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本文通過對不同類型的“新主流”影視劇進行分析和研究,結合新聞傳播學的理論與實踐,探討如何借助這些影視作品的教育功能,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關注社會新聞、時事熱點,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媒體素養,并提出實際操作的教學路徑,以促進學生在新媒體時代的學習和成長,為主流影像在新聞傳播學課程中的應用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新主流;影視劇;新聞傳播;課程思政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當今網絡輿論較復雜,大學生群體的個體化敘事特征愈加突出,傳統新聞傳播學“靜態”式授課效果已難以滿足當下青年“圈層”多樣化的信息需求與差異化的觀點表達。為全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不斷增強對黨和國家主流敘事的認同感,開創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新聞傳播學課程的思政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將“新主流”影視劇融入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是有效途徑之一。基于此,本研究以新聞作品評析類課程的教學實踐為切入,結合“新主流”影視劇的傳播熱點,對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創新路徑予以探究。
一、“新主流”影視劇融入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的現實意義
現階段,“新主流”影視劇主要是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縱向發展為縱坐標,以英雄模范、典型地域、歷史時刻、科研攻關、奮進實干交織疊加的多維延展為橫坐標的電影、電視劇等視聽影像。
媒介,在記憶生成與維系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新時代以來,關涉黨史的重大革命題材、重大歷史題材的“新主流”影視劇在年輕一代觀眾中被認為越來越好看了。例如,2021年的影視數據報告顯示《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等影片的觀眾中,50%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與此同時,當下的年輕一代被稱為“Z世代”“數字原住民”“后電視世代”,他們這一代是形成和活躍時代的主要媒體用戶。面對當代年輕的數字用戶,有必要通過沉浸式的、更具吸引力的方式來開展教學工作。同時,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丁亞平也認為,主旋律影視劇不應與當下青年富有創造性、敢于打破傳統的心靈產生隔膜[2]。因此,這類立足新時代、關注傳播效果以及年輕一代大眾文化消費需求的“新主流”影視劇,通過視覺影像書寫的敘述方式,不僅是年輕一代理解過去、認識現在和暢想未來的重要窗口,更是提升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有力支撐點。
新聞作品評析課程是專為傳媒類專業學生設計,通過體系化介紹評析的一般原理、作品特征、現實影響、創作歷程等節點內容,同時精選紅色經典新聞作品實例進行知識點講授。此類課程旨在讓學生了解優秀新聞的現行與歷史標準,掌握分析和鑒別新聞作品的能力。因此,“新主流”影視劇融入新聞作品評析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目標是通過引入當代優秀影視作品,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了解和思考社會現實,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同時,也旨在激發學生對新聞作品的興趣,增強他們的新聞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新聞觀和價值觀,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現有主流影像的教學實踐與不足
一方面,將主流影像與科技創新相結合,推動新聞傳播學科研成果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的相關舉措已獲得階段性進展。實踐中,北京市門頭溝區就充分利用了紅色視覺影像資源,深入挖掘“聽黨話、跟黨走”基因內核,打造以元宇宙、VR(虛擬現實)技術為依托的“虛擬現實+數字化+沉浸式+互動式體驗”的黨員教育主題課程體系[3]。復旦大學也計劃在2024—2025學年,建設超100門AI(人工智能)課程[4],推動基于大數據的視覺影像云課堂落地。以此為借鑒,新聞作品評析課程可致力打造具有跨學科性質的思政智慧課堂。
另一方面,“新主流”影視劇融入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中,仍然尚存可開拓空間。首先,教學大綱和教材方面,需要及時更新并系統地介紹“新主流”影視劇的特點、評析方法和思政教學的融合方式,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指導和參考。其次,要有計劃、有組織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程,例如,可通過電腦、手機、VR眼鏡等虛擬現實設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3D線上課程,包括觀看影視劇、參與討論和寫作評析作業,以加深他們對“新主流”影視劇和思政教學的理解和體驗。最后,升級與完善課程評價與考核體系。教學評價體系需要結合視聽影像特征,進行可理論與實踐量化的綜合測評,并將其與思政教學相結合。
三、“新主流”影像激活新聞人才培養的復合創新路徑
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新聞傳播學需要更加關注中國特色和中國情境下的新聞傳播問題。新聞傳播學需要在這些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適應中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展新文科賽道,構建新文科體系,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建設目標。具體而言,媒介環境的變化對新聞傳播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如果墨守成規、忽略變化,那么高校培養的畢業生將會面臨“一畢業,就失業”的尷尬境地,迅速被當前的時代所淘汰[5]。例如,現階段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中存在教學觀念滯后,教學形式較單一,思政效果不佳,教學主體以教師為主,學生參與度不高等無法回避的現實困境[6]。而讓年輕人拋棄成見,是“新主流”正劇的顯著特征[7]。引導劇集創作生產與時代政治要求的密切配合,已然成為當前行業發展的共識[8]。
(一)“本”與“像”的多源合流
在思政教學實踐中,可以將不同主題的“新主流”影視劇作為前置導入內容,融入新聞作品評析類課程的不同節點中,以反映黨和國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例如,1937年10月24日,陜甘寧邊區政府機關報《新中華報》頭版頭條的“前方捷電”《八路軍夜襲陽明堡 焚毀敵人飛機廿四架 敵倉皇逃走我獲全勝》,報道了20日夜間我軍的成功突襲[9]。電影《夜襲》就取材于上述真實的歷史事件。影片著重刻畫塑造了陳錫聯指揮下的八路軍英雄群體,展現出我軍抗戰史上壯烈的一幕。
通過對“新主流”影視劇的特點和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發現其具有高度時代性、大眾性和價值觀塑造的特點,能夠觸及廣大觀眾群體,引發社會關注和討論。因此,在課程內容的講授過程中,此類主旋律影視劇可以通過前置、后置、交叉融入等方式,配合新聞報道規律,與文本本身產生聯動,即將新聞書寫的“本”與視覺傳達的“像”融會貫通。
