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指導我們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文章從和諧發展觀、循環經濟理念和水資源保護意識,高、中、低3個層次入手,在“大學化學”課程中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期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思想。這對于美麗中國建設的推進,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人類社會的進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課程思政;天人合一;“大學化學”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9-0005-05
一、引言
隨著工業化的進步,生態環境也日趨走向惡化,現已嚴重影響和制約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迫在眉睫。因此,2023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在首個全國生態日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1]。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新時代的實踐經驗,分析了當前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通過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現了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后的產物,是實現將現代生態理念與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融合發展的重大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建設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2]。
環境污染及其防治問題涉及很多化學知識。在“大學化學”課程中,通過在化學品不當使用造成環境污染和采用化學法治理環境的實例中有機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潛移默化地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正確的生態世界觀、價值觀,并形成正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對于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大眾化傳播,提高全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推動形成時時、處處、人人、事事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社會氛圍,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偉大復興,推動人類進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大學化學”課程教學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非常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早在2018年5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就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深入研究了新時代、新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的特點,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以新的視野、新的認識、新的理念,創造性地回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系統地、深刻地解答了中國社會為什么要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以及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使生態文明建設邁上了新的高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站在全人類的高度上,強調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哪個人哪個國家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全人類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同時發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全球倡議。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積極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以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3]。
習近平總書記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從中汲取了許多中華智慧。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向世界公開宣布,“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3]。5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4]272,“結繩而治”,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漸加深了對自然界的認識,也逐漸認識到了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系。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先哲對天地人的關系已形成了邏輯嚴謹、概念清晰、內涵深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老子》第25章中講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9。這段話的意思是,天地萬物是并生的統一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作為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人應該尊重自然規律、遵循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進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這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緊密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生共榮的整體宇宙觀。
人作為一個不同于其他物種的群體,具備較強的意識和較高的思維,又具有能動的改造環境的能力。《老子》第21章中強調,“孔德之容,惟道是從”[5]44,這是在告誡人類,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要順應自然界內在的固有規律辦事,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不能為了滿足人類一己私利而去做違背自然界內在規律的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5]37,這是在告誡人類,對自然的干預要適度、有節制,超過了度,就會遭受自然的懲罰。
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繁衍昌盛至今提供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營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等理念同傳統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相結合,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又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自近代化學誕生以來,化學學科的飛速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工合成的幾千萬種新物質千萬倍地超過了人類誕生以來所認識和使用過的一切物質,人類的物質生活獲得了極大地滿足和豐富,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但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有利就有弊。當這些化學品出現在其應用場合之外時,就會產生污染,破壞環境,威脅人類的健康。由于化學品的不當使用、泄漏或排放等造成的環境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危害極大,令世界矚目。例如,1968年發生在日本的“米糠油”事件,就是由于在米糠油的生產過程中混入了多氯聯苯,日本民眾食用了混入多氯聯苯的食用油后,發生了中毒反應,最終致使13 000多人住院治療,16人死亡[6]。再如,1952年12月的“倫敦煙霧”事件,直接、間接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了8 000人[5]104。由大量的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等造成的酸雨、過量碳排放等引起的溫室效應和氟氯烴釋放造成的高空臭氧層破壞,更是造成了全球性危害。總之,大量化學物質(包括有毒物質)被有意或無意地排入環境中,經過擴散、遷移、轉化和累積等過程,持續不斷地對環境產生污染,并且環境污染的范圍也日益擴大,最終遍布全球。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必須對全民進行有效的生態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綜合素質,喚醒民眾環保意識,全民動員,全民參與。因此,在“大學化學”課程教學中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青年學生頭腦中建立正確的生態文明意識,是高校化學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三、“大學化學”課程教學中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和諧發展觀
