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應急叫應一鍵通平臺在自然災害預警和防治方面的應用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平臺的建設背景與設計依據和原則,并對其預警叫應功能技術實現情況作了詳細探討。運用實際案例對其在不同自然災害中的效果進行了評價,并就優化策略和今后發展方向進行探討。研究結果表明,應急叫應一鍵通平臺對提高自然災害預警響應的時效性、準確性和應急管理體系整體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發展中,應繼續完善平臺的功能和優化策略。
關鍵詞:自然災害預警;災害防治;技術實現;效果評估
引言
應急叫應一鍵通平臺通過整合多渠道信息資源,提供統一的預警和應急響應服務,旨在彌補信息化不足,提升災害預警、災情推送和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應急叫應一鍵通平臺概述
近年來,因自然災害頻發,傳統的應急管理和應對方式已經很難滿足現代化需求。地震、洪水、臺風等自然災害頻發,給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帶來嚴峻挑戰。在災害期間的信息傳遞、應急響應等方面,應急管理系統的信息化水平明顯有待提高。為彌補這些不足,省應急管理部門決定建設應急呼叫應答一鍵通平臺,旨在利用先進的呼叫通信技術、短信服務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應急終端,通過整合信息資源,提升災害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應急叫應一鍵通平臺的設計依據包括相關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和政策文件。在法律法規方面,平臺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等法律法規。在技術標準方面,平臺參照《自然災害分類與代碼》《應急平臺標識規范》《突發事件預警信息交互協議》《計算機軟件開發規范》等國家標準。在政策方面,平臺設計參考了《“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國家應急平臺體系互聯互通方案》《社會應急力量參與重特大災害搶險救援行動現場協調機制建設試點方案》等指導文件。
應急叫應一鍵通平臺的設計遵循統一標準、開放共享、開放創新、便捷服務、省部聯動、統分結合、安全可靠、牢不可破等原則。平臺采用統一的技術標準和數據接口,確保信息開放和共享,實現與其他應急管理系統的互聯互通。在設計上注重開放性和創新性,支持多種應用場景和服務模式,提供便捷的用戶體驗。平臺實現省級和部級應急管理系統的聯動,既考慮全局統籌,又注重與地方具體需求的結合[1]。在安全性方面,平臺采用高標準的安全技術措施,確保系統的穩定性和數據的保密性。通過提升數據加密能力,保證終端播放功能的可控性以及回傳數據的真實性。
主要目標是提高災害預警和應急響應的效率與精確性,具體包括增強預警的響應能力、實現智能呼叫功能、增強短信服務能力以及在應急呼叫終端中增加對北斗技術和通信衛星的整合運用。建立迅速響應自然災害預警信息的系統,使平臺對預警信息進行快速發布與反饋,通過智能呼叫功能的自動化手段生成和管理任務,提高應急響應的自動化程度,提供高效的短信服務功能,實現災害預警信息的精確發送。對北斗技術和通信衛星技術在應急呼叫終端中的整合運用,保證了對災害預警信息進行實時播報與反饋。
二、平臺功能與技術實現
(一)預警叫應能力
應急叫應一鍵通平臺的預警叫應能力主要體現在其快速響應和及時傳遞預警信息的能力上。平臺采用統一的95707服務號碼,不需要固定座席,接話人通過移動設備即可接聽應急電話。在重大災害發生時,平臺能夠迅速啟動預警響應機制,通過多種渠道將預警信息傳遞給相關人員和公眾。該功能依托于先進的呼叫中心技術,包括SBC邊界控制模塊、話務模塊、錄音管理模塊、IVR自助語音導航模塊、語音叫應網關模塊和呼叫中心接入模塊等,確保預警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二)智能叫應能力
智能叫應能力是應急叫應一鍵通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智能化手段實現自動生成和管理呼叫任務。平臺依托ASR語音系統,實現話務智能響應和場景化自動呼叫任務執行。智能叫應子系統包括智能叫應基礎支撐、智能語音識別與分析、問答意圖識別、語音調度指揮定制、智能問答、語音指令控制交互等功能模塊[2]。該系統能夠根據預設的智能外呼任務,自動生成呼叫任務,通知接話人加入應急響應隊伍,確保在災情響應過程中,相關人員能夠及時接收任務指令,提供語音提醒功能,提高應急響應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短信服務能力
平臺的短信服務能力通過提供高效的短信接入和發送功能,實現災害預警信息的精準發送。短信服務子系統支持短信作為接入手段和服務方式無縫集成到系統中,實現短信與其他子系統的統一接入、統一路由和統一受理。該子系統包括通道管理、模板管理、數據管理、查詢管理、內容管理、報表管理、流控管理、安全管控和接口要求等功能模塊[3]。在接話人信息同步后,平臺能夠通過配置實現自動發送短信提醒任務,確保相關人員能夠及時接收到災情響應通知。短信服務在預警信息傳遞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保證了信息的快速到達和高效傳遞。
(四)應急叫應終端能力
應急叫應終端能力是平臺在災害易發地區預警場景中的關鍵功能。該功能通過在緊急事件發生前第一時間進行大范圍的音頻預警通知,實現預警信息的廣泛覆蓋和快速傳遞。應急叫應終端通過電信基礎運營商網絡、北斗三號和通信衛星等實現信息播報和監測預警信息采集回傳。終端管理子系統用于災害易發地區的預警場景,可通過北斗短報文或衛星網絡發送預警信息,將文字信息轉換為語音信息進行語音播放[4]。系統具備實時語音、文字轉語音播放以及語音、圖像、文字回傳等功能,通過加密處理,確保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平臺應用案例與效果分析
(一)平臺應用案例
應急叫應一鍵通平臺在多次重大自然災害中得到了成功應用,在緊急情況下表現出卓越的性能,如在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事件中,平臺通過95707熱線及時接收和處理了大量的求救信息,并迅速調度應急響應力量展開救援行動。另外,在甘肅積石山縣6·2級地震中,平臺通過智能叫應功能和短信服務功能,將災害預警和應急響應信息傳遞給相關人員和公眾,有效協調了各方救援力量,保障災區人民的生命安全,并在洪澇干旱、森林草原火災等自然災害的應對中,及時準確提供預警信息和應急響應服務,為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作出了貢獻。
(二)應用效果評估
