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對比和總結了我國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的發展現狀,基于PESTEL分析方法,對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的未來發展路線提出建議。結合國內外先進經驗,提出了若干優化措施和發展建議。研究發現,加強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的整合、提升應急救援技術水平、建立各類應急救援隊伍以及健康的發展模式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社會應急救援力量;PESTEL分析;發展建議
引言
應急救援力量是國家在面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時,能夠進行有效應對的關鍵資源。應急救援不僅關系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還直接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社會應急救援力量是我國應急救援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應急救援力量是指從事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社會組織和應急志愿者以及相關群團組織和企事業單位指導管理、從事防災減災救災等活動的組織[1]。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可以分為常備性社會應急力量和臨時性社會應急力量。這些力量的主要任務是在發生災害或突發公共事件時,提供及時救援和救助,減輕災害影響,維護和恢復社會正常秩序。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我國遭受的自然災害種類多樣,如地震、洪水、臺風等,給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嚴重挑戰。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和2020年南方洪澇災害,這些重大事件考驗了我國的應急救援體系和力量。此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新型災害風險不斷出現,如網絡安全事件、生物安全事故等,這些新型風險對應急救援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為應急救援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和發展我國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的戰略路線,不僅是應對自然災害的需要,更是全面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應對各類突發事件能力的必然要求。通過系統研究,可以為提高應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提供科學指導,為政策制定和實踐操作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研究我國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的發展戰略不僅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救援效率,還能夠增強公眾的安全感和信任度。因此,本文旨在全面系統地分析我國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的現狀,探索其優化發展路線,從而為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科學依據。
二、國內外發展現狀
在全球范圍內,應急救援力量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機制各不相同。各國根據自身的社會環境、技術水平和經濟條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應急救援體系。例如,美國建立了多種志愿者和非政府組織為主的社會應急力量,其中CERT項目是地方應急準備工作的關鍵組成部分。這些團隊由受過培訓的志愿者組成,他們在社區內支持應急響應工作。同時,FEMA積極參與美國各地的災害響應[2]。近年來,我國的應急救援體系得到了快速發展。從組織結構上看,《“十四五”應急救援力量建設規劃》中提到,在民政部門注冊登記的社會應急力量約1700余支,人員數量約為4萬余人,他們具有志愿公益、響應迅速等優勢,在應急救援中發揮重要作用[3]。我國社會應急組織在數量和人員規模上都呈現出積極的發展態勢,為提升國家應急管理和救援能力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社會應急救援力量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足。在技術裝備方面,雖然我國近年來在高科技救援設備的應用上取得了很大進步,但這些技術的綜合集成、應用效率以及政府與民間組織之間的資源共享仍有較大提升空間[4];在組織機制方面,我國雖然在提升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上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社區層面的自主性和參與度還有一定差距;在資金保障方面,我國社會應急力量的資金來源相對單一,主要依賴政府撥款,社會和企業的參與度較低,民間捐贈機制還不夠完善[5]。
三、我國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系統環境分析
為了全面提升我國社會應急救援力量水平,采用系統環境分析(PESTEL分析法)進行深入研究[6]。
(一)政策因素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規。2007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為應急救援力量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2022年應急管理部發布的《“十四五”應急救援力量建設規劃》明確了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的定位和發展規劃;2022年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社會應急力量健康發展的意見》,為提升社會應急力量整體建設質量和發展水平提供科學指導。
(二)經濟因素
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為應急救援力量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我國GDP達到1144萬億元,經濟的穩步發展使得政府有能力增加對應急管理的投入。然而,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不同地區應急救援能力的差異。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擁有更完善的應急設施和資源,而中西部地區在這方面則相對薄弱。
(三)社會因素
隨著防災減災宣傳的普及,公眾的防災意識和應急救援意識有所提高。根據中國應急管理報的調查數據,2022年有超過80%的受訪者表示對基本的應急知識有所了解。然而,整體水平仍需進一步提升,尤其是在農村和偏遠地區,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應急知識普及程度相對較低。近年來,社會志愿者在應急救援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志愿者隊伍的培訓和管理也逐漸規范化,許多地方建立了應急志愿者培訓體系,提高了志愿者的專業性和響應速度。然而,志愿者數量和專業性上還存在不足,需要進一步加強培訓和管理。
(四)技術因素
我國應急救援技術裝備逐步現代化,廣泛應用了衛星通信、無人機、遠程醫療等先進技術。國家在應急技術研發上的投入不斷增加,高精度監測和快速響應系統還需進一步加強。例如,雖然我國擁有世界領先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但在應急救援中的實際應用還需進一步推廣和優化。應急信息系統和指揮調度系統的建設在不斷完善,社會應急救援組織之間的信息整合度和實時性還需進一步提高,以便更有效協調應急資源和指揮救援行動。