(二)“點、線、面”的一體貫通
通過分析“新主流”影視劇多樣化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學生們在參與討論和思考的過程中,不僅拓展了對新聞傳播學知識的認知,還提升了對時事和社會現象的敏感度和理解力,培養了批判性思維和價值判斷能力。例如,可以選擇那些融入社會熱點議題、關注時事事件的影視劇作為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劇情、人物和情節背后的新聞傳播現象及道德觀念,并進一步通過專題討論、小組研討、寫作論文等形式,學生在思考和討論中深化對新聞傳播學理論的理解和認識。
例如,新聞作品《西海固能夠如期脫貧嗎?》獲得了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但在內容講授中,諸多學生對于西海固及其脫貧攻堅的難度了解甚少,無法真切體會作品背后更為深遠的價值與意義。影視作品在此就起到了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延伸拓展。事實上,基于獲獎作品這個“點”,可以與2021年熱播的脫貧攻堅主旋律題材大劇《山海情》相連接,引出東西協作對口扶貧這條“線”。202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固原市西吉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基于此,教學中的《山海情》人物形象描摹、中國脫貧攻堅大數據曲線可視化呈現、決勝全面小康帶頭人集錦匯報、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典型案例講述等,都成了新聞作品落腳與觀照現實社會的重要“面”。
(三)精神譜系拓展思政育人新路徑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在不懈奮斗中形成了獨特的精神譜系和鮮明的政治品格。通過觀看“新主流”影視劇并結合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可以使新聞作品評析課程的思政教學更具有實踐性,有效拓展了教學內容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進而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譜系、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時代新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具體而言,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包括井岡山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豐厚內容。事實上,關聯精神譜系的“新主流”影視劇資源是豐富多樣的,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內涵也為新聞傳播學課程的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話題。例如,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和湖南省為紀念毛澤東同志130周年誕辰推出的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問蒼茫》,通過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在廣大青年群體中掀起了一波收視熱潮。基于此,結合各階段的新聞文本,以百年大黨發展歷程為時間線,結合將相關影像進行分組分類的模塊化教學,實現“頌主流經典,育時代新人”的教學目的。
四、結語
魯迅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10]進步文藝既能凝聚人心、積蓄力量,也內在地蘊含著文化的導引功能[11]。同時,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12]。因此,隨著“新主流”影視劇在當代社會的流行與發展,其在新聞傳播學課程中的應用與影響愈發顯著。本文旨在探討將“新主流”影視劇融入新聞傳播學課程中,以培養時代新人的實踐路徑與策略,進而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探討“新主流”影視劇融入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的現實意義,以及“新主流”影像激活新聞人才培養的復合創新路徑。總體而言,“新主流”影視劇在新聞傳播學的思政教學理論與實踐中,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協同融合發展,是“新模式、新課程、新理論”三個著力點的有力激活。
參考文獻
[1]丁亞平,儲雙月.重大革命和重大歷史題材電影創作的歷史、現狀及問題[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45-76.
[2]李華錫.元宇宙“沉浸式”紅色主題教育課程開講[EB/OL].(2024-02-26)[2024-07-30].https://txs.youth.cn/xw/202402/t20240226_15097576.htm.
[3]胡慧中,趙天潤.2024—2025學年,復旦大學將這樣建設超100門AI課程[EB/OL].(2024-06-06)[2024-07-30].https://wmzx.fudan.edu.cn/62/b5/c20566a680629/page.htm.
[4]王新鑫.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賦能新聞傳播專業課程思政路徑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24(1):40-44.
[5]王靖婭.新媒體環境下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創新探究[J].傳播與版權,2024(3):108-110.
[6]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創作論壇“新主流電視劇的精品化創作”:聚焦主旋律 找到好故事[EB/OL].(2021-04-30)[2024-07-22].https://m.gmw.cn/toutiao/2021-04/30/content_1302266375.htm.
[7]尹鴻,司若,宋欣欣.新主流 新形態 新走向:中國電視劇、網絡劇產業觀察[J].傳媒,2021(11):9-13.
[8]陳力丹.中國共產黨百年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典新聞作品研究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J].新聞春秋,2021(4):22-26.
[9]趙淑萍,涂凌波,李泓江.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聞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EB/OL].(2023-12-01)[2024-04-2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3/1201/c40531-40129595.html.
[10]董學文.如何發揮文藝的價值引領作用[EB/OL].(2014-10-16)[2024-05-23].https://news.12371.cn/2014/10/16/ARTI1413417869502596.shtml.
[11]楊振斌,丁奎嶺.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EB/OL].(2023-09-05)[2024-06-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309/t20230905_1078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