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川西南因獨特的地理形勢,構成了亞歐大陸上南北文化的交流通道“民族走廊”,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此交融,造就了多樣的文化。文章主要講述了其中最為獨特的考古學文化之一,即“以巨石為棺槨”的“大石墓文化”。
關鍵詞:川西南;巨石葬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1.032
橫斷山脈位于青藏高原東麓,呈南北走向,山高谷深,海拔落差數千米。山間河谷地帶降水充沛,氣候適宜,構成了亞歐大陸上南北文化的交流通道,并被后世稱為“民族走廊”。復雜的地理生態環境,造就了多樣的文化與族群,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此交融,演繹出多姿多彩的青銅文明,其中最獨特的當屬“以巨石為棺槨”的“大石墓文化”。
大石墓主要分布在川西南的安寧河谷一帶,是川西南最具特色的古代文化遺存之一。安寧河流域地處橫斷山脈東緣,屬雅礱江水系,是雅礱江的一級支流,發源于冕寧縣拖烏、寧源兩鄉的元寶山菩薩崗諸峰,干流由北而南流經冕寧縣、西昌市、德昌縣、米易縣至攀枝花市桐子林附近的河口大橋,注入雅礱江,全長351千米。安寧河穿行在萬山叢中,形成了一片河谷平原。這片河谷平原寬度最窄2~5千米,最寬處18~20千米,海拔1150~1650米,平均年降水量約1013毫米,無霜期長達278天。這里地形開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尤其是河谷兩側發育良好的臺地,讓這里成了大石墓選址的絕佳之所。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特別是1987年文物普查至今,考古工作者對安寧河流域的大石墓做了大量發掘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現已調查發現大石墓群數十處,共250余座(含已發掘和被毀墓葬),經正式考古發掘的大石墓超過47座,已查明大石墓的行政區域分布范圍主要包括喜德縣、冕寧縣、西昌市、德昌縣和米易縣,其中以西昌市和德昌縣境內最為密集,數量也最多。時至今日,人們對大石墓的認知也隨著考古發掘越來越深入,不少學者對大石墓的墓葬形制、文化特征、分期、年代及其族屬等問題予以討論,讓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越來越接近歷史真實。
1 巨石作棺槨
一座完整的大石墓主要以大石圍成的墻壁、巨石蓋成的墓頂為特征,長度多8米以上,由積石墓冢、墓門、墓道、墓室組成,極個別的大石墓在墓尾立有大石。大石墓通常為二次撿骨葬,因此同一墓室中經??梢姅凳呱踔辽习倬哌z骸。考古學家們將目前經過科學發掘的大石墓,根據其有無墓道、門前兩側有無屏風狀八字石、墓門所開位置的不同以及墓丘形狀等分為七大類①。本文以經科學發掘、形態比較完整的部分大石墓為例,介紹不同類型的大石墓形態。
1.1 大洋堆1號大石墓
大洋堆遺址是一處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代文化遺址,它于1990年被西昌市文物管理所發現。遺址中發現了兩座大石墓,其中1號墓保存完好,應是大石墓的早期發展形態。1號墓墓室為狹長條形,長2.56米,寬1.04米,深0.5米。墓壁用小石塊砌成,平直規整。墓底經過夯筑,平整堅硬。墓頂用一整塊大石覆蓋,大石長2.7米、寬1.18米、厚0.54米,重約4噸。墓室內整齊擺放著三層骸骨,位于墓室西端的是頭骨,墓室中部則放置著肢骨,墓中并無隨葬品(圖1)。墓室非常低矮,墓頂石蓋上后便無法再次進入,因此,推測墓室內的人骨是被一次性放入的②。
1.2 壩河堡子6號墓
壩河堡子位于西昌市北30千米,地處安寧河西岸李家山腳的一座土坡上,這里分布著十幾座大石墓。各墓依山面水,墓門順著山勢朝向東方。這些大石墓的共同特點是以石塊砌成墓室,墓頂是一排大石蓋,封土呈圓形,墓尾呈長條狀。1975年考古工作者對其中6座墓葬進行了科學考古發掘。壩河堡子6號墓的墓室為長方形,長4.3米,寬1.2米,深1.15米。墓門處用數塊石塊封門,封門石下壓有人骨架,墓頂蓋著4塊大石。圓形封土丘保存相對完整,土丘高約2米,直徑約6米。封土丘后面延伸著一條長度約4米的尾狀土埂,其連接著墓頂與后面的山坡,形成了一個略有斜度的坡道?;蚁聦佣褲M骨架,骨架位置雜亂無規律,頭骨、肢骨各不相連(圖2)。經統計,該墓中共發現55具個體。隨葬器物有陶壺、陶杯、陶觚、陶網叢、石砍砸器、石刀等。觀察墓中的頭骨,發現死者的年齡分布不等,既有老年、中年、青年又有兒童。大部分骨質松散,但少數較為堅硬。堆砌的骨架間夾有少量的白膏泥、砂土和石塊,說明尸骨并非一次性放入,而是分多次葬入的③。
