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課程思政的教育對象是學生,因此,研究學生視角下的課程思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通過對254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對課程思政認可度高、協同效應明顯,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對學生的需求關注不夠。因此,文章結合迪克—凱瑞模型等提出以學生需求分析為前提的教學設計,并從認知、情感、行為角度提出課程思政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問卷調查;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9-0097-04
一、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隨后一些省份提出了本省課程思政實施意見或方案。課程思政的理念在教育界逐漸形成共識,使得課程思政在理論和實踐上得以快速發展。實踐上,形成了一批優質的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理論上,學者對課程思政進行了深入研究。截至2024年1月31日,在中國知網數據庫通過“高級檢索”,以“課程思政”為篇名進行檢索,匹配方式為“精確”,檢索到3.87萬篇期刊文獻,其中北大核心期刊來源文章有2 296篇。目前的研究從研究范圍來看可分為3個角度,一是微觀角度,研究某門課程如何開展課程思政,如大學數學、體育和外語的課程思政[1-3]。二是中觀角度,研究專業如何開展課程思政,如法學、財務管理、體育、會計等專業如何開展課程思政[4-7]。三是宏觀角度,研究一所高校如何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如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與機制等[8-11]。還有文獻從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思政等角度進行了研究。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大學生是課程思政的影響對象,因此,專業課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必須要了解學生的訴求,做到以學生為本,時刻關注學生內在需求,用動態和發展的眼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程思政建設中,從而發揮每門課的育人作用。然而,現有的文獻較少從學生的視角去分析課程思政,基于此,文章從學生的感受和需求出發,通過問卷調查,考查課程思政的實施情況和學生對課程思政的看法和要求,以期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建議和反思。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1.訪談法
首先,利用面對面的方式對15名在讀本科生進行訪談,了解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態度和看法;其次,對2位學院書記、1位學生工作副書記、5位專業教師進行訪談;最后,從前面15名學生中選取5名學生,利用開放式問卷進行深入訪談,收集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同度、學生角度發現的課程思政問題及對課程思政的期望和建議等信息,從而形成了本次調查使用的以多選題為主的非量表式調查問卷。
2.問卷調查法
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調查對象主要為嘉興南湖學院在讀本科生,涵蓋學校所有分院,以及嘉興大學商學院的部分學生。調查采用線上調查方法,借助問卷星軟件工具完成,共發放問卷254份,去掉回答時間太短的問卷3份,回收有效問卷251份。
(二)研究結果
1.調查對象畫像分析
調查對象的年級。本次調查以本科生為主,大一和大四學生所占比例相同,都是6.77%,大三學生最多,占比為57.77%。因此,大三學生的數據比較能反應出學生對專業課融入課程思政的看法和需求。
調查對象的專業。本次調查共涉及17個專業的學生,覆蓋面比較廣。其中以文科專業學生為主,占調查學生的64.94%,理工科學生占35.06%。文科專業中以財務管理為主,涉及會計、英語、法學、金融等10個專業。理工科涉及網絡工程、工程造價、紡織工程等7個專業(圖1)。
2.課程思政實施情況分析
調查對象對課程思政的認同度。調查顯示,92.4%的學生認為課程思政有利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87.6%的學生認為課程思政有利于提升其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這些數據表明學生比較認同課程思政。文章還進一步從文理工專業角度對課程思政的認識進行了交叉分析,多重響應分析交叉顯示,卡方檢驗的顯著性P值為0.949,P值大于0.05,在α=0.05水平上不呈現顯著性,說明文理工專業學生在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上不具有顯著性差異(表1、表2)。
課程思政的實施比例。教育部曾提出,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要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但調查顯示,只有將近15%的學生認為課程中引入課程思政的比例達到100%,70%的學生反映引入課程思政的課程超過了50%,不排除有些教師采用了比較隱性的方式沒有讓學生發現教師開展了課程思政,然而考慮了這部分比例后,課程思政的實施實踐和實際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表3)。
課程思政的引入方式。根據調查結果,對課程思政引入方式的5個分析項進行擬合優度檢驗,發現其顯著性P值小于0.05,說明選項之間呈現顯著性差異。從問卷結果可以看出,敘事性教學是專業課程思政最常見的方式,普及率達到68.5%,響應率也是選項中最高的為27%。另外,目前教師還是多以引入案例、故事的方式,通過短視頻、課件等形式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以達到課程思政育人的效果(表4)。文章從文理工專業角度對課程思政引入方式進行差異分析,卡方檢驗的顯著性P值為0.433,P值大于0.05,在α=0.05水平上不呈現顯著性,說明文理工專業課程思政的引入方式不具有顯著性差異。
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調查顯示,目前有68.5%的學生認為專業課程思政對自己有積極的思想指導作用,說明這種協同效應在實踐中可以比較好地實施。進一步對大一到大四的學生進行差異性分析,卡方檢驗分析結果顯示,顯著性P值為0.067*,說明大一到大四學生不存在顯著性差異,效應量化分析中 Cramer’s V值為0.153,也說明了大一到大四學生的差異程度為弱程度差異。另外,課程思政對學生以后的發展和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調查顯示,76.9%的學生會把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運用到工作實踐中(表5、表6)。
