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門診窗口工作的時候,經常能碰到患者問關于抗菌藥和消炎藥的問題:“我感冒了,嗓子有點痛,是不是應該吃點兒消炎藥?”“天氣稍微干燥一點,我皮膚就開裂,吃些消炎藥會不會好一些?”“你給我推薦貴的消炎藥吧,便宜的吃著感覺沒什么用。”“我已經連吃了2天消炎藥了,現在體溫退了、炎癥也消了,可以不用再吃了吧?”……聽到這些,你猜他們真正想說的是“抗菌藥”還是“消炎藥”呢?
現在,有很多患者把抗菌藥當作“萬能藥”,認為“包治百病”;對待抗菌藥的態度很隨意,想吃就吃,想停就停;覺得價格高的就是好藥,效果也更好。無一例外,這些都是關于抗菌藥物的錯誤認識。那么,常見的抗菌藥物的使用誤區都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來簡單地聊一聊。
一、什么是抗菌藥物
抗菌藥物是指對細菌具有殺滅或抑制作用的藥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藥物兩大類,常見的如阿莫西林、頭孢菌素類、阿奇霉素、羅紅霉素、左氧氟沙星等。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抗菌藥物是很多家庭小藥箱中的常備藥物,但其是處方藥,需要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使用。
二、抗菌藥物的使用誤區
誤區1:抗菌藥就是消炎藥
抗菌藥不等同于消炎藥。炎癥在醫學上可以分為感染性炎癥和非感染性炎癥兩大類:感染性炎癥是由于致病微生物(多數是細菌)感染機體導致的炎癥,這類感染需要使用抗菌藥物治療;非感染性炎癥是由于抗原刺激、無創性外傷、自身免疫等非感染性因素導致的炎癥,如關節扭傷后出現的紅腫熱痛或風濕性關節炎等,這類炎癥需要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消炎鎮痛藥治療。分清炎癥種類,才能選對藥物。
誤區2:生病就使用抗菌藥
這里的“生病”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感冒、腹瀉、發熱—正因為很常見,所以很常出錯。
(1)感冒:很多人一發現自己有了感冒癥狀就想找抗菌藥物來吃;但是,感冒一般是不需要使用抗菌藥物治療的。感冒大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非常明顯,可以服用改善鼻塞、流涕的藥物,多喝水、多休息即可。抗菌藥物是針對細菌和真菌感染的,對病毒感染無效。只有當患者因感冒繼發下呼吸道細菌感染,出現明顯的咳痰癥狀時,才需要由專業醫生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對癥治療。
(2)腹瀉:腹瀉可以分為感染引起的腹瀉和非感染引起的腹瀉。其中,因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又叫分泌性腹瀉,可能伴有發熱、水樣便等癥狀,此時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很有必要。但是,對于非感染引起的腹瀉,則不需要使用抗菌藥物治療。比如動力性腹瀉,它是胃腸動力紊亂而出現的腹瀉,以腹痛、腹鳴、腹瀉為典型癥狀,代表性疾病如腸易激綜合征;對于這種類型的腹瀉,應該找到引起腹瀉的原因并對癥處理,如補充水分、電解質、調節腸道菌群平衡等。
(3)發熱:發熱在生活中很常見,很多人一發熱就要吃點抗菌藥,認為這樣好得更快。其實,發熱不一定是感染了病原菌,所以不一定要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如果發熱是細菌感染引起的,那么確實應該使用抗菌藥物;但是,如果發熱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或者是非感染性發熱(如腫瘤、結締組織病、血液系統疾病及內分泌疾病等),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則是無效的。特別是嬰幼兒常見的發熱,不一定是因為感染了病原菌,而常常是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健全引起的生理性發熱,此時不需要使用抗菌藥物,可以進行物理降溫或對癥處理。
誤區3:抗菌藥物越貴越好
很多患者只選貴的,認為越貴的抗菌藥物治療效果越好。雖然抗菌藥物主要針對的是細菌,但是不同種類的細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不一樣,而同一類抗菌藥物的抗菌譜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醫生在選擇抗菌藥物時,會根據患者可能感染的細菌種類、臨床癥狀、感染部位以及年齡等諸多因素,選擇敏感性高、針對性強的抗菌藥物,而不看重藥品價格的高低。所以,“抗菌藥物越貴越好”的說法,屬于無稽之談。
誤區4:打針比吃藥效果好
有些患者認為抗菌藥物靜脈輸液比吃藥好得快,因此就醫時往往主動要求輸液。抗菌藥物選擇靜脈輸液還是口服給藥,需要根據感染情況、病情輕重以及抗菌藥物的特點綜合決定,沒有“這種好”或“那種快”的概念。例如,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口服后生物利用度可達90%以上,與輸液效果幾乎相同。因此,對于細菌性腹瀉或單純性尿路感染,口服抗菌藥物就能達到治療效果,且口服抗菌藥物更便捷、更安全。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合理用藥原則是:能口服的就不肌內注射,能肌內注射的就絕不靜脈注射。
誤區5:癥狀好了立馬停藥
使用抗菌藥物治療感染時,有的患者自覺癥狀好了就立刻把藥停了,認為多吃會產生不良反應,對身體有害;但是抗菌藥物治療感染有一定的療程,按療程服藥是關鍵。抗菌藥物的抗菌效力主要與藥物濃度在一定范圍內持續的時間有關,當感染癥狀剛開始好轉時,人體內的致病菌并沒有完全被殺滅,“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如果過早停藥會導致感染反復,癥狀加重,細菌容易耐藥,給患者帶來更大的傷害。因此,應按療程服藥,把致病菌的“野火”徹底澆滅。
三、濫用抗菌藥物的危害
(1)產生耐藥性:長期不規范使用抗菌藥物,會使有害細菌的抗藥性增強、廣泛耐藥,可能導致一般或高效抗菌藥物對致病菌無效,甚至催生出超級耐藥細菌,最終引起無藥可用的危局。
(2)臟器功能損害:濫用抗菌藥物對肝腎、神經系統等都有損害,大多數抗菌藥物都需要經過肝臟和腎臟代謝;長期不規范使用抗菌藥物,使其在體內蓄積,會對肝細胞和腎功能造成損害。
(3)菌群失調:長期使用廣譜抗菌藥物會抑制或殺滅體內有益細菌,導致有害細菌大量繁殖,引起嚴重的菌群失調。
四、我們應該怎么做
(1)注意個人衛生,增強自身免疫功能,避免細菌入侵、減少感染發生。
(2)不要濫用抗菌藥物,要在專業的醫生和藥師指導下使用。
(3)按療程服用,不要隨意停藥。
(4)根據細菌種類、感染情況針對性地選擇抗菌藥物,有的放矢。
(5)根據實際病情,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靜滴。
總之,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要從“我”做起,爭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