1.3 阿榮1號墓
阿榮大石墓群地處德州鎮阿榮村,坐落在安寧河東岸的一處二級臺地上。往北約3千米便是德昌縣城,此地前后共有4座大石墓被發現。1號墓墓葬兩側均有封土,墓尾、墓門前及墓頂處封土已遭破壞(圖3)。墓室為長方形,兩壁及墓尾由大石豎立而成。大石之間卡有石塊,大多呈長條形。頂部蓋以大石。墓室長9.5米,寬2.4米。墓底經夯打,平整而堅實,無墓道,墓門兩側各橫向豎立1塊大石,大石呈屏風狀外張。墓底周邊挖有溝槽,兩側壁及墓尾大石豎立其中(圖4)。溝槽底寬0.44~0.72米、深0.25~0.32米,開口于墓底,打破生土層,在溝槽和大石縫隙間填以卵石,故而使墓壁相當堅固。
1.4 轱轆橋1號墓
轱轆橋1號墓位于喜德縣拉克鄉,其墓室呈長方形,長7.4米,底寬0.8~0.9米,深1.7米。墓壁豎立扁平的大石,并以巨石為蓋。墓門前有墓道。墓底平鋪一層礫石。墓內凌亂堆疊著骸骨,看不出固定的葬式,也無葬具的痕跡。骨架可以細分為兩層,層間夾有0.05~0.1米厚的淤土。骨架的上層部分保存得較為完好,可以清晰辨別出個體的頭骨約有20個(圖5)。發掘出土的文物有“五銖”錢、鎏金銅飾和環首刀等。下層的骨架數量不多、保存情況也相對較差,出土有銅錫和銅鈴等④。
1.5 洼垴2號墓
洼垴大石墓群坐落于黃水鄉洼垴村和雙龍村,北距西昌市區約40千米,地處安寧河東岸的一級臺地上。這里現存4座大石墓。其中2號墓墓室呈長方形,有墓道,且墓門外兩側有屏風狀大石。墓室長約6.6米,寬約1.5米,高約1.75米。墓室以扁平大石豎立成墓壁,共18塊,形狀不規則,多為長方形或長舌形(圖6、圖7)。
1.6 洼垴1號墓
洼垴1號墓是洼垴大石墓群中最大的一座(圖8)。其墓丘平面略呈梯形,南寬北窄,總長25米,寬12.6米。由墓尾端至墓首呈斜緩坡向上、頭尾兩端均有大石呈屏風狀并排豎立。首端立13塊大石,尾端立5塊大石。大石均直接直立于生土面上,然后再在大石兩面堆筑石塊、泥土堆埋固定(圖9)。距墓丘北端約2米處,豎立一塊長方形大石,高約1.8米,寬1.4米,厚0.8米。
1.7 阿榮3號墓
阿榮大石墓群位于德州鎮阿榮村四組,北距德昌縣城約3千米,地處安寧河東岸的二級臺地上。在此共發現4座大石墓,其中3號墓位于墓群的東北部。墓室內長7.2米,寬2.3米,高約1.9米。建造方法為先挖出一塊圓角長方形墓坑,然后在四周挖出溝槽,最后在溝槽中豎立一塊巨石,作為墓壁(圖10)。墓頂覆蓋6塊巨石,巨石最大長2.8米,寬1.8米,厚0.7米,體積達2.5立方米,重約8.75噸;最小的體積達0.43立方米,重約1.5噸⑤。
以上7座大石墓,大致代表了不同類型的7種大石墓。目前發現的大石墓文化遺存,其年代主要集中在春秋時期至東漢早期,時間跨越數百年。而大石墓之所以有這七種形態,也是隨著歷史時間的推進而演化出現的,它們集中表現了大石墓從原初形態到成熟形態的過程。東漢以后,漢文化逐漸南下至安寧河流域,以后大石墓文化遺存不再出現。
2 族屬之謎
從20世紀70年代大石墓被發現開始,考古學家、民族學家、歷史學家以及不同專業的學者們都對大石墓的族屬問題進行過探討,其族屬有邛人說、筰人說、蜀人南遷說、僰人說等各種說法。
《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曾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彼抉R遷用短短數語,基本描繪出當時我國西南地區的主要民族構成、區域分布和生計形態。而大石墓文化遺存,便應是其中一支部族留下的。
現在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已經表明,筰人主要生活在今四川涼山的鹽源盆地,包括木里、鹽邊、攀枝花一帶,而這一區域并無大石墓遺存,因此筰人說可以基本排除。
歷史文獻中曾記載巴蜀歸秦后,蜀人在安陽王的率領下南遷,部分學者便認為大石墓可能是這群南遷蜀人留下的文化遺存。其理由之一為古蜀人早在岷江上游生活之際,就已有了對“大石”的崇拜,如《華陽國志》中記載蠶叢死后做石棺石槨,其國人從之。其理由之二為至今流傳下來的許多關于古蜀的故事中,有不少關于“大石”的記載,如《華陽國志》中記載“時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志,今石筍是也.號曰筍里”。然而,在目前的考古發掘中,春秋戰國時期古蜀人的墓葬仍多以船棺葬或土坑墓為主,即便是南遷的蜀人,也很難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使自身文化內核發生質變,再說,其質變的緣由為何?其中還缺乏關鍵證據來闡釋,因此很難說大石墓文化遺存是南遷蜀人遺留下的。
