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鳥圖騰和鳥紋是研究我國文明起源、古代思想變化、民風民俗的重要材料。文章從鳥圖騰探源、鳥圖騰變遷與發展、鳥紋與文化、鳥圖騰考證、鳥紋特點研究五個方面進行綜述,以便更好地研究鳥文化。
關鍵詞:鳥崇拜;鳥圖騰;鳥紋;綜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1.035
0 緒論
鳥圖騰和鳥紋在我國由來已久,以鳥圖騰為象征的故事和生活形態不乏其說,以鳥為形態的花紋和裝飾不僅運用廣泛,而且具有其獨特的地域、時代特點,它們是研究我國文明起源、古代思想變化、民風民俗的重要材料。早在我國原始社會時期,鳥紋就普遍運用在人們的生活生產中。在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已發現多種鳥形器具。我國怒族、苗族、滿族等民族都有過崇拜鳥圖騰的歷史,在該族的創世和發展神話中還廣泛流傳著關于鳥的傳說,并且在民族服飾、民俗、建筑中都運用有鳥的雕塑形態。除此以外,我國古籍也曾記載了氏族的鳥類名號、鳥的傳說及以鳥命名的官職。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以鳥圖騰和鳥紋的形式把對鳥的崇拜融入生活。
1 研究綜述
對鳥圖騰、鳥紋的研究不勝枚舉,筆者按照研究內容進行分類,將研究的文獻分為鳥圖騰探源、鳥圖騰變遷與發展、鳥紋與文化、鳥圖騰考證、鳥紋特點研究五類。從現有文獻來看,鳥圖騰和鳥紋的研究較多。在眾多的文獻研究中,學者的意見有統一也有分歧。
1.1 鳥圖騰探源
關于鳥的圖騰崇拜起源論述并不多,也沒有受到學者們的重視,在此項專題研究中,學者們的觀點也較為一致。王瑞霞在《東夷人的鳥圖騰崇拜及影響》中從少皞以鳥命官、古青州地區出土文物兩方面初步探討鳥崇拜的來源,即人們對鳥的崇拜就是對自己祖先的崇拜。俞為潔認為鳥圖騰起源于對鳥田的崇拜,起初功利性較強。常正光在《商族鳥圖騰探源—物候學與中國古代文化》一文中認為,商族鳥圖騰受到鳥的物候性影響。在《探析傳統文化中鳥圖騰崇拜及其時代意義》一文中,郭健從古代文獻、苗族詩歌、古代神話傳說中探討了鳥圖騰的起源。
上述文獻及其他涉及鳥圖騰探源的文獻中,學者普遍認為,我國的鳥圖騰崇拜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的體現。我國古代流傳著“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傳說,還有簡狄吞卵生契、女脩吞卵生子等感生故事,而苗族、壯族的等少數民族的百鳥衣以及民間故事等無不證明著初民對“鳥創世說”的堅信,這正是祖先崇拜的體現。同時,古代人們把人類的再生產和鳥的產卵聯系在一起。由此,學者們認為,初民對鳥的崇拜是出于人類自身再生產的需要,是生殖崇拜的體現。
1.2 鳥圖騰的變遷與發展
鳥信仰是從吳越先民馴化野生稻、栽培人工水稻的過程中,鳥類作為“送谷神”幫助吳越先民發現了稻谷的觸發開始,發展到鳥日信仰崇拜,這時鳥已經作為圖騰—一個民族的標志,扎根在先民心中,從而深深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進一步提高,人類對自我的認識也進一步發展,但并沒有拋棄原始先民的文化心理,人們對鳥的感激、崇拜化作“鳥化”的生活,如器物、建筑和服飾的紋飾、“越人鳥語”、壁畫、官名、徽章等,最后形成鳥信仰的衍變,這時鳥信仰的文化意義也越來越多,它已不再單純地表達人們對自然、對鳥類的崇拜,更多地融入了宗教、政治、禍福因素,成為宗教、權利、祥瑞或災禍的符號。
