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城市電商經濟逐漸趨于飽和狀態,農村電商成為電商發展的新藍海。對于農業大國而言,“三農”問題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農村經濟建設是國家重要戰略方針,而“互聯網+農業”成為推動農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動力。文章闡述了“互聯網+農業”的概念與意義,對農村電商發展的機遇進行探討,結合研究總結提出“互聯網+農業”視野下農村電商發展的路徑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農村電商發展;路徑
在“互聯網+”背景下,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模式“互聯網+農業”應運而生。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互聯網+農業”,拓展農業物聯網的示范應用,加強數字農業系統建設。作為農業大國,農業一直都是我國傳統產業,對國計民生發揮著巨大作用,更是國家穩定的基石。當農業面臨市場成本飆升、科技實力薄弱等問題時,實施“互聯網+農業”計劃,能夠較好地把互聯網技術應用于農、服務于農,能夠實現農業經營模式的轉變。因此,探究“互聯網+農業”視野下農村電商發展的機遇與路徑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一、“互聯網+農業”的概念與意義
1.“互聯網+農業”的概念
“互聯網+農業”是指將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相結合,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現代化、智能化的發展模式。它通過打破信息不對稱、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產品流通、優化農業供應鏈等途徑,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
“互聯網+農業”模式的推廣和應用,可以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能滿足消費者對安全、健康、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
2.“互聯網+農業”模式的意義
(1) 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通過引入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可以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自動化管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2) 促進農產品流通:利用互聯網技術和電子商務平臺,可以打破傳統農產品流通的壁壘,提供更加便捷、透明的交易渠道,促進農產品的流通和銷售,增加農民的收入。
(3) 優化農業供應鏈: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農產品供應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供應鏈的效率和透明度,減少農產品的損耗和浪費,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4) 豐富農業服務內容: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為農民提供農業信息服務、農業技術培訓等服務,提高農民的農業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開展農業生產。
(5) 推動農業現代化:通過“互聯網+農業”模式,可以推動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農民創造更好的發展機會。
二、“互聯網+農業”視野下農村電商發展的機遇
通過“互聯網+農業”模式,能讓農產品“出村”,讓信息“進村”,而電商平臺是實現這種模式的重要途徑。隨著“互聯網+農業”模式的不斷深入,農村電商發展面臨著各種機遇,具體如下。
1.政策支持
為了促進農村電商茁壯成長和壯大,國務院及地方各級政府先后出臺各種指導意見,重點強調了電商在激活鄉村市場方面的價值,并對農村電商發展提出指導意見。2019年1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的《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進一步推動“互聯網+農業”模式,擴大農村物聯網的示范作用。同時也強調全面落實信息進村入戶,將“互聯網+”服務持續向農村延伸。2019年4月15日,國家郵政局等部門出臺《關于推進郵政業服務鄉村振興的意見》,預計2022年全面實現郵政服務村村通,快遞送達家家戶戶。2021年11月,農業農村部發布了《關于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互聯網+”讓農產品“出村進城”,利用電商平臺實現這一目標。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共同發布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對農村電商發展提出指導政策。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針對農村電商提出“五個關鍵詞”,其中“數字興農,數字鄉村,農副產品直播”均為關鍵詞,且分別位列關鍵詞位置的前3位,這些關鍵詞中都蘊含著“互聯網+農業”,都有農村電商的身影。查閱近五年“三農”相關政策,與“互聯網+”、“互聯網+農業”、農村電商相關的政策很多,從而體現出國家十分重視農村電商的發展,從政府和政策層面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各種支持和幫助。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深入,農村電商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動力和新引擎,前景無可估量,逐漸呈現覆蓋面越來越大的態勢,各種機遇也就相伴而來。