而對于持僰人說的學者來說,其主要依據是大石墓中出土有雙耳罐,雙耳罐曾是川西北地區先秦墓葬中的文化代表,在先秦時期川西北的主要族群為氐羌系的民族,因此便認為僰人乃是“羌之別種”,大石墓便是僰人的遺存。但是目前考古學和民族學都證明僰人主要生活在今川南宜賓一帶,其墓葬形式也主要是“懸棺”,因文化信仰的巨大差異和分布范圍的迥異,似乎也難將大石墓與僰人聯系起來。
就目前學者們的研究來看,大石墓文化遺存為邛人文化遺存是相對能讓人信服的。《后漢書·西南夷列傳》中記載:“邛都夷者,武帝所開,以為邛都縣。無幾而地陷汙澤,因名為邛池,南人以為邛河?!蔽墨I中所述的“邛池”“邛河”均指今天的西昌邛海。東漢早期以前,這一片區域主要為邛人的聚居地,其地名也大多因邛人而得名。而大石墓遺存的存續時間主要也是春秋時期至東漢早期,其分布范圍與當時邛人的分布范圍也基本一致,因此大石墓較有可能是當時“邛都夷”的文化遺存。對大石墓在東漢以后逐漸消逝,可能也與當時邛人部落遭到漢中央王朝的重創有關?!逗鬂h書》中曾記載:“王莽時,郡守枚根調邛人長貴以為軍侯。更始二年,長貴攻殺根,自立為邛谷王。至光武,因就封之,授越巂太守印綬。后劉尚擊益州夷,路由越巂,長貴聞之,疑尚既定南邊,威法必行己,不得自放縱,即聚兵,招呼諸君長,多釀毒酒,欲先以勞軍,因襲擊尚。尚知其謀,即分兵先據邛都,遂掩長貴,誅之,徙其家屬于成都?!庇涊d了東漢初年漢王朝軍隊擊敗邛人部落,并將其首領家屬遷徙至成都的歷史。也正是如此,使得邛人部落一蹶不振。而伴隨著漢文化的逐漸南下,大石墓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3 大石墓文化與“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
大石墓所在的安寧河谷地區是我國著名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童恩正先生曾在《試論我國從東北至西南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一文中提出,從遼寧、吉林境內的大興安嶺起,至內蒙古的陰山山脈、寧夏的賀蘭山脈、青海的祁連山脈,再到四川西部通向云南西北部的橫斷山脈,形成了一條巨幅的山形“屏障”,在這條“屏障”中所形成的文化,自有其淵源,帶有顯著的特色,構成了古代華夏文明的邊緣地帶,這便是著名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在這條以“山脈”為主要通道的文化傳播路線上,不同族群的文化在南北之間相互交流,既有特性,也有共性。其中,不少生活在這里的古代民族都以“巨石”筑造墓葬,這也成為“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上的一大特色。這些“巨石”構筑的墓葬年代從新石器時代后期一直延續至鐵器時代,但其鼎盛時期卻在青銅時代。這些“以石為棺”的習俗,在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表現,每一個局部地區的“以石為棺”都是不同的考古學文化,都由不同民族創造。所以,位于安寧河流域的“大石墓”,從來不是一個孤立的文化存在,其所在地區北接大渡河、青衣江,南臨滇西地區,不僅是“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的南邊通道,也是西南民族走廊的關鍵地段。民族的遷徙和文化的交匯造就了形態獨特的“大石墓”,也使大石墓的文化面貌紛繁復雜。雖然我們目前還無法確認“大石墓”與其他“以石為葬”的墓葬有何種聯系,但是大石墓文化遺存所展現出來的文化多樣性,卻是不爭的事實。
注釋
①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西昌市文物管理所.安寧河流域大石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7.
②西昌市文物管理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四川西昌市經久大洋堆遺址的發掘[J].考古,2004(10):23-35,98-99,2.
③西昌地區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系,等.西昌壩河堡子大石墓第二次發掘簡報[J].考古,1978(2):86-90,147.
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西昌市文物管理所.安寧河流域大石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30.
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西昌市文物管理所.安寧河流域大石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