在《中國鳥信仰的形成、發展與衍化》一文中,陳勤建認為鳥信仰是從鳥化水稻產生的觸發開始,發展到鳥日信仰崇拜,再到人類的“鳥化”生活,最后形成鳥信仰的衍變(鳳、雞、燕、太陽鳥信仰)。周怡探討了中國早期鳥造型的發生,即原始初民通過卵生觀念把鳥的生育與人的生育聯系在一起。龔維英認為鳥圖騰的發展源于人們對家畜的飼養。圖騰崇拜的興衰大致與母系氏族社會相始終。以鳥圖騰而言,最初是徹頭徹尾的寫實鳥形,后來代興的是半人半鳥—“羽人”,此時的“羽人”已注入了生殖崇拜的思想。等到鳥形完全蛻變成人,即人格化后,鳥圖騰時代就進入了尾聲。
1.3 鳥紋與文化
鳥紋與文化是所有文獻中涉及內容最多,研究的專題文獻最多的方面,足見其重要性。鳥紋在我國分布面廣,背后所反映的鳥圖騰崇拜起源早。鳥圖騰不僅是民族部落的標志,更體現著人們特殊的文化心理。探究鳥紋反映的文化因子有利于了解我國圖騰文化或鳥文化的發展,對民俗學和人類學的研究都具有重大價值。
從宏觀角度對鳥圖騰與文化的關系進行分析的文獻很多,主要以鳥圖騰為依托,分析我國先民鳥崇拜對我國文化的影響。這方面的研究大都肯定了鳥崇拜與稻作農業的關系,結合出土文物、古代文獻進行分析,討論了鳥崇拜對民風民俗、建筑裝飾、語言文字及“羽化登仙”思想的深刻影響。王惠德結合先秦典籍及近世以來的考古材料,認為東夷部族的鳥圖騰最早發端于遼河流域至燕山南北一帶。史延廷把崇鳥文化崇拜習俗與稻作農業聯系起來進行全面研究,認為河姆渡遺址發現的“雙鳥護禾”和“守祭紋”兩組圖案,正說明河姆渡居民對稻禾豐收的關切和祭祀。王水根也確認了鳥與稻作民族的關系,同時王水根根據古代文獻及出土的“羽人”文物,提出人們根據鳥產生了仙道觀念。作者還提到,新干大洋洲商墓時期的先民并不都以鳥為圖騰。隨著氏族的分裂和融合,鳥類圖騰的象征性也越來越社會化。陳勤建肯定了鳥食、稻作對鳥崇拜的影響,同時還詳細說明了人們由于崇鳥而“鳥化”的生活。他認為當地民眾會將生活方式與和自己生存生產密切相關的動植物圖騰化,從生活生產模式上模仿圖騰,以獲得力量,這樣又使得信仰擴展進而生活化了。
從微觀角度對鳥圖騰與文化的關系進行分析的文獻較少,主要以鳥圖騰為依托,分析我國先民鳥崇拜對某一民族或地區的影響。蘇寧以三星堆的鳥形器為對象,提出鳥圖騰的成因與作用反映了巴蜀部族圖騰信仰背后的人格化因素,也反映出因特殊地理位置而形成的其他圖騰不可替代的結構性作用。王瞻寧以楚文化鳳圖騰造型的物象表現和美學意義為切入點,探求楚鳳藝術形象的精神來源、鳳造型與孕育環境的相關性及形成其特有藝術美感的必然性。張亞莎認為西藏巖畫中的“鳥圖形”和“鳥巫”形象與古代象雄部落的神鳥“穹”的崇拜習俗有直接關系,更重要的是與神鳥“穹”保持精神上的一致,“鳥巫”正是古代象雄部落族“鳥圖騰”文化的一種延伸。張亞莎再次討論了西藏鳥圖騰對藏族習俗的深刻印象。她認為西藏古代巖畫是古象雄人的文化遺存,顯示著塔祭壇圖形中的“鳥圖騰”與古象雄葬俗之間的密切聯系。鳥葬形成的時期并不很早,其流行時期約在11世紀以后,這也反映出北部象雄苯教文化對西藏民俗文化深入且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綜上,在大量出土的陶器、青銅器、玉器和壁畫上都有鳥紋的存在,鳥紋作為一種裝飾性極強的紋飾,它不僅是一個民族的標志,它的背后也體現著民族特殊的文化心理。鳥紋的大量運用足以證明古代人民對鳥類的喜愛和情感,根據考古文獻和對出土文物以及民風民俗的考察,鳥紋是我國南方地區先民鳥圖騰崇拜的表現形式。原始初民把鳥類作為食物果腹,后來隨著稻作農業的興起激發了人們對鳥的崇拜之情,這體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太陽的敬仰之情。