(五)法律因素
我國在應急救援領域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為應急救援行動提供了法律保障。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和《自然災害救助條例》為各級政府和應急救援力量的行動提供了法律依據。然而,法律的執行力度和覆蓋面仍需加強。根據2022年的數據,盡管全國范圍內已有較完善的應急法律體系,但在一些地方,法律的實施和執行還存在薄弱環節,尤其是在一些基層地區,法治觀念和應急管理意識還需進一步提升。
(六)環境因素
我國地處多災種區域,地震、洪水、臺風等自然災害頻發,對應急救援力量提出了高要求。根據應急管理部的數據,2023年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臺風、地震和地質災害為主,干旱、風雹、低溫冷凍和雪災、沙塵暴和森林草原火災等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全年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95444萬人次不同程度受災,倒塌房屋209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105393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4545億元。頻繁的自然災害要求應急救援力量具備高效、迅速的響應能力。
通過對我國社會應急救援力量進行PESTEL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在應急救援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進步,但仍面臨多方面的挑戰。未來,需要在政策支持、經濟投入、技術升級、法律保障和社會參與等方面持續發力,進一步提升應急救援力量的整體水平和應對能力。同時,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提升國際合作水平,也是增強我國應急救援力量的關鍵路徑。
四、發展建議
(一)長遠戰略
1.制定長遠發展戰略
制定20年至30年的長遠發展戰略,明確未來發展目標、路徑和實施步驟。在目標設定方面,到2030年,建立全國統一、高效的社會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具備應對各類重大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能力;在應急管理部的指導下和地方政府支持下,科學整合各地應急救援力量,以功能性、補充性和多元性等為發展依據,前期以提升基礎能力為主,中期完善制度建設,后期實現現代化和智能化;在具體實施中,每五年進行一次階段性評估和調整,各級政府對各地社會應急救援力量進行整體績效評價,在確保應急高效、救援組織有序的前提下,實現對各類型組織的考評和優勝劣汰,以確保戰略目標的實現[7]。
2.建立應急救援力量分級體系
根據不同區域或地區的災害風險和救援需求,建立分級體系。高風險區域:在東南沿海、地震多發區,設立更高等級的應急救援力量,配備相應的設備和資源;中低風險區域:建立基本應急救援隊伍,確保基礎設施和人員能夠應對常見災害和突發事件[8]。通過科學評估各地災害風險和政府專職應急力量分布,合理配置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快速響應。
(二)組織結構及資源配置
進一步優化應急管理體制,明確各級應急管理部門的職責分工。由應急管理部統一指揮,協調各相關部門和社會應急力量之間的關系;各省、市、縣級設立應急管理辦公室,負責本地應急救援工作;建立跨部門聯動機制,確保在災害發生時能夠快速協調和動員各方資源[9]。建立科學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根據各地災害風險和需求,針對政府專職應急力量、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的救援任務和人員配置,合理布局和分配應急資源。
(三)法律保障
1.完善應急法律法規
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法律法規體系,明確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職責和權力,規范應急救援行動的程序,提高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的社會認可度和救援信任度[10]。通過定期對現有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和更新,確保其滿足不斷變化的應急管理需求。
2.建立應急問責機制
建立健全應急管理問責機制,對在災害應對中表現突出或失職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獎懲。社會應急救援力量雖然是民間組織,但同樣承擔著應急救援的重要任務。因此,應急管理部、各級政府要制定相關制度和績效考核標準,定期對各級負責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的管理部門進行考核、對社會應急救援組織進行評估。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戰略規劃,優化組織結構,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完善法律保障體系,積極引導社會應急力量有序發展,從而使其能夠在災害和突發事件中發揮更加全面的作用。
結語
本文分析了我國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發展路線在理論和實踐層面的現狀。首先,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的有效整合和技術創新是提升應急響應能力的關鍵。特別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的應用,極大增強了災難預測、決策支持及應急響應能力。其次,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優化,對提升社會應急救援隊伍的職業技能和工作效率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通過對關鍵領域的持續研究和深入探索,可以為我國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的持續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應急管理部關于印發《“十四五”應急救援力量建設規劃》的通知[EB/OL].(2022-07-01)[2024-06-21].
[2]National Response Frame Work.Access Denied[EB/OL].(2021-10-15)[2024-06-20].
[3]張碩南,張帥,曲旻皓,等.德國應急救援能力建設的經驗與啟示[J].中國應急救援,2023(04):64-69.
[4]剛占慧,汪禮俊,李俊.美國公共安全挑戰賽對提升我國應急救援科技創新能力的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03):23-29.
[5]沈燕梅,張斌.社會組織參與應急救援的現狀、困境與路徑探析[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20,32(02):5-10.
[6]百度百科.PESTEL分析模型[DB/OL].(2024-04-11)[2024-06-21].
[7]張強,謝靜,楊皛,等.“十四五”期間社會力量參與應急管理的機遇探析與路徑研究[J].中國應急管理科學,2022(04):90-98.
[8]杜興軍.新時代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建設研究[J].中國應急管理科學,2022(10):74-82.
[9]孔靜靜,韓傳峰.應急組織合作的結構邏輯及運行機制——以2008年汶川地震應對為例[J].公共管理學報,2013,10(04):88-101+141.
[10]徐嵩,伍志堅.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援的法律制度研究與思考[J].人民之聲,2019(06):47-48.
作者簡介:孫超(1990— ),男,滿族,遼寧本溪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基于GIS的應急力量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