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西南州位于貴州省西南部,素有“西南屏障”和“滇黔鎖鑰”之稱,地處黔、滇、桂三省區的結合部。全州國土面積16804平方公里,含煤地層總面積8861.98平方公里,累計查明煤炭保有資源量96億噸,預測遠景儲量達206.66億噸。
黔西南州能源系統在州委、州政府“產業強州”戰略部署下,立足全州能源產業實際、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編制完善黔西南州能源產業鏈圖及在建項目、在談項目、擬招企業清單,明確能源產業“一圖三清單”,精準推進黔西南州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建設,并按照“煤電網產園”配套發展要求,牢牢把握能源產業主導地位,圍繞“富礦精開”要求,全力推動全州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高位推動
能源支撐作用更加牢固
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放大資源優勢,將能源產業作為黔西南州工業首位主導產業進行高位推動,把能源產業作為“產業強州”的重要抓手,圍繞“煤電網產園”配套建設進行戰略布局。
一是抓制度保障。制定印發《關于支持“煤電網產”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黔西南州推動煤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工作方案》《黔西南州政府領導包保聯系礦山工作制度(試行)》等指導性文件,從州級層面建立完善“煤電網產”發展體制機制。
二是抓組織保障。為抓實煤炭產業發展和煤礦安全生產,2022年底,黔西南州6個產煤縣(市)單獨成立了能源局,將原工科局承擔的煤礦監管職能全部劃轉到能源局;望謨、冊亨2個非產煤縣成立能源局,與工科局合署辦公。至此,能源工作在基層有了重要抓手。
三是抓人才保障。2022年,黔西南州委、州政府與國家礦山安監局貴州局共同組織,面向全國引進煤礦專業人才38名。引進選拔的38名專業人才中,擔任縣處級領導職務10名、鄉科級領導職務6名,事業單位專業崗位3名,國有煤礦企業任職19名,具有煤礦一線工作經歷或煤礦監察工作經歷的平均年限達13年,具有副高級以上煤礦相關專業技術職稱的有13人,具有大學以上煤礦相關專業學歷的有30人。2022年以來,州、縣能源局通過人才引進、招錄招聘、考調等充實能源監管隊伍,全力推動能源產業做大做強。
綜合施策
能源產業結構更加優化
黔西南州提出“3513”發展目標,著力構建以煤為基礎、以電為載體、以網為核心、以產為終端的全鏈條能源產業格局,確保到2027年能源產業產值突破500億元。全州大力抓能源產業發展,推動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更加優化。
一是抓統籌規劃,“煤電網產”一體化發展。興義電廠參股糯東煤礦(120萬噸/年);普安電廠參股晴隆縣三寶煤礦(150萬噸/年);金州電力公司有2處在生產火電廠、1處在建火電廠和5處煤礦,發電裝機210萬千瓦,煤礦產能270萬噸/年。今后計劃建設的火電企業均需按照煤電一體化發展要求配置煤炭資源。
二是抓煤炭產業發展。按照煤炭資源有效利用和推動煤礦規模提升的要求,將煤炭零散資源配置給正常建設的煤礦。2024年以來,推動5處煤礦開工建設,推進12處在建煤礦建設,已有5處煤礦完成技改,新增產能285萬噸/年。推動生產條件較好的遠程、新鴻發、旭東等生產單位充分釋放產能,推動11處長停煤礦啟動生產建設。推動3處大中型煤礦申報探轉采工作。正常生產煤礦采煤機械化率達100%,輔助系統智能化全覆蓋。
三是抓電力產業發展。2024年以來,黔西南州推動元豪電廠3號機組并網發電,新增電力裝機35萬千瓦,4號機組進行主廠房、鍋爐、冷卻塔基礎建設;持續加強統籌和協調工作,大力發展新能源,通過“申報一批,核準備案一批、開工一批、并網發電一批”的工作模式,推動新能源發電產業不斷壯大;積極組織項目申報,爭取新能源建設指標340萬千瓦;督促指導企業完善項目前期手續,完成8個項目核準(備案)105萬千瓦;推動18個新能源項目230萬千瓦裝機開工建設。
深化改革
增強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動力活力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更大力度推動能源改革,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一是實現高水平能源安全需求改革。黔西南州能源生產和消費位居貴州省前列,今后一段時間,全省能源需求仍將保持剛性增長,但黔西南州存在“缺油少氣”的情況,可再生能源短期難以大規模可靠替代化石能源,能源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存在短板,實現高水平能源安全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必須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為構建多元清潔、安全高效的能源供應體系提供堅強制度保障。
二是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需求改革。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黨的十八大以來,黔西南州能源結構不斷優化,新能源裝機規模不斷增加,新能源電力裝機已達521.3萬千瓦,新能源電力裝機占全州電力總裝機的30.69%,儲能項目裝機容量累計達42萬千瓦/84萬千瓦時,“風光水火儲”綜合能源基地建設取得積極成效。要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構建高比例新能源特征的新型電力系統,確保能源轉型平穩推進。
三是實現高效能源資源優化配置需求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能源領域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不斷增強,促進新能源市場化消納和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體制機制尚未建立,自然壟斷環節和競爭性環節監管機制有待健全,必須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打通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