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會作為從事公益事業的非營利機構,旨在資助教育、科技、醫療、公共衛生、社會福利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和公共服務。從發起主體來看,有官方背景、企業背景、高校背景的基金會,還有社區基金會、家族基金會等,此外還有個人發起的基金會、國際組織發起的基金會等。
受歷史因素影響,我國多數基金會的主管單位主要為政府部門、學術機構、群團組織。在各類資助基金會中,科技類基金會專注于推動科技發展。其以促進科技進步為使命,通過籌集資金和資源,為科技領域的研究、創新及應用提供支持。
科技類基金會的資助范圍廣泛,包含基礎科學研究、應用技術開發、科技成果轉化等多個維度。它們致力于培養科技人才,鼓勵科技創新,推動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以提高社會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
科技類基金會在推動科技發展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不僅為科研人員提供了資金支持和發展機遇,也為社會的科技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科技自強社會資金注入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2024年3月,李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日寸提出,強化基礎研究系統布局,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創新基地、優勢團隊和重點方向,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此后不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傳來好消息:小米公益基金會向其無償捐贈1億元,用于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支持本科生開展基礎研究——這是社會資金投入基礎研究的一個典型案例。實際上,近年來我國不斷強化基礎研究系統布局、完善基礎研究多元投入機制,已取得良好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礎研究整體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進入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與此同時,基礎研究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相關經費從2012年的498.8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2212億元,但超過90%的經費投入來自政府財政,企業投入或社會捐資比例較低,經費來源亟須向多元化轉變。
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基礎研究經費的45%來自政府投入,其余55%來自企業、大學和非營利組織;而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早就有私人基金會和慈善機構資助基礎研究的傳統。
在這種背景下,國務院在2018年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制,探索共建新型研發機構、聯合資助、慈善捐贈等措施,激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基礎研究投入;2021年修訂通過的《科學技術進步法》規定,國家引導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捐贈、設立基金等方式投入基礎研究,給予財政、金融、稅收等政策支持。
隨著頂層設計的逐步完善,一些企業開始主動采取設立科學基金、科學捐贈等方式,直接或間接參與到基礎研究當中。例如,由騰訊公司發起的新基石科學基金會出資、科學家主導的科學探索獎,就旨在助力中青年科學家心無旁騖地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空白區”。騰訊公司更是在2022年直接發布“新基石研究員項目”,計劃10年內投入100億元,穩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學家潛心基礎研究,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
企業基金不斷拓展資助領域
為了更好地參與社會公益,推動科技進步,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注冊成立基金會開展科研及公益活動。
“企業的研發重點一般側重于主營業務領域的應用研發,對新領域、戰略領域的研發投入額度和持續性相對較低。”全國人大代表、包鋼(集團)包頭稀土研究院杭州分院副院長閏宏偉認為,企業間的科研投入存在規模可觀的重復投資,主流企業往往在相似、相同方向上同時開展研發,缺乏有效的科研協調機制。
而企業聯合科研基金的設立,不但有利于通過金融工具,使企業維持較為穩定的科研投入強度,也有利于建立協同行業的內協同創新主體,實現行業共性問題協同攻關,研發成果合理分享的目標,為上下游企業科研資源交流提供實體平臺,從而降低企業科研投入風險,促進更多社會資源向科研領域集中。
隨著企業成立自有基金會資助科研漸成主流,企業基金會資助領域開始向更多領域拓展。在“2024年南方周末中國公益項目品牌榜(企業類)”上榜項目中,55%的發起企業有獨立注冊基金會,比上年度增加1個百分點。以“營養普惠工程”項目為例,早期由蒙牛乳業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合作為主,內蒙古蒙牛基金會成立后,逐漸轉為依托自由基金會開展。
尚未獨立注冊基金會的則多通過與基金會合作設立企業專項基金開展,如新浪“揚帆計劃”項目,主要依托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新浪揚帆公益基金”,藍城兄弟“三個一百”青春無艾計劃的背后則是由企業與中國預防性病艾滋病基金會合作的“淡藍公益專項基金”支持。
科普教育全面提升公眾素質
科學普及,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科學資助機構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
第十二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分別為15.94%和7.96%,相較于以往,城鄉發展不平衡狀況雖進一步緩解,但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重視鄉村地區,特別是鄉村地區的科學普及工作,是逐步消除城鄉之間、群體之間科學素養差距,并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有力措施之一。
作為致力于通過廣泛開展和支持與科技創新、科學普及相關的各項慈善事業,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技術普及推廣、促進科技人才成長和提高的社會組織,2021年底,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專項基金啟動了“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公益行動”。此外,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還通過開展“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農村中學科技館”“中小科技館共建行動”等長期推進的公益項目,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水平。
“目前,國家的職能機構也在努力推動基層社會組織的發展,以確保公益事業順利進行。如何在基層團隊建設中留住優秀人才,一方面,物質上的支持是基石,但精神層面的關注與培養也不可或缺。愛心、善心是出發點,同時公益人才也需要遵循原則底線,法治、信仰和倫理缺一不可。”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李鴻森說。
2023年9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科學普及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加強項目支持、培育科普品牌、構建宣傳矩陣等方面對全面加強新時代科學基金科普工作做出統籌部署。
從科普對象來看,在面向青少年、面向社會的同時,科普工作也要面向科技界,基礎研究的發展需要從整體上提升科技界的科學素養和創新品位,讓科技界了解最新的科學前沿進展,提高凝練科學問題的水平,促進學科交叉。
從科普內容來看,《意見》強調“知識、精神、思想、方法、政策”“五位一體”的大科普理念,以基礎研究前沿科學知識為載體、以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為內核、以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為啟迪、以科學基金政策為支撐,推進科學基金科普工作。
共建共享科技賦能公益事業
以基金會為代表的公益機構在推動科技進步的同時,科技也在賦能公益事業的發展。
以2024年發起成立的北京值得同行公益基金會為例,該基金會由值得買科技以自有資金出資,業務范圍包括資助困難家庭改善生活,資助困難學生就學,資助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造成損害的救助,以及資助慈善公益數據化建設和信息服務、資助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公益項目。
實際上,早在前一年,在值得買科技助推下上線的“值得公益”,就打造了一個智能科技驅動、參與人群廣泛、參與方式多樣的可持續發展公益平臺,幫助社會組織、行業機構、愛心企業等實現信息共享共建,高效連接捐贈者和受益者,通過大幅提升公益信息的流轉效率和質量,助推科技賦能公益事業。
隨著北京值得同行公益基金會的成立,救助受災群眾的“值得同行一馳援災區”、幫扶弱勢群體的“值得同行一守望相助”、守護關愛兒童的“值得同行一筑夢未來”,以及公益平臺“值得同行一公益項目數據庫”被確定為核心項目,以專業化、規范化的方式支持公益慈善事業良性發展。
隨著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占據越發重要的地位,且逐步成為社會治理的主體力量,科技類基金會的作用也將愈加突顯。科技類基金會的意義體現在多個方面,從推廣科學技術、助力科技研發、打造科技強國,到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
此外,還有許多科技類基金會在各自的領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有的基金會專注于資助特定學科的研究項目,為該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持;有的基金會致力于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還有的基金會通過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活動,提升了我國在國際科技領域的影響力。
璀璨星辰,熠熠生輝。科技類基金會不僅推動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也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注入了雄渾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