2.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政府大力支持及各項幫扶政策的出臺,電商以驚人的速度快速發展,特別是農村電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成為最具潛力的市場之一。我國屬于農業大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鄉村居住人口為50979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36.11%。隨著城鎮化的持續推進,我國農村人口逐漸減少,占比持續降低,但是農村網民占比保持上升趨勢,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城鎮網民達7.59億人,農村網民規模達3.08億人,農村網民占比達28.86%。從農村人口數量和農村網民數量來看,雖然農村網民數量持續增加,但仍然有2億多人未成為網民,這個人口市場潛力還需要繼續深挖。可以說,隨著“互聯網+農業”模式持續深入,農村市場進一步拓展,消費市場潛力得到激發,未來前景一片大好。
3.農村物流體系建設快速發展
“互聯網+農業”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推動農村電商快速發展,同時也加快了農村物流體系建設。因為要讓農產品“走出”農村,讓信息“走進”農村,必須依靠物流體系平臺。2019年4月15日,國家郵政局等部門出臺《關于推進郵政業服務鄉村振興的意見》;2021年8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的意見》(國辦發〔2021〕29號);等等。有了相關政策文件的支持,農村物流體系建設自然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郵政局積極響應政策,積極參與具體實務,推出各種與農村物流相關的項目和工程,如郵政服務鄉村振興案例:打通鄉村振興“最后一公里”,“四流”解“三難”郵政模式入選2023年度中國ESG卓越實踐。這種模式就是對重點農產品寄遞采用“一品一策”模式,推出“惠農箱”和“極速鮮”,有效提高農產品走出“農村”的物流鏈。在郵政局的響應下,其他快遞公司也陸續布局農村物流建設,多個經營網點相繼建立。據相關數據統計,如今快遞網點已經覆蓋超過65%的鄉鎮,夯實了農村電商發展的可行性和基礎。在國家“互聯網+農業”戰略部署持續深入的基礎上,農村物流體系建設將更加迅猛,同樣給農村電商發展帶來空間和機遇。
三、“互聯網+農業”視野下農村電商發展的路徑
為了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經濟建設,“互聯網+農業”得到全面落實,自然農村電商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在這種機遇下如何開展農村電商是相關人士探究的重要課題。筆者結合研究總結,對“互聯網+農業”視野下農村電商發展提出以下路徑建議,如圖1所示。
1.政府: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推力
與城市發展相比,農村電商經濟及其他方面處于落后狀態,而且一些農民自身文化素質不高,思想覺悟較低,對農村電商了解程度不夠深入,因此要在“互聯網+農業”視野下促進農村電商發展,必須得到各級政府的支持,為電商發展提供推動力。
(1) 政府為農村電商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從目前農村電商發展而言,市場、法制及整體等環節都還要不斷完善和創新,才能推動農村電商進一步發展。國家各級部門應結合各個農村實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其發展的總戰略和線路,為一線工作人員明確工作方向,并為農村經濟發展建立規范的標準,如支付方式、認證方式、物流運輸方式等;還要與當地金融機構、電商協會等部門形成良好的聯動體系,不斷完善電商發展的融資渠道和認證渠道,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合法性和資金保障。
(2) 完善法律法規
“互聯網+農業”雖然能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多元化平臺,但是互聯網環境的自由性和復雜性也會帶來許多安全隱患,如詐騙廣告、虛假信息等現象。因此,要確保農村電商穩定而快速發展,國家應不斷完善相關的體系標準和法律法規,為農村電商保駕護航,保障農村經濟良性發展。而且在“互聯網+農業”模式影響下,農業生產不斷朝著科技化、創新化方向前進,導致農村電商朝著智慧創新方向發展是必然趨勢,利用信息化、數字化模式轉變傳統銷售模式,需要政府和國家有針對性地出臺法律法規,這樣才能推動農村電商轉型升級,必然會推動農村電商創新發展。
2.設施: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保障
農村電商能夠正常發展需要各種保障,如網絡、支付、物流等各種基礎設施,還需要安全、健全的平臺,只有具有這些設施,才能確保電商正常運行。
(1) 基礎設施
