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作為當前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不僅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與學生的品德教育緊密相連。對于農村初中生來說,德育教育的開展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其以后的學習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本文對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進行研究,基于農村初中生的學習特點,從信息技術課程課前、課中及課后等教學環節提出了相應的德育滲透方案,以充分發揮德育教育的育人作用,為學生的學習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農村初中;信息技術;德育教育
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術在學生日常學習及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能深化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認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德育教育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滲透還可以讓學生接觸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社會等知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信息技術應用習慣。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還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特點
(一)互補性
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在于,為學生提供探索數字世界的窗口,而德育教育強調對學生道德觀念的引領。在教育領域,兩者的相互作用、優勢互補,不僅可以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能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信息技術通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信息處理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給德育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實踐平臺,進而使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通過自覺規范自身行為、遵守網絡道德,為其上網安全提供保障。
(二)導向性
信息技術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還需要推進學生價值觀念的內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推進誠信、公正、責任等基本道德準則的落實,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操作技能,還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養、樹立正確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遵守正確的網絡行為規范。
(三)融合性
融合性強調德育教育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科學融入,實現二者的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不僅要做好對課程內容的合理設計,還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推進課程教學中的價值觀塑造和人格培養,使學生實現專業技能與道德品質的雙重提升。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融合性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基于自身體驗理解德育教育的核心價值,從而充分發揮德育教育對學生身心發展的促進
作用。
二、德育教育在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師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有助于在教導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并在實踐操作中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對農村初中生來說,這不僅可以使其在學習中取得更好的成績,還能為其以后的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德育教育的融入不僅可以使學生對信息技術形成正確理解,還能向學生傳遞正確價值觀、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還應讓學生在學習中明確自己的責任與任務,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社會和諧發展提供助力。
(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德育教育的融入還可以引導學生自我探究,讓學生在面對新知識時能夠主動進行思考,加強其對所學知識的掌握。
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自主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并對自身的學習方法進行改進優化。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為其以后的學習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策略
(一)樹立榜樣,培養良好習慣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教師在日常學習中為其樹立榜樣典型,鼓勵學生進行模仿學習,并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品德發展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學生中選擇代表,發揮榜樣作用,讓學生在學習榜樣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后續學生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1.教師以身作則,促進學生品德發展
在農村信息技術教學中,為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引領學生的精神成長,教師應對自身的言行舉止加以規范,充分發揮自身的榜樣模范作用,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其他學科相比,信息技術課程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且需在借助信息技術教室。而這類教室中通常會擺放許多供學生學習的計算機,且這些計算機的線路錯綜復雜,很容易引發設備故障及安全隱患。對此,教師應從文件、設備及衛生管理等方面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例如,教師可以示范如何正確關閉計算機,引導學生在課后不僅要及時關閉主機和顯示器,還要拔掉電源插頭,確保用電安全。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應帶領學生對教室進行復員,如歸位桌面配件、清理地面衛生等。通過培養這樣的行為習慣,教師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設備的愛護意識,還能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從而促進學生后續學習的順利開展。
此外,在開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時,教師還需基于課程內容調整教學內容,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為學生展示如何正確且高效地運用信息技術工具。在教師的示范作用下,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計算機軟件的正確應用方式,還能在模仿教師言行的過程中學會高效的操作技巧,進而養成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習慣。由此,通過合理應用教師示范教學,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養成科學使用及維護計算機的習慣,并在實踐中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做到知行合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樹立學生榜樣,發揮育人作用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榜樣的樹立能夠激勵學生間的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具體來說,教師可選擇綜合表現良好的學生給予表揚,鼓勵其他同學向其學習,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并在班級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習討論、優秀作品展示等活動,進一步發揮學生榜樣對學生成長的促進作用,促進學生間的交流合作。學習討論活動需要學生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通過交流思想,強化思維碰撞,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而優秀作品展示需要教師提前對學生的作品進行整理與篩選,并在班級內進行展示,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成就感,還能讓學生在欣賞其他同學的作品時,激發自身的進步意愿和創新意識。