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歷史經驗教訓,深刻指出,“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走老路,去消耗資源,去污染環境,難以為繼”[3]。人類歷史上的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幾乎與古中華文明同時出現,但前三者均遭到毀滅,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他們粗暴地掠奪和瘋狂地破壞自然,最終被自己引發的災難吞噬。而中華民族及其文明成果之所以能夠綿延至今,生生不息,完全得益于祖先“天人合一”的和諧發展觀,既利用大自然,又保護大自然。早在2000多年前,西漢思想家賈誼就指出,要想資源“蕃多”,人類就必須“取之有時,用之有節”。《淮南子》中也指出,若想使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生機無限、繁榮昌盛,達到“草木之發若蒸氣,禽獸之歸若流泉,飛鳥之歸若煙云”[7],人類就必須有節制地利用資源,并系統地給出了保護自然資源的具體措施。習近平總書記在吸收、借鑒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生態思想后,創造性地提出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和諧發展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和諧發展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本質要求。隨著我國邁入新時代,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民生福祉的重大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我們應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文明的興衰和自然生態有著直接的關系,地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破壞自然就是損毀人類的家園,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全人類,人類的生存繁衍離不開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并利用世界環境日等場合多次向世界倡議“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的共同責任”。2019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的賀信中高瞻遠矚地指出,人類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大學化學”課程教學的第一堂課上,教師就應通過日本水俁病事件、印度博帕爾毒氣泄露事故、蘭州光化學煙霧污染事件等事例,使學生認識到濫用和不當使用化學品會破壞自然環境,影響人類的持續發展;只有合理、有度地使用化學品,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人類才能長久發展,在學生心中樹立起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的和諧發展觀。在后續的授課過程中,教師還應注重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課程內容中。例如,在講解絡合平衡內容時,教師可適時介紹由于一些稀土礦被亂采濫挖,濫用化學藥劑,致使礦區周邊出現了“礦湖”,讓旁邊的村莊成為“癌癥村”,給人民健康造成了無可挽回的災難的事件。每當講到這里時,學生都感到非常震驚,有的學生會問:“稀土冶煉一定要破壞環境嗎?有沒有環保的稀土冶煉方法?”這時,教師應為學生介紹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徐光憲院士的事跡。徐光憲院士深感稀土開采、分離過程中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的嚴重,深入研究了稀土元素的絡合物平衡,發現了稀土溶劑萃取體系的基本規律,提出了“恒定混合萃取比”的概念,發明了串級萃取方法,又在生產實際中開發、完善了適于稀土溶劑萃取分離的新工藝,實現了稀土分離技術綠色、節能、環保的全面革新,為我國稀土的合理開發利用做出了重要貢獻。自從全國各稀土礦推廣了徐光憲院士的新工藝,稀土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大大改善。聽了徐光憲院士的事跡后,學生紛紛表示要向徐光憲院士學習,努力學好化學知識,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加快生產生活的綠色化、低碳化,早日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通過介紹我國稀土開采、分離過程中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的事例,學生更加直觀地體會到:污染環境,毒了自己,害了子孫;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和諧發展觀“潤物細無聲”地在學生心中扎下了根。
四、“大學化學”課程教學中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循環經濟理念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這些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莊子·知北游》中說:“是其所美者為神奇,所惡者為腐朽。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8]當無法再利用時,生產過程中的副產物就成了“廢物”。如果找到再利用的方法和途徑,“廢物”就成了“寶”,成了再生產所需的原料。通過合理設計,形成“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科學循環,就可以實現古人所說的“生生不息”“周而復始”“循環不已”的循環經濟理念,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與中國“物無棄物”的循環經濟理念截然不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所遵循的是促進生產,過量消費,獲取額外利潤的“逐利法則”,其導致了對自然資源的大量盲目開采,產生了大量的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據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調查數據顯示,美國人均年用水量1 500立方米,是中國的4倍。美國人的食物最后有40%被扔掉,平均每人每天扔掉大約1斤的食物。美國對資源的奢侈浪費體現為:人口只占全世界人口的5%,卻用掉了全世界能源的25%[9]。習近平總書記總結對比古今中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在2017年5月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順應歷史的發展,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針對我國已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2022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深刻地指出,“推進‘雙碳’工作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順應技術進步趨勢、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動擔當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需要”[10]。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堅持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總抓手,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有效推進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轉型。2012年以來,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6%的經濟增長,單位GDP能耗下降26.4%[11]。我國生產生活方式和生態環境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祖國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在講授有機高分子內容時,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有機高分子的主要元素有碳,溫室氣體中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碳也富含碳,那么能不能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有機高分子,實現循環利用呢?”有學生發言:“如果能以二氧化碳為原料合成有機高分子,將可以變廢為寶,但將氣體碳轉變為固體碳的難度是不是太大了?”這時,教師適時向學生介紹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陶友華研究團隊開發出的新型催化劑,成功地將來源于二氧化碳的O-羰基酸酐(OCAs)聚合成力學性能優良的長鏈聚酯,在定量CO2回收方面做出了貢獻[12]。在講授化學反應的平衡時,教師應以氨氣合成為例,介紹在合成氨工業中,專門設計了分離裝置,將反應生成的氨氣分離,再將其余未反應的物質再次加壓送入反應容器中進行循環利用,提高原料轉化率和氨氣的生產率。同時,教師還會向學生介紹著名的侯氏制堿法。侯德榜先生發現原有的索爾維制堿法存在原料浪費嚴重,食鹽利用率低,廢液、廢渣污染環境等缺點,決心加以改進。他帶領團隊經過了幾千次的試驗,創造性地將合成氨與純堿2種產品聯合生產,提高了食鹽的利用率,并將廢渣轉化為有用的氯化銨肥料,減少了環境污染,縮短了生產流程,降低了生產成本。這種方法把世界制堿技術推上了一個新高度,被世人命名為侯氏制堿法。一個個典型事例,充分驗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論斷“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從而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循環經濟理念。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樹立學好化學、用好化學的理想,為加快實現“雙碳”目標,推進“雙碳”工作,發展循環經濟,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培養了有生力量。
