著重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內心世界。湯顯祖曾聲明,自己的戲曲作品都是“為情作使”(《寄達觀》)。所以,他總是以“情”的理想要求,來觀察社會生活和表現人物形象。因為他筆下的人都有一個思想感情的存在,所以不同的人物形象也都反映在不同的思想感情差別上面。
湯顯祖擅長利用詩歌與戲劇的和諧融合,營造出如詩如畫的戲劇場景,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他一直被認為是文采派的代表,因其語言的華麗、典雅而聞名。《牡丹亭》不僅繼承了元雜劇的本色語傳統,還融合了文人的辭賦和古典詩詞的精致,創造了一種將真實自然與華麗空靈相結合的戲曲語言。
湯顯祖善于運用生動的詞語來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描寫自然景物,以刻畫鮮明的形象。如《牡丹亭·驚夢》中,用“裊”來形容晴絲的飄,用“閑”來描述庭院之寂靜,用“偷”來表達偶然間照鏡見影,用“明如剪”來描繪燕語之尖利,用“溜的圓”來形容鶯歌之婉轉。雨稱之為“絲”,風狀之為“片”,都極新奇而又確切。
湯顯祖在劇本結構、人物塑造、語言運用等方面都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使戲曲藝術更加豐富多樣。他將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運用華美的辭藻和富有詩意的語言,為觀眾呈現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藝術畫卷。這種創新精神不僅推動了明代戲曲的發展與繁榮,也對后世的戲曲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牡丹亭》作為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不僅展現了卓越的藝術價值,更突顯了深邃的思想內涵。通過對《牡丹亭》主題思想的時代特征及進步意義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到作品所蘊含的社會批判、人文關懷和性別平等思想都具有強烈的進步意義。它啟示我們要關注社會問題、尊重個體權利、勇敢地追求真愛與幸福。在當今社會,我們仍可以從《牡丹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為構建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提供借鑒與啟示。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