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覺已到了立秋時分,但仍是烈日當空,炎熱依舊。加之暑季多雨、氣候潮濕,人們很容易受到暑邪的侵擾,此時常見高溫高濕導致的中暑,因為避熱貪涼而引起的季節性外感病癥也多發;此外,人們還容易感到疲勞,出現“疰夏/苦夏”的癥狀。以上都屬于中醫“暑證”的范疇。
那么,什么是“暑證”呢?
首先,民間自古便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這種通俗又精煉的說法;我國古代醫家對暑氣也有各種總結與論述,如在《黃帝內經·素問·熱論》中有“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張景岳論及“暑本夏月之熱病”,明代虞摶于《醫學正傳》中也提出“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中暑者為陰證,中熱者為陽證”,等等。
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和地理的變遷,中國的氣候、地域以及人文環境變得更為復雜多樣,無法再按南方“暑濕”、北方“暑熱”進行簡單的劃分,加之現代經濟水平提高,人們家中多備有空調、風扇降溫,這反而導致暑濕感冒緊隨中暑成了夏季的高發病癥。所以,現在夏季的咳嗽聲也不絕于耳。
在中醫辨證中,“暑證”可涵蓋諸多病癥,如一般意義上的“苦夏”“熱傷風”“熱射病”等。為能幫助大家更好地辨證治病,今天我們就從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結合的角度出發,分析夏季常見病癥及對癥中成藥和一些防暑食補的方法。
一、中暑
中醫暑病分為陽暑和陰暑,而從廣義上來看,中暑屬于陽暑。現代醫學根據臨床表現,將中暑分為先兆中暑、輕癥中暑、重癥中暑。其中,重癥中暑又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勞力型熱射病和經典型熱射病)。
陽暑中暑發病突然,多因在高溫暴曬的環境下待得過久,感受暑熱、熱閉于內而致病,輕者發熱惡寒、頭暈惡心、汗出或無汗、煩躁胸悶,重者高熱汗閉、暈厥抽搐、口鼻及皮下出血。首要治療措施是積極有效地降低體溫(但也要避免體溫過低),應該立即把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解開衣襟,冷敷或冰敷頭部、枕部、腋下、腹股溝等處,但切忌潮濕,同時忌用冷水沖洗。輕癥可服仁丹、六一散、益元散、清暑益氣丸;重癥昏迷則可用玉樞丹、安宮牛黃丸,并立即送到醫院就診。
空調型中暑則有所不同,其可被歸類于為陰暑,是暑天經常出入空調房受寒引起的中暑。這類患者不僅會感到頭暈胸悶,也會因感受暑濕穢濁導致渾身困重、腹痛吐瀉。治療可用根據藿香正氣散開發而得的現代系列中成藥解表和中,亦可用與之同記載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香薷飲代茶飲—取香薷10 g、白扁豆5 g、厚樸5 g,先將白扁豆炒黃搗碎,再將香薷、厚樸切碎,全部放入保溫杯中,用沸水沖泡,蓋嚴浸泡一小時后即可慢慢飲用。所謂“飲”,正因夏日口干思飲,隨飲隨喝不拘定數,此三味中藥健脾化濕、和中消暑,適宜夏季長期在低溫空調房工作生活的人群日常防暑飲用;但是,香薷辛溫開表,不適宜氣虛人群。
二、夏季感冒
除了上面提到的中暑,對于夏季感冒我們也需要多多提防。其頭身困頓、心煩胸悶的癥狀和中暑有相似之處,但持續的發熱、惡寒、鼻塞、流涕等癥狀則與中暑有所不同。
夏季感冒在民間更多地被稱為“熱傷風”,但這種叫法其實不太科學,容易導致人們望文生義,誤認為“熱傷風”是因熱而得。從中醫的角度來劃分,夏季感冒卻為暑濕、冒暑及陰暑。
—暑濕為暑熱挾濕的病證,古語有言“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根據患者感受熱邪、濕邪的嚴重程度,又分為熱邪偏盛的暑熱證和濕邪偏盛的暑濕證。暑熱證患者典型特點是汗出熱不退,且午后發熱逐漸加重,多有頭暈目眩、心煩等次要癥狀,此時應注意不要靠捂汗來退熱。暑濕證則因濕性重濁而致,患者多自覺頭身困重、四肢沉滯,相較一般風寒、風熱感冒,病程延長、纏綿難愈,也偶伴有食欲不振、腹痛腹瀉。
