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結果。數字經濟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持續動能。本文通過對新質生產力內涵的深度剖析,闡述數字經濟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邏輯,最后提出數字經濟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實現路徑,以此助力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數字經濟;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賦能;加速
新質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具體體現,是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數字經濟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本質上看,數字經濟代表先進生產力,是作為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新經濟形態,為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因此要發揮數字經濟的賦能優勢,助力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
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經濟模式加速轉型、產業形態縱深變革的內在結果,是生產力水平的新躍升。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革命的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以及產業體系數字化轉型升級的相互作用與促進。新質生產力不同于傳統生產方式,是以高質量發展為標準,在數字經濟時代展現出更強的新內涵,是新科技、新能源以及新產業的深度融合。新質生產力的“新”是相對傳統生產力而言,通過技術創新產生新的生產力,促進創新驅動。不僅體現于新勞動者、新勞動對象,更在于實現新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通過創新驅動向數字資源要效應,將科研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新質生產力的“質”,落腳于高效率、高效能和高質量,強調高質量發展。高效率是科技創新的結果,是帶動生產力飛躍的驅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高科技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發揮巨大作用,不僅是生產工藝創新發展的有效手段,也是新產業、新發展模式的動力源泉。高效能則是新質生產力在推動生產要素提升的特征,通過創新驅動重塑生產力關系,優化社會生產力資源配置,實現生產流程的高效化、規范化,帶動生產力質的躍升。高質量是新質生產力的本質特征,是破解當前經濟發展困境的根本舉措,是調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更清潔、更友好環境發展模式的根本路徑。
二、數字經濟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邏輯
科技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數據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數字經濟建設的著力點在于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數字經濟賦能產業發展,形成新質生產力。
1.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為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技術支撐
創新驅動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數字基礎設施是創新驅動的前提條件,只有構建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才能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從而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我國數字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一是以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代表的網絡基礎設施為經濟數字化轉型提供必要的支撐,為數字經濟發展奠定基礎。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要求企業要加快數字化轉型進度,而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實現了信息的低延遲實時交換,為企業數字化經營、數字化決策等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二是以超級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支撐類基礎設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底層支撐。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就是創新驅動,以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是新質生產力“新”的表征。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最活躍的要素,直接參與生產要素和價值創造。數據要素不僅催生生產領域的變革,還促進新型勞動對象動態化,因此以超級計算中心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大大提升了數據的計算效率,為高效運用數據提供了最優化的模型配置。
2.數字經濟管理經驗為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管理范式
新質生產力的實踐在于建立新型生產關系,具有成熟的運行模式。數字管理經驗是致力于科技創新的系列管理,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了管理范式:一是融合生產理念,形成新型生產關系。數字賦“質”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點,在數字經濟發展中,通過融合多種生產理念,能夠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新能量。數字經濟不同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其突出效能和效益,要求企業通過科學的管理模式、健全的規章制度,形成最全面的決策,提升企業管理效能、生產效益。新質生產力的“質”體現在高效率、高效能以及高質量三個層面,因此融合效率、安全、質量的生產理念,為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新思路,促使建立新型生產關系;二是聯動多方關系,形成標準管理范式。數字經濟重塑生產要素,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得益于組織管理、創新投入、業務創新、流程優化以及成果轉化等環節的融合滲透。數字經濟的多方聯動管理經驗,為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了管理范式,搭建符合新質生產力的標準管理架構。新質生產力的“新”體現為新勞動者、新勞動對象、新勞動工具以及新基礎設施,是生產力要素的綜合平衡結果。通過數字經濟形成的多方平衡聯動關系,進一步消除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困境要素,為形成標準化的新質生產力管理范式提供經驗。
3.數字經濟生產模式為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驅動力
創新是交互性的過程,基于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數字生產模式呈現出不同的業態發展模式,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生產模式、個性化生產模式以及綠色生產模式等。多元化、差異化的生產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模式借鑒范本:一是智能生產模式為新質生產力管理創新提供依據。智能生產主要是依托于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技術,通過對生產過程的實時分析與跟追,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管理,提升市場生產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動力就是重塑新型生產關系,實現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智能生產模式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搭建了發展的內生動力;二是個性化生產疏通創新鏈的堵點。根據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研究中心披露的數據信息,數據要素能使工業企業業務增長41.18%、產品研發周期平均縮短15.33%,但是工業生產仍然存在供需矛盾問題。個性化生產則是打通產業結構偏傳統、供需矛盾的關鍵,可見個性化生產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全新的思想與視野。
三、數字經濟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具體路徑
1.加強科技創新驅動,提升形成新質生產力內驅力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要提高關鍵技術創新能力,打造引領新質生產力的“強引擎”:一是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提升生產力增量。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彰顯了生產力的科技蘊含,強調關鍵核心技術的作用,因此在數字經濟環境下,要聚焦于科技創新,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數字經濟對傳統生產、研發以及服務等環節的優化作用,為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提供了市場應用,使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擁有持續的動力,為此要瞄準核心技術,通過優化制度、人才引進等舉措,解決制約我國工業制造領域高質量發展的“卡脖子”問題。例如針對我國芯片制造技術落后于世界先進國家的現實困境,我國要聚焦智能制造產業鏈、供應鏈,加大科技研發力度,積極制約芯片制造的技術問題,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技術支撐;二是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術高質量發展,精準布局科技鏈。科技創新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驅動力,政府部門根據區域產業優勢,圍繞高質量發展目標、組織方式等,建立科技創新聯盟,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有效發揮科技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利用全國科技創新力量創造性破解關鍵技術難題,形成符合高質量發展的科技鏈條;三是建設高水平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將科技創新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完善的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是帶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基礎。地方政府要集聚科研優勢,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一方面要優化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布局,為數字經濟產業提供支撐。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經濟數字化轉型,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地方政府要緊盯生成式人工智能、柔性電池等顛覆性科技變革領域,依托校、企合作等模式,優化科技創新平臺布局,強化數實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發揮產業科技創新平臺的性能,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手段。利用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將科研機構、企業、政府等集中起來,形成資源優勢,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技術支撐。
