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動下,教師需要明確“育人”“立德”“樹人”等教育指導方針,致力于將思政教育與高中美術教育深度融合,使二者互相滲透,互相促進。這種革新措施既是對教學改革發展的反映,更是對學生知識傳授、價值觀培養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結合,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基于此,主要對高中美術學科融合課程思政的教學策略進行深入探析,以期為本階段的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美術;課程思政;融合教學
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我國高中美術學科教育正面臨著空前的發展契機。美術教育是一門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感與創新能力的學科,對其教學策略進行革新與深化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當前課程思政建設的大環境下,怎樣將美術教育和課程思政教育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和德育水平,是當前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討的問題。
(一)深化學生審美情感與道德情操的融合
將課程思政融入高中美術教育中,首先體現的是能使學生的審美情感與道德情操相互交融。美術是一種極具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它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振,促進其創造力的發展。而思政教育則更側重于對學生的品德和社會責任的培育。將兩者進行融合,可以幫助學生在美術鑒賞的同時,體會到其中蘊涵的深厚的道德意蘊,從而進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1]。
(二)促進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塑造的統一化
在美術教育中,教師除了要教授學生一些基礎的美術知識與技巧,還要對其進行深度的剖析與了解,從而使其具備良好的美感與創造性思維。思政教育以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主要內容。二者的融合,能讓學生在掌握美術知識的過程中,得到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從而達到知識的學習和價值觀的培養的目的。

筆者以人美版高中《美術鑒賞》教材為例,將每個單元中所包含的思政內容進行簡要分類和描述(見表1):通過表一的分類,教師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每個章節所側重的思政內容,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這些思政內容旨在通過美術鑒賞的學習,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培養他們的審美意識、歷史意識、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同時強化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在深入探索高中美術學科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過程中,筆者以人美版高中《美術鑒賞》中的“匠心之用——雕塑藝術”單元為例,設計了一系列教學策略。這些策略旨在通過雕塑藝術的鑒賞與創作,引導學生領略匠心之美,感受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深刻內涵,實現美育與德育的完美結合。
(一)古今對話,傳承匠心
在“紀念與象征——空間中的實體藝術”這一主題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古今雕塑作品作為對話的橋梁,讓學生在對比與鑒賞中感受匠心的傳承與發揚。
首先,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系列古代雕塑作品,如秦始皇陵兵馬俑、玉龍、四羊方尊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些作品的造型、線條和神態,并對其進行細致的研究[2]。隨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分析這些雕塑作品所蘊含的歷史文化意義,以及它們在空間布局和實體表現上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地講解古代雕塑藝術的風格特點和審美價值,幫助學生理解匠人們的智慧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所付出的辛勞。
接下來,轉向現代雕塑作品的學習。展示如地中海、巴爾扎克紀念像等現代經典雕塑,讓學生感受現代雕塑在形式材料和內涵上的創新與突破。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思考現代雕塑與古代雕塑在風格、手法上的異同,以及它們所表達的現代審美觀念和文化內涵。
以下是一個表格示例,展示了古今部分雕塑作品在教學過程中的對比與聯系(見表2):

通過這個表格,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今雕塑作品在時代背景、藝術特點和思政內涵上的差異與聯系,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雕塑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通過“紀念與象征——空間中的實體藝術”這一主題的教學,可以進一步實現美術學科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
(二)中西合璧,拓寬視野
在“體量與力量——雕塑的美感”這一主題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中西合璧,拓寬視野的教學策略,通過對比中國“盧舍那大佛、兵馬俑、韋陀像”等雕塑與西方“擲鐵餅者、拉奧孔”等雕塑作品,讓學生在感受不同藝術風格的同時,深化對中西文化的理解。首先,教師可以將在課前所準備的雕塑作品圖片或視頻資料展示給學生,通過直觀的視覺感受,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對雕塑藝術的學習興趣。隨后,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營造一個沉浸式的藝術氛圍,引導他們想象自己身于這些雕塑所代表的歷史文化背景中,感受它們所傳遞的深厚內涵。