經過對應急叫應一鍵通平臺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考核,發現它使自然災害預警與應急響應的時效性與精確性得到了很大提升。以河南鄭州暴雨與甘肅地震為例,在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平臺能啟動預警機制并快速傳遞預警信息,對災情的及時反饋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從而保證了救援力量的迅速到位。在智能叫應功能與短信服務功能的結合運用上,有效節約了大量的人工干預時間。整體評價表明,應急叫應一鍵通平臺在提高應急管理整體效能的同時,為災害防治也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與保障。
(三)平臺在不同自然災害中的應用效果
應急呼叫一鍵通平臺在各種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中均表現良好。在地震災害中,平臺快速發布預警信息和智能呼叫功能,及時通知有關人員和救援機構,使反應速度和救援效率得到了提高。在洪澇災害中,平臺在短信服務功能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對精確的預警信息進行發送,使公眾及時采取避險措施,在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森林草原火災,平臺在應急呼叫終端對廣域音頻進行預警,使預警信息覆蓋到偏遠地區,在提高防災減災的效果上發揮了積極作用[5]。以上案例表明,在應對不同的自然災害方面,應急呼叫一鍵通平臺的作用十分顯著,能夠針對不同災害類型提供定制的應急響應方案,對全面提升災害防治的綜合能力起到了促進作用。
四、平臺優化與未來發展
(一)平臺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應急叫應一鍵通平臺雖然在自然災害預警和應急響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著若干問題及挑戰,主要是在極端災害情況下可能面臨通信網絡中斷的風險,對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和準確性造成影響。智能叫應功能雖然提高了響應效率,但是在復雜災害場景下的應對能力還有待加強,平臺的用戶體驗和操作便捷性也有待優化,以保證公眾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而準確獲取和反饋信息。平臺在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等方面也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對確保信息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實際應用中還需要繼續改進。
(二)優化策略與技術改進
優化策略和技術改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通過衛星通信、北斗系統等技術,加強通信網絡,特別是“三斷”場景下的穩定性和多樣性,保證信息傳輸的可靠性。具體而言,在優化網絡架構、增強整體抗災能力的同時,可針對傳統通信網絡中斷的情況,增加衛星電話和無線電通信設備的配備。進一步增強應答智能呼叫系統的應答能力,開發應答呼叫任務更智能、更靈活的管理功能[6]。引入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分析歷史災害數據,預測災害趨勢和可能出現的應急需求。系統可自動調整呼叫任務的輕重緩急,確保在災情高峰時期優先完成最急迫的任務。
對用戶界面、操作流程進行優化,使用戶操作步驟更加簡化,平臺易用性、用戶體驗性也得到提升。改進界面設計,通過用戶調研和反饋,保證用戶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操作系統快速準確。手機端應用的開發,使用戶可以隨時隨地訪問平臺,提升平臺的使用便利性。通過采用先進的加密技術和安全協議,加強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確保平臺資料安全性[7]。引入包括數據加密、身份驗證和訪問控制在內的多層次安全防護機制,以防止資料外泄和非授權訪問。
(三)平臺的未來發展方向
應急叫應一鍵通平臺今后的發展將主要圍繞三個方面進行。第一,在智能化方面,將引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技術,使平臺的災害預警和決策支持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第二,在集成化方面,平臺將會與更多的應急管理系統和設備進行無縫對接,從而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應急響應體系,使整體應急管理效能得到提高[8];第三,在國際化方面,平臺將積極參與國際應急管理合作,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增強平臺在全球自然災害預警和應急響應方面的應用能力和影響力。
結語
應急呼叫一鍵通平臺在自然災害預警和預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整合多種通信技術和智能系統,使災害預警信息的傳輸速度和應急響應效率顯著提高。本文對平臺的建設背景、設計基礎、功能實現及應用效果等方面進行了詳細分析。在河南鄭州暴雨、甘肅地震等重大災害事件中,該平臺通過智能呼叫應答、短信服務、應急終端等功能,將預警信息快速準確傳遞出去,同時協調救援力量,使災害造成的損失得到了很大程度減少。
參考文獻
[1]魏玖長,李瑞晗,李義娜.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災害信息可視化發展探討[J].中國應急管理,2023(06):50-53.
[2]謝然,李德元,趙棟梁,等.基于應急地理信息的云服務系統關鍵技術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23,46(S01):135-137.
[3]唐飛.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應急管理系統數據質量控制探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3,40(10):68-71.
[4]馬霜霜,劉宣,畢敬.氣象服務與氣象災害預警系統的集成與優化[J].農業災害研究,2023,13(10):208-210.
[5]吳學安.氣象災害預警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J].防災博覽,2023(04):18-23.
[6]張斌.中心城區洪澇災害預警體系研究[D].西華大學,2023.
[7]本刊編輯部.扎實推進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能力建設[J].中國減災,2023(11):16-17.
[8]陳欽安,李誠.浙江:強化自然災害防范提升綜合監測預警能力[J].中國減災,2023(11):18-21.
作者簡介:常斗興(1979— ),男,漢族,山西平遙人,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安全生產、應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