例如,當有學生圓滿完成任務后,教師可以在班級內公開展示該作品,并對其給予鼓勵性評價。這不僅可以賦予學生學習動力,還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促使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這種同學間的榜樣效應,對班級學習水平的全面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從而對學生以后的學習發展提供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推行小組合作,培養合作精神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師生互動及多元化評價的推行提供了便利。在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現代化教育平臺的應用,構建多樣化的教學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其中,教師利用合作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圍繞某一任務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索。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
例如,教師可以“開發簡單的網頁”為主題設計合作項目。具體而言,教師首先基于項目主題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然后對學生進行分組,并結合小組共同意愿完成任務分派。其次,教師引導小組完成組內任務分工,每個成員負責不同的模塊,如界面設計、代碼編寫、測試等。再次,教師還需根據項目主題制定詳細的評價標準,如界面美觀度、代碼質量、用戶體驗等,讓學生根據評價標準規范自身行為。最后,教師還可以在任務完成后,組織作品展示活動,讓各小組輪流上臺展示他們的成果,分享自己小組在任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等。這個過程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能使學生學會更加高效、有價值的學習方法,拓寬自己的學習思路,為班級的整體進步提供助力。由此,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生能夠在合作中明確彼此的分工,在合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主觀能動性,并能主動與其他同學進行協作、交流,從而有效解決完成任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合作項目完成后,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并能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主動與他人進行合作,這對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強化情感教育,建構人文課堂
信息技術支持豐富且直觀的表達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愈發緊密,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也愈發深入。對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這一優勢,在課堂上創設豐富的情感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情感共鳴中接受德育熏陶。例如,教師可以節日為主題,引導學生使用計算機軟件制作賀卡,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深入理解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價值。同時,教師可在制作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賀卡的主題、色彩搭配、文字表達等,探索更加新奇、個性化的設計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進一步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在通過賀卡傳遞祝福和關愛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感恩和分享,培養其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
此外,信息技術也是聯系家長與孩子感情的紐帶。在制作賀卡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滲透德育教育的方式,充分發揮賀卡的情感價值,如教師鼓勵學生將親手制作的賀卡送給父母,以此作為親子互動的橋梁,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與家長共同制作賀卡,讓家長通過親身參與,見證孩子的成長與創造力,從而加深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聯系。由此,教師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并滲透德育教育,不僅能讓學生收獲知識與技能,還能幫助學生拉近與家長的距離,進而提高學生自身的情感表達能力,增強其社會責任感,為學生后續的全面發展提供助力。
(四)明辨網絡利弊,培養信息道德
互聯網的普遍應用雖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較大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農村初中生正處于心智發展的關鍵階段,對信息真偽及價值的判斷能力有限,很容易在不良信息的影響下產生錯誤認識。對此,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網絡行為,并適時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在引導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網絡利弊產生客觀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使學生養成正確的上網習慣。例如,教師可以組織一次以“網絡世界中的是與非”為主題的班會,向學生展示真實的案例,讓學生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感受不良信息的危害,以此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幫助學生學會篩選信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避免其出現盲目跟風、輕信謠言等現象。
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程教學中設置趣味化互動環節,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體會互聯網的應用便利及不良影響。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網絡道德教育活動,如制作宣傳海報、撰寫網絡道德倡議書等,通過實踐活動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也可以邀請專業人士來校開展網絡安全講座,基于行業真實案例講解如何防范網絡陷阱、網絡詐騙及網絡負面信息的影響等。專業人士的權威解讀,有助于學生對網絡世界中的復雜問題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幫助學生樹立對不良信息的防火墻,進而推動學生信息素養的綜合發展。由此,通過推動信息技術在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有效滲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掌握,還能使其在學習中學會識別信息真偽,培養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從而為其以后的學習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結束語
在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合理融入德育教育,結合實際需求制定完善的教學策略,從而充分發揮德育教育對學生成長的促進作用,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助力。本文對德育教育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滲透策略進行研究,結合教學需要提出了樹立榜樣、推行小組合作、強化情感教育等措施,以推動德育教育的高效開展,為學生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周雨潤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復興鄉教育管理中心
參考文獻
[1]羅仕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融入德育的理論與實踐[J].教書育人,2023,(35):78-80.
[2]賀海龍.初中信息技術滲透德育的實踐和思考[J].吉林教育,2023,(19):29-31.
[3]徐保林.德育教育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深度融合[J].知識文庫,2022,(07):139-141.
[4]趙先忠.信息技術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的應用路徑分析[J].考試周刊,2021,(84):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