課程思政實施的不足。課程思政推進已有近6年的時間,整個高等教育層面都為之做出了相應的改變。學生是課程思政最終的實施對象,從學生的視角出發,目前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還是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生硬地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單一的教學方法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說明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上還是缺乏教學設計。面對新時代、新要求,思政元素如何“不著痕跡”地融入專業課堂是課程思政工作需要不斷探究和完
善的地方,只有教學設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才會實現教師和學生的同頻共振,達到“三全育人”的目的。另外,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過程對受眾對象考慮不足、對學生需求缺乏一定了解也會影響最終的實施效果(表7)。
3.學生對課程思政的需求評估
專業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意愿需求。近6年的實踐使課程思政已基本融入高校課程,以學生的角度來看,78%的學生對課程思政融入比例接受度基本在40%以下,說明適當的課程思政是學生愿意接受的(表8)。同時,做了不同年級的差異分析,發現不同年級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融入比例沒有顯著性差異,Cramer’s V值為0.106,表明是弱程度差異。其實課程思政從緣起到深化,一直是針對教師的工作安排,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普遍愿意課程增加課程思政內容,說明課程思政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在教學中起到了比較好的引導作用,從而得到了學生的贊成和支持。
專業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需求。在對課程思政融入需求評估的基礎上,進一步評估課程思政融入的具體內容。問卷結合教育部門文件中關于課程思政內容的建議,制定本問卷的內容需求。問卷主要包括職業素養與專業知識的融合、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和解讀、對前途定位的指導、愛國情懷和理想信念教育等,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想法對具體需求內容的程度偏好做出選擇。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無論是普及率還是響應率,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和解讀都在首位,符合學生的特征,說明學生關心國家、關心社會、關心時事、有熱情、有沖勁,需要教師進行合理引導。其次是職業素養與專業知識的融合,職業的發展和定位也是學生比較在意和關心的。雖然還在校園,但很多學生已經感受到了就業的壓力,特別是近幾年受疫情影響,就業愈發困難,競爭愈加激烈,因此,很多學生希望在校期間能夠通過學習提升職業素養,做好職業發展定位并能為之不斷努力。從調查結果還可以看出,愛國情懷和理想信念教育普及率相對比較低。通過對學生的進一步訪談發現,一方面,在學生的認知里這類內容屬于思政課,專業課不用再次重復;另一方面,教師比較生硬地融入引起了學生的反感。進一步進行文理工專業學生需求差異分析,卡方檢驗的顯著性P值為0.433,說明二者在課程思政需求內容要求上不具有顯著性差異。
專業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需求。在“為提升課程思政效果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問題中,發現學生最為在意的還是課程思政的融入內容,希望教師融入的教學內容是自己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其次,通過實踐教學環節進行專業課程思政融入也是學生期望采用的方式,深入訪談中發現,學生認為實踐教學環節對其專業知識掌握和職業素養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另外,51.4%的學生認為教師增強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也是提升課程思政效果的重要途徑,正好印證“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觀點(表10)。進一步對文理工專業學生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需求進行差異分析,卡方檢驗的顯著性P值為0.909,說明不具有顯著性差異。
三、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課程思政自實施以來,得到了學生的接受和認可,同時,學生對課程思政也報以較大的熱情和期望。但從學生的角度看,現有的課程思政實踐還存在一些問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關鍵是要以學生需求為中心,因此,文章結合迪克—凱瑞等模型提出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模型(圖2)。此設計強調學習需求分析,表明整個課程思政教學活動都受“學習需求分析”的控制,符合教學目標導向原理。
學習需求分析指學生在大學和當今社會背景下需要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課程思政的學習需求分析主要內容為學生需要具備的專業技能、職業精神、思想素質。做好學習需求分析需要結合課程思政的教學要素來實現。課程思政教學要素可分為教育者、被教育者和教育內容。首先是教育者,孟子說:“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清華大學時強調,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二者都強調了提升教育者素質的重要性。因此,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要求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政底蘊,做到“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以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其次是被教育者,即教學活動的中心。在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和了解,不僅需要了解其認知水平、情感態度、學習興趣和能力特點等方面的信息,還需要分析信息和需求之間的差距,以便制定教學目標,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最后,從融入內容來看,課程思政強調“溶鹽于水”的效果,因此,課程思政融入點必須從教學內容中挖掘,“潤物細無聲”升華學生思想。