先民古樸且深厚的文化心理在各個方面都影響著后代,后代人們開始模仿鳥類進行生產、生活,把鳥的蹤跡融入日常生活。現在苗族的錦雞飾物、百鳥衣以及江南的干欄式建筑和西南少數民族現有的竹樓等民居,還有“越人鳥語”、鳥篆銘文、“祭鳥節”、錦雞舞等都是先民鳥崇拜產生的“鳥化”生活的直接體現。道教的“羽化登仙”的思想、藏族的“鳥葬”、鳳凰的祥瑞和權利之義、烏鴉在漢族人民心中代表的吉祥和預言意義、唐代以后的兇兆之義等,也都是由先民鳥圖騰崇拜發展而來的。
1.4 鳥圖騰考證
鳥圖騰考證是學者基于對古代文獻及出土文物的調查分析,對主流說法進行的論證或質疑,這部分專題文獻較少,對“鳥圖騰的考證”幾乎都依附在圖騰與文化的研究中。
在圖騰問題的研究上存在兩種傾向:一是“泛圖騰論”,就是把考古發現的遠古時期祭祀禮器或日用器物上面刻畫的魚、鳥、花卉等圖案都視為圖騰;二是“圖騰否定論”,認為文獻和考古無法證明我國遠古時期確實存在過圖騰崇拜。因此,在鳥紋是否發展為氏族圖騰這個問題上,學界可謂百花齊放。胡厚宣以甲骨文拓片上的卜辭作為商族以鳥為圖騰的直接證據。林華東認為越族先世的鳥圖騰崇拜源于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鳥夷卉服”可作為越人鳥圖騰早期的一條文獻史料。同時,從春秋中后期至戰國時期盛行鳥蟲書、出土的釉陶和青瓷器、后代的一些史書以及“鳥傷縣”的古地名這幾個方面來證明越族先世確實有鳥圖騰崇拜。出土的釉陶和青瓷器,如上虞、杭州、富陽等地出土的漢代釉陶壺,義烏西漢墓出土的2件陶鼎、2件陶姑蓋,衡州市東華山西漢墓的陶香燕的蓋紐,江浙一帶常見的西晉時期青瓷谷倉罐,上虞出土的西晉時期鳥形青瓷杯和刻有鳥與其他圖案的青瓷扁壺等。后代的一些史書,如《水經·漸江水注》《臨海水上異物志》《搜神記》《博物志》《吳越備史》等。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除了論證民族確實有鳥圖騰崇拜以外,還有一些質疑的聲音。巴家云從畫有魚紋和鳥紋的出土文物的分布區域、氏族的通婚制度、“圖騰禁忌”和出土工具的相悖、圖騰的固定性與魚紋及鳥紋的承襲性進行分析,認為彩陶中的魚紋和鳥紋都和巫術儀式有關。李娟則結合文獻和考古證據,認為玄鳥“圖騰說”論據很難有說服力。問題原因首先是學者們對感生故事做了圖騰主義的解釋,有先入為主的主觀因素;其次是學者們先入為主地認為圖騰信仰是普遍存在且每個民族都會經歷,而人類學卻駁斥了這個觀點。最后脫離圖騰主義的觀念,考古學證據不足以證明玄鳥對商人具有圖騰崇拜的價值。
田延峰在《試論玄鳥不是秦圖騰》中認為,在秦時期,人們對鳥的喜愛與重視是一種普遍現象,并不能認為它就是秦族獨有的標記。玄鳥等傳說的目的在于說明君主統治權力是天命神授,具有合理性、合法性,是巫術思維的結果。秦在發展過程中將巫術文化因素融入了歷史傳說之中。
綜上,鳥圖騰考證是學者基于對古代文獻及出土文物的調查分析,以證明鳥確為圖騰的觀點。但也有學者提出疑問,認為“圖騰說”受到“泛圖騰化”的影響,并從出土文物、分布區域、氏族的通婚制度、“圖騰禁忌”、圖騰的固定性進行分析,提出鳥紋可能和“靈”的崇拜以及巫術儀式有關。
1.5 鳥紋特點研究
對鳥紋特點的研究旨在以出土文物上的鳥(鳳)紋為對象,在對鳥紋形態進行描述的基礎上,分析鳥紋的特點,這部分的專題研究仍少量地涉及了文化和時代背景。
鳳鳥紋的歷史研究主要反映了鳳鳥紋特征在各個時期所呈現的不同特點,對鳥(鳳)紋的時代風格進行宏觀把握,以分析鳳鳥紋的演變規律。王宇利用考古類型學、圖像學和美術考古的方法,以商代青銅器上的鳥首烏身的饕餮紋為研究對象,通過整理商周青銅器上紋飾資料,提出商代青銅器上某些具有鳥首和烏身的饕餮紋為抽象的鳥紋。同時,王宇對研究對象進行了分期分型探討,以建立一套以鳳鳥紋為參照的更為完整的分期斷代標準。通過重新對商代青銅器上的鳥首烏身的饕餮紋分型研究,結合前人研究成果,王宇認為商代青銅器上出現的鳳鳥紋最早不是商代晚期,而是將其向上提前到商代早期和中期。同時,他還對商周青銅器上鳳鳥紋的源流及演變進行了探討。再通過比較不同地區的青銅器鳳鳥紋飾,探討了商周青銅器上鳳鳥紋的內涵和象征意義,以及其對商周社會的影響,他認為鳳鳥紋在當時作為圖騰象征,是一種裝飾紋樣,并成為政治文化認同的紐帶。