接著,教師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詳細解讀每件雕塑作品的創作背景、藝術特點和文化內涵。通過對比分析中西方雕塑在力量感表現上的差異與聯系,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藝術的共性與個性。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雕塑藝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或藝術館,親身鑒賞這些雕塑的實物,感受它們的真實魅力。在實地考察中,教師可以結合雕塑作品進行現場講解,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分組扮演不同的雕塑作品,通過模仿雕塑的姿態和表情,體驗雕塑所傳達的情感和力量。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增強課堂的趣味性,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雕塑藝術的美感。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強調中西方雕塑藝術在體量與力量感表現上的異同點,以及它們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思政意義。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身邊的雕塑藝術,用心去感受它們所傳遞的美與力量[3](見表3)。
(三)實踐創新,激發潛能
在“場域與對話——公共空間里的雕塑”這一主題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實行實踐創新的教學策略,通過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進行公共空間雕塑的創作過程中,深刻地認識到雕塑與環境的聯系,提升其審美素養,激發創新潛能,同時將思政要素自然地融入作品中,實現美育與德育的有機融合。在課程開始之初,教師需要為學生講解公共空間雕塑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以及它們在整個環境中的重要性。通過展示一些典型的雕塑實例,比如“風凌霄漢、黃河母親像”等,指導學生去領略這些雕像的形體美、材料美和顏色美,從而讓他們對這些作品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和熱情。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教授學生雕塑在傳播社會文化和價值觀上所具有的特殊功能,這也為今后開展教育教學提供了重要依據。隨后,帶領學生到校園、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對各種雕塑的形狀、材料、顏色,以及它們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進行分析。在該實踐中,學生能夠更加關注雕塑與環境的協調性,養成保護環境、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回到課堂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團體研討、共享等方式,從多個層面來分析公共空間雕塑與場域之間的關系,并思考雕塑的創作思路。在討論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思政元素融入雕塑創作中,如環保、和平、文化傳承等理念,讓作品更具深度。接下來,教師可以布置實踐創新任務,要求學生設計并制作一件具有個人特色的雕塑作品。在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嘗試新的創作手法和材料,注重雕塑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在制作階段,學生需要將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作品中,經過塑形、打磨、著色等工序,將原材料轉化為富有生機的雕塑。在此期間,學生不僅可以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還能夠深入理解公共空間雕塑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進而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反思評價,提升素養
在“匠心之用——雕塑藝術”相關內容教學結束之后,教師需要注意對學生進行評價,通過開展作品展示和評價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與創作成果,從而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藝術素養,并加強思政意識。例如,在作品展示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評價。在作品展示環節,要求學生不僅要展示自己的雕塑作品,還要闡述作品背后的創作理念與思政內涵。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進一步挖掘雕塑作品中與愛國主義、環保意識、文化傳承等思政元素相結合的內容。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需要強調思政元素在作品評價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思政角度出發,對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和評價。不僅需要關注雕塑作品的藝術性,還需要注重作品所傳遞的思政意義。學生在評價他人的作品時,可以捕捉到作品中的思政元素,那么教師就需要對其進行肯定與鼓勵。同時,教師也需要在評價中針對學生作品中的思政內涵給予具體的指導和建議,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思政意識與創作能力。
綜上所述,將課程思政融入高中美術教育的教學對策,是以美術特有的吸引力加深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和領悟。在美術作品的鑒賞和創作過程中,學生既可以提高自己的美學素質和藝術修養,也可以獲得豐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今后,教師要不斷地探討美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結合,對教育方式進行改革,使學生在美的影響下體會到思政的力量,從而實現美育與德育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 臺淑潔.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小學美術教學創新研究[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 (11).
[2] 李慧龍.高校美術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創新路徑探究[J]. 大眾文藝,2023(18).
[3] 趙婧.高中美術鑒賞課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22.
課題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 年度基礎教育教研專題重點課題“高中美術課堂教學融合課程思政實施研究”(JYB1424137)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