—冒暑及陰暑證均可表現為機體感受暑熱/暑濕傳入腸胃,即為廣義的“胃腸型感冒”,主要癥狀為口渴心慌、惡心嘔吐、腹痛水瀉等。
當然,對于一般人來說,也不用把這些容易混淆的中醫證型徹底分清,因為常見的中成藥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比如,六一散、益元散可治療暑熱初起、身熱心煩這類輕癥;至感冒癥狀明顯時,可服用暑熱感冒沖劑、清暑益氣丸以應對發熱重、惡寒輕的癥狀;對于汗出熱不退的暑熱感冒,也可對癥選用銀黃口服液、桑菊感冒片及銀翹解毒片等。而十滴水、藿香正氣軟膠囊(或丸,或水,或口服液)、暑濕感冒沖劑、抗濕熱片、四正丸、香蘇正胃丸(可用于兒童暑濕感冒)、保濟丸等中成藥,可以治療有口不渴或渴飲不多、少汗、脘腹脹痛、嘔吐泄瀉癥狀的暑濕感冒。
上面介紹的香薷飲也可治療暑濕感冒;但需要注意的是,若陰暑表虛有汗,或暑熱而發熱汗出、心煩口渴者,不宜應用香薷飲,否則反而會加重病情。
三、夏季腹瀉
緊跟著上面腹瀉癥狀明顯的“胃腸型感冒”,我們來談談夏季腹瀉。夏季腹瀉多發,對于感冒癥狀消失后仍有腹瀉者,應及時給予治療干預。
從中醫外感病因的角度來說,夏季濕熱腹瀉屬于暑泄,濕邪侵及大腸,易引發大腸濕熱證,導致腹痛腹瀉。《景岳全書》有言“飲食不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從外部表現來看,夏季腹瀉多具瀉下急迫、瀉而不爽、肛門灼熱等表現。在現代醫學看來,夏季腹瀉多為細菌感染所致,當用止瀉藥物及抗菌藥物治療;但是,若為濕熱腹瀉,則單純應用止瀉藥物及抗菌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此時仍可服用藿香正氣諸劑治療,另有穿心蓮片、黃連素片可供對癥選擇。
四、慢性疲勞及“苦夏”
慢性疲勞為夏季常見的亞健康病癥,患病人群多為體質虛弱者、習慣于空調環境而不耐受夏季氣溫者以及常在高溫高濕環境下工作生活的人。過度勞累導致陰虛、脾虛及氣火郁結體內為發病內因,外因則為夏季暑熱暑濕耗氣傷陰及損傷脾胃。
疰夏又稱“苦夏”,為人體感受暑濕之邪,脾胃受損所致的一種病癥,相當于西醫學所說的夏季低熱,多發生于氣候炎熱潮濕地區,嬰幼兒或體弱者多見。患者表現為四肢倦怠、頭昏胸悶、低熱不退、食欲不振、消瘦、便溏。疰夏屬于時行性熱病,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夏季一旦過去,病癥自行緩解,與慢性疲勞雖有部分癥狀相似,但不盡相同。相比較而言,前者多發于年幼和體虛人群,以低熱和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受損表現為主;后者為人體正氣不足或勞倦過度,暑熱病邪乘虛侵入而致病,除感疲勞、困倦外,尚有胸脘痞滿、頭昏、煩躁、口渴、消瘦、多汗、小便短赤、大便黏滯等表現。
雖然二者間存在這些不同,但輕癥均可使用藥膳調治,如針對疲乏倦怠、氣短多汗、食欲不振、消瘦面黃等脾虛癥狀,可用黃芪、黨參、山藥、芡實、紅棗、砂仁、陳皮等煲湯飲用,有健脾開胃、益氣補虛之效。在酷暑時節,日常可以選擇具有補氣清暑、健脾養胃功效的綠豆百合粥、綠豆蓮子粥、西瓜翠衣粥、薏米赤小豆粥等食用;若癥狀加重,仍需去醫院治療。
另外,炎夏時節應對“暑氣”,日常除了戶外防暑、補充水分、保證睡眠外,我們還可以有意識地多吃西瓜、提子、梨一類能清熱潤燥的水果,蓮藕、茄子、生菜、蘆筍等涼性蔬菜,冬瓜、絲瓜、黃瓜等瓜類蔬菜,苦瓜、苦菜及蒲公英等苦味蔬菜;在綠豆粥中放入菊花、百合、蘆根,可以起到清熱養陰的作用,也可用枸杞和白菊花/金銀花泡茶喝。如果遇到了濕熱天氣,可以多吃陳皮、芡實、薏米,或用赤小豆、綠豆、黑豆或薏苡仁等煮后飲用,能利水除濕;但是脾胃不好的人應少加薏米。肉類可以食用鴨肉、豬肉、淡水魚蝦這類含鉀高的蛋白質,可以強心利尿,緩解疲勞無力、胸悶嗜睡的癥狀。
最后,堅持清淡飲食,避免辛辣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