2.推動全產業鏈數字化發展,加大新質生產力發展效能
當前,數字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正發生深刻變化,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先進生產力。全產業鏈數字化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突破口,因此為提升新質生產力發展效能,需要加快全產業鏈數字化發展進程:一是加快培育數字化產業,賦能新質生產力。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載體,數字產業是數字經濟的主體部分,是數字技術創新的載體與發展動力。培育數字產業關鍵就是做大、做強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推動產業“聚環成鏈”“聚鏈成群”“聚群成勢”。結合地域科技優勢、人才優勢,積極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數字產業。例如寧夏回族自治區依托東數西算戰略,積極打造千億級數字產業集群,聯合國內知名企業,制定發布數字產業發展標準,構建數據產業生態,釋放數據價值;二是實施一流鏈群變革行動,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聚焦于強鏈、補鏈,致力于打造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把握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趨勢,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新能源、電子信息等新質生產力領域,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不僅是適應數字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舉措。以工業互聯網為突破口,打造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拓展數字化應用場景,推動數字技術深度賦能傳統產業,引領數字產業集群向更高水平發展;三是加快孵化未來產業,開辟新賽道,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新質生產力不同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其突出新技術、新產業,更加關注高質量發展。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要以創新性思維謀劃未來產業,形成持續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產業,賦能區域未來發展潛力。
3.發揮數據要素價值,賦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在數字化進程中,不可避免面臨勞動力的分化和數字鴻溝困境,例如年輕人在數字技術應用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而老年人可能面臨數字化生產的沖擊挑戰。另外,不同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一定程度會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數字技術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背景下,要彌合數字經濟發展鴻溝:一是加強數據要素協同,放大新質生產力賦能效能。我國區域之間數字經濟發展不均衡,新質生產力要素在區域、平衡和互補方面較薄弱。例如我國西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滯后于東部沿海地區。數字所呈現的包容性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其能夠通過運用數字技術帶動當期經濟發展,避免城鄉差異過大等問題,因此要聚焦于發揮數據要素資源,加強新質生產力各要素的協同性,不斷消除數字經濟的鴻溝,促使不同區域新質生產力均衡發展;二是實施“數智”工具,推動新質生產力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世界進步都是基于新的生產力對原有生產力系統性的重塑、生產關系的革命性重組。實體經濟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是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發揮數字技術對生產力的放大、疊加以及倍增效應,借助完善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推動新質生產力與數字經濟的融合;三是彌合不同市場主體之間的數字鴻溝。新質生產力不僅包括新勞動者,還包括新勞動對象。數字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各要素的參與,但是市場各要素之間的數字化程度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為了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建立開放共享的數字資源共享平臺,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全面的服務。例如基于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通過構建融合民俗文化、旅游、餐飲以及出行等信息的數字共享平臺,能夠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拓展全新價值空間。
4.提升人才隊伍素質,釋放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潛力
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作為支撐。秉承大人才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之招:一是重點支持新質生產力相關領域的人才培養工作,完善人才供給體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支撐,尤其是具備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技能的高素質人才。長期以來,我國在人才培養上更多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培養,忽視通識教育,致使所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為此,我國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善人才供給體系,通過設置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專業、課程等培養相應的人才。同時,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以新質生產力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架構,強化校企合作,提升高素質人才的實踐能力;二是完善創新人才激勵機制。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高素質人才具備終身學習能力,能夠及時根據市場變化而掌握相應的技能。為激發創新型人才學習的積極性,要建立長期穩定的激勵機制,激勵創新型人才聚焦于發展新質生產力開展科研創新。比如科技部門要進一步強化科技成果分配制度,鼓勵科技研發人員對多樣化的形式參與企業產業創新中;三是培育科技型企業家。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具有原創性,呈現高風險高投入的特征。科技型企業家是科技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是科技轉化的“指揮員”,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培養更多科技型企業家是滿足數字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地方政府要聚焦于新型工業化建設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科技型企業家提供制度保障。
總之,新質生產力是數字技術革命的必然,是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數字經濟是一種先進的生產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賽道。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要發揮數字經濟的作用,依托數字經濟培育新質生產力。
參考文獻:
[1]陳園.數字經濟新質生產力動能培育不斷涌現[J].中國對外貿易,2024(2):68-69.
[2]張夏恒.數字經濟加速新質生產力生成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1-15.
[3]姚樹潔,王潔菲.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理論邏輯及實現路徑[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1-12.
[4]翟緒權,夏鑫雨.數字經濟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機制構成與實踐路徑[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44-55.
[5]任保平,王子月.數字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與路徑[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6): 23-30.
[6]姚樹潔,張小倩.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內涵、戰略價值與實現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112-128.
[7]趙劍波,蘇楠,陳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J].區域經濟評論,2024(2):26-37.
[8]周文,李雪艷.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新質生產力:關聯機理與互動路徑[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4(2):1-10.
[9]焦方義,杜瑄.論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的路徑[J].工業技術經濟,2024(3):3-13.
作者簡介:賀奮清(1989.07— ),女,山西呂梁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