五、“大學化學”課程教學中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水資源保護意識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沒有水生命就無法哺育,沒有水萬物就得不到滋養。人類可以7日不吃飯,但不能1日不喝水。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雖然有70%以上的面積都被水覆蓋著,但可供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只有不到全球總儲水量十萬分之七。隨著農業、工業和城市的發展,人類對淡水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導致有限的淡水資源更為緊張。而農業、工業和城市在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資源污染,這使得本就緊缺的淡水資源更為拮據。現在已經有一些地區受淡水資源的制約,發展緩慢。為了避免因淡水資源不足而導致的水資源危機,我們必須保護好水資源。中國古代先賢很早就有了水資源保護的意識,在《禮記·樂記》中記載有“水煩則魚鱉不大”,提出了應當愛護環境的思想。《荀子·君道》中說:“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深刻認識到了水污染的危害。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滿足個人的享受,肆意浪費水資源的現象非常嚴重。例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是非常缺水的州,但許多家庭的游泳池3天就要換一次水,換掉的水直接當作污水被排走;不僅如此,加利福尼亞州的政府、企業和高校等許多機構的辦公場所附近還種植了大量闊葉熱帶植物,為了維持這些植物的生長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而這些灌溉用水絕大多數都是可以直接使用的飲用水,這使得該地區的室外灌溉用水已經占到了居民用水總量的50%~75%[13]。有鑒于此,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刻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了開源與節流、污染與防治的辯證關系。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總結性地提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16字治水新思路,強調要通盤考慮水生態、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災害防治,將四者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來全面解決。
在講解沉淀溶解平衡內容時,教師從《老子》中的“濁以靜之徐清”,引出沉淀凈水法這一古老而科學、簡單又易行的水質處理方法,結合現代化學知識介紹重金屬離子沉淀法這種重要的污廢水處理方法。課堂上,教師先讓學生思考:“水中的汞、鉛、銅、鎘等重金屬離子進入人體后會產生很大的毒害,可以用什么方法去除水中的這些離子而不引入其他有害離子?”很快就有學生回答:“可以用沉淀法去除。”教師再讓學生思考:“不同的重金屬離子分別用哪些離子去除效果最好?”“采取什么樣的順序和步驟可以使水中重金屬離子完全、徹底地沉淀出來,并且不引入過量的其他離子?”學生積極地查找資料,比較水中重金屬離子的溶度積大小,很快就明白了利用沉淀反應將各種有害的重金屬離子轉化為難溶性沉淀而去除的原理,并能通過分步沉淀的原理主動設計具體的除污措施。例如,通過向廢水中加入硫化鈉,沉淀去除汞離子和鉛離子;再通過控制廢水的pH值可以沉淀去除銅、鎘等有毒重金屬離子,同時也除掉了上一步沉淀過程中加入的過量硫化鈉。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學生利用現代化學知識可以尋找到治理水資源污染的方法,服務于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保障飲用水安全,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這種生動活潑的課堂,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使學生樂于動腦、勤于動手,不僅提升了“大學化學”課程的教學效果,而且更深刻地領會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的水資源保護意識。
六、結束語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教師對在“大學化學”課程中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效果進行了無記名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91.2%的學生認識到化學污染對環境的危害非常大或較大;有88.3%的學生認為化學知識對治理環境污染的作用非常大或較大;有93.7%的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有83.8%的學生認為提高了學習“大學化學”課程的積極性。調查結果表明,在“大學化學”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與開展課程思政前相比,學生的期末平均成績提高了3.2分,說明通過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大學化學”課程教學的改革,不僅傳播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
習近平總書記看到了生態文明建設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永續發展的重大意義。在專業課程中融入和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教師的責任,也是嚴峻的挑戰。在“大學化學”課程教學中,教師通過將化學知識與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相結合,在學生頭腦中建立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思想。實踐證明,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將生態文明融入教學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在學生頭腦中建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生態認識論、生態實踐論和生態方法論,可以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對人類生存與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現代化進程中正確地認識和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能夠堅定不移地走綠色文明發展道路,做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教師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大學化學”課程中,積極踐行并宣傳綠色生活方式和發展方式,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建設美麗中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推動全人類的進步,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首個全國生態日之際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全社會行動起來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N].人民日報,2023-08-16(1).
[2]" 何冰,吳立紅,馬麗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探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74(5):51-53.
[3]"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行動指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N].人民日報,2023-06-05(9).
[4]" 周振甫.周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
[5]" 高亨.老子正詁[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6]" 宮克.世界八大公害事件與綠色GDP[J].沈陽大學學報,2005(4):3-6,11.
[7]" 劉安.淮南子[M].陳廣忠,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463.
[8]" 錢穆.莊子纂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220.
[9]" 張偉.論美國自然資源保護運動[D].重慶:西南大學,2011:9.
[10]" 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 "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2-01-25)[2024-01- "15]. http://www.gov.cn/xinwen/2022-01/25/con "tent_5670359.htm.
[11]" 中國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國家之一[EB/OL]. "(2023-04-18)[2024-01-15]. http://obor.nea.gov.cn/ "detail 2/19174.html.
[12]" TANG J D, LI M S, WANG X H, et al. Switchable "polymerization organocatalysis: from monomer mix "tures to block copolymers[J].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anal edition,2022,61(15):1-8.
[13]" 吳巍,宋彥,洪再生,等.國外城市形態對住宅能耗 "影響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國際城市規劃, "2018,33(3):55-61.
■ 編輯∕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