常素霞按照歷史的順序,結合各時期的生產力情況和社會背景,分析不同歷史時期鳳鳥圖案的藝術特點、時代風格,探討鳳鳥紋的發展演變情況。
張麗借鑒了考古類型學與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與成果,從藝術的角度,以晉國青銅器中平面裝飾鳥紋和立體鳥造型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探討,歸納總結了鳥形造型的藝術性和構圖中的對稱、韻律、氣勢等藝術特點,以及鳥形造型與社會歷史背景的關系,認為原始社會的鳥紋不是統一、規范的一種神物,也并沒有出現后人想象的鳳鳥,此時期的鳥紋均顯得古樸、簡練,表現手法也比較原始。商周時期的鳳鳥紋的特點,以造型玲瓏生動為主,構圖和紋飾較前明顯自如流暢。戰國時期的鳳紋線條流暢舒展、婉轉自如,鳳鳥的身體開始拉長,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而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一種昂揚的氣概。六朝隋唐時期的鳳鳥紋從理性出發,面向生活,強調寫實的新風格。到了唐代,鳳鳥紋顯露出飽滿昂揚、生機勃勃的氣韻,充滿自信、力量和積極向上的火熱內涵,此外還增加了愉快、活潑、激昂而又灑脫的浪漫主義色彩。宋、元、明、清時期的鳳鳥紋雕琢纖細、玲瓏、秀美,種類增多,這時鳳鳥紋的形象日益普遍化、世俗化,鳳鳥紋成了雅俗共賞、表現人們美好愿望、象征愛情幸福的吉祥圖案。
2 小結
在對鳥圖騰及鳥紋的專題研究中,其中篇目最多的是“鳥圖騰與文化”的研究,其次是“鳥紋特點研究”和“鳥圖騰考證”,對“鳥圖騰的變遷與發展”以及“鳥圖騰探源”的專題研究較少,大多依附在“圖騰與文化”研究之中。
學者對鳥紋的研究較為全面,論述篇目較多。隨著考古技術的日益發展,人類學、民俗學的日益昌盛,對鳥紋的研究從形態特征的描寫到探究其發展歷史,從鳥圖騰的論證到研究其蘊含的文化和心理信息,學者們的研究領域日趨擴大。但筆者注意到這些說法都基于“圖騰泛化”和“肯定了鳥紋是鳥圖騰表現形式”的前提,對鳥紋所反映的文化信息主要集中在崇祖、生殖、民俗和審美這四個方面,觀點創新不多,對鳥紋和政治、鳥紋和語言文字的專題研究還有待深入。
參考文獻
[1]王瑞霞.東夷人的鳥圖騰崇拜及影響[N].中國文物報,2010-03-19(006).
[2]王瞻寧.楚“鳳”造型與“楚”文化圖騰表現[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6(8):18-21.
[3]張亞莎.西藏巖畫中的“鳥圖形”[J].西藏研究,2006(2):50-60.
[4]張亞莎.古象雄的“鳥圖騰”與西藏的“鳥葬”[J].中國藏學,2007(3):45-54.
[5]李娟.玄鳥圖騰說質疑[J].求索,2006(2):199-201.
[6]田延峰.試論玄鳥不是秦圖騰[J].青海社會科學,2010(6):185-188.
[7]王宇.商周青銅器上鳳鳥紋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2.
[8]張麗.晉國青銅器鳥類形象的藝術特征[D].太原:山西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