制定合適的課程思政目標也是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重要一環。專業課教師根據本學科獨特的思想內涵、價值取向和社會發展需要,確定與學科緊密相連的課程思政目標,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根據問卷調查分析,從學生角度看,課程思政目標的確定需要突出實踐導向,注重學生成長,讓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理解課程思政內容。明確課程思政目標后,需要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設計以課程思政目標為指引,強調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深入了解課程思政目標所涉及的重要問題,以培養學生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從調查問卷分析可以看出,融入方式的選擇對學生對課程思政內容的接受度也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教學方法上,除了傳統的講授形式外,還應鼓勵學生參與互動式教學,如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游戲模擬等,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和研究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師生互動,傾聽學生的想法和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式。另外,課程思政的實施還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將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評價要突出思想政治素質、能力和實踐成果的培養效果,通過多種形式的考核,如作業、論文、競賽、社會實踐活動等,檢驗學生的學習變化和提高程度。教學反思對整個環節的改進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需要在課程思政實施中對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不斷進行反思,為今后更好地實施課程教學提供經驗。
四、結束語
基于學生問卷調查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是為更好地做好課程思政的一次探索。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對課程思政普遍接受和認可,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引入方法還有不完善的地方。因此,以學生需求分析為起點,教師在不斷提升自身思政底蘊的基礎上,結合對受教育者和教學內容的分析,明確課程思政目標,并根據專業內容通過多樣的方法融入恰當的思政內容,最后結合教學效果對教學設計進行評價和改進。但是,任何一種教學設計都會有其局限性,因此,課程思政的有效推進還需要不同學科專業課教師通過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而不斷探索,以促進課程思政有效推動立德樹人任務的落實。
參考文獻:
[1]" 秦厚榮,徐海蓉.大學數學課程思政的“觸點”和教學體系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19(9):61-64.
[2]" 夏貴霞,舒宗禮.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體育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的構建: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J].體育學刊,2020,27(4):7-13.
[3]" 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18(2):47-52.
[4]" 時顯群.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4):59-60.
[5]" 朱強,謝麗萍,朱陽生.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思政”的理論認識與實踐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6):67-70.
[6]" 董翠香,樊三明,李夢欣,等.體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應解決的問題及實施路徑[J].體育學刊,2021,28(2):65-71.
[7]" 邱麗娟,喬金杰,武志勇.會計碩士(MPAcc)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76(12):80-82.
[8]" 吳月齊.試論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三個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67-69.
[9]" 丁潔,范麗娜,肖闖.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困境與實施路徑[J].當代教育論壇,2021(5):109-115.
[10]" 謝幼如,邱藝,黃瑜玲,等.智能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設 "計理論與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2021,42(4):76-84.
[11]" 高君.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效應[J].天 "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22-128.
■ 編輯∕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