在農村電商發展中,完善、安全的支付平臺、網絡、物流運輸及產品等基礎設施都是重要因素,會影響電商的正常運行和發展速度。其中物流運輸尤為關鍵,更是讓農產品“走出”農村的基本條件,雖然農村物流鏈也在持續發展,但是與龐大的農產品流通所需相比還處于滯后狀態,如今農村物流運輸效率低下,配送成本依然較高,一些偏遠地區還需要到距離幾十公里的場鎮去寄(取),必然會影響農村電商的發展。在農產品銷售中,特別是一些生鮮產品保質期短,如果無法快速地送到消費者手中,必然會導致產品腐爛變質,從而影響交易效率。雖然農村網絡覆蓋率較高,但農村地勢險要、密林叢生,對有線網影響較大;山高障礙多,也會影響無線信號的傳播。因此,在“互聯網+農業”視野下要推動農村電商快速發展,要高度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提高農產品的配送效率,這是推動農村電商快速發展的重要路徑。
(2) 電商平臺
農村電商同樣需要通過平臺實現,其平臺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應加強農村電商平臺的建設與完善,這同樣屬于基礎設施。
在“互聯網+農業”模式中,不能再小打小鬧,只局限于一個農民在網上銷售的個體電商,而是要將電商平臺規模化。如今,已經開始出現“淘寶村”,且具有一定規模。因此,在“淘寶村”的基礎上持續建設電商村。在建設電商村時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全面展開,可先選擇具有特色產品與從業人員的農村作為試點,鼓勵和指導試點地區的農民參與網絡創業,不斷提高農村電商的集聚與發展,在具有一定規模的鄉鎮建立電商創業園。很多農村、鄉鎮都有一些閑置的房屋,可以把這些房屋改成創業園,集中建設網絡通信設備、物流園等,逐漸擴大農村電商平臺。
3.主體: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人員
無論多么優秀、規模多么大的電商,都是由人來完成的,因此農村電商發展的主體至關重要。在“互聯網+農業”視野下發展農村電商,必須高度重視主體的發展。
(1) 積極更新農民的觀念
雖然電商經濟在農村逐漸普及,但是依然還有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觀念未更新,還未徹底接受發展電商的思想。因此,還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更新這些人的觀念,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農村電商發展。在“互聯網+農業”模式下要促進農村電商轉型,轉變農民的傳統觀念,雙向提升其專業能力與認知能力,讓農民認識到利用互聯網技術的便利性和積極作用。因此,基層政府應加強“互聯網+農業”教育,利用一些科普性活動宣傳,如在村委以專欄形式宣傳,定期以廣播形式宣傳,也可以利用抖音、微信群等開展宣傳,通過全面宣傳轉變農民的觀念。還可以發揮典型榜樣的作用,邀請優秀的農村電商企業家講述致富歷程,并給予農民一些專業建議,有效激發農民參與農村電商的建設與轉型。
(2) 加強電商人才的培訓
為了將農村電商知識全面普及,應安排專門人員到農村進行培訓,主要包含手機、平板、計算機等設備的使用,重點培訓農民在電商平臺上如何檢索信息、交易、結算等內容。同時,還需要加快對農村電商實戰型人才的培訓,對于具有開展電商基礎和條件的農民應進行專項培訓,主要涉及網上開店、網店設計與裝修、網店推廣等知識。通過有效培訓,從中選聘出資質較高的電商人才,并安排優秀的電商人才深入各鎮、各村進行培訓,實現一村一培訓基地的目標。
4.產品: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豐富的資源
農村電商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將農產品送出“農村”,滿足市場所需。但是從目前狀況來看,農產品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因此,應結合各地資源特色,豐富產品,不斷推出系列產品,提高其品牌內涵。可以結合當地區域特色,推出“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模式。比如,芒果是廣西百色的特產,可以利用農村電商專門推出百色芒果,使果農從中受惠,同時也脫離貧困縣而致富,還能促進芒果產業持續發展,不斷引入新品種,完善電商物流鏈,從交易—采摘—包裝—快遞形成一個健全的電商鏈。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產,按照差異化思路不斷創新農產品資源,這樣才能確保農村電商發展穩定而長遠。本土企業可利用產品資源進行深加工,有效突破電商銷售的瓶頸;結合產品特點和市場熱點,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系列產品,利用電商平臺實現產銷一體化,不斷提高產品影響力,豐富品牌內涵,逐漸打造出“網紅”農產品。
在“互聯網+農業”模式下推動農村電商的發展,重點是要合理融合,要抓重點、找關鍵,從中尋找出合理的發展路徑。各級政府和當地人民應認識到目前的機遇,將政府、設施、主體、產品有效融合起來,結合各個地方實況采取推進措施,才能推動“互聯網+農業”模式下農村電商更好更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曹蓄溫.“互聯網+農業”的農村電商新改革[J].商, 2016(34):124.
[2]李爽,何超.“互聯網+農業”模式下農村電商發展體制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25):201-202.
[3]陳冰冰.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面臨的困境及新途徑探究[J].現代營銷,2020(10):116-117.
[4]楊雙徽,白鈺.農村電商發展研究[J].河北農機,2020 (10):85-86.
[5]梁世夫,彭雄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國物流與采購,2020(19):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