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中,充分發揮駐村第一書記的榜樣示范引領作用,激活和增強村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喚醒村民對生態美的追求,是破解我國鄉村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難題的“金鑰匙”。河南省息縣彎柳樹村充分發揮駐村第一書記的榜樣示范引領作用,在不同時間節點,科學解答了如何促進村民環保意識萌芽、進而如何使之鞏固和升華等實質問題,為鄉村生態治理探索成功經驗。研究駐村第一書記助推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駐村第一書記;榜樣作用;環保意識
實踐證明,駐村第一書記制度能夠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是邁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我們要繼續抓好鄉村振興。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問題被視為“三農”問題的主要內容,是制約我國農村實現長效發展的關鍵問題。精神脫貧、徹底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自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生活,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發揮駐村第一書記在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榜樣示范引領作用,充分激活和提高廣大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是新時代我國鄉村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駐村第一書記引領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指引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進步,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但是也必須認識到,當前部分農村地區環境污染、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仍困擾著我國鄉村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駐村第一書記是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在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中,正確發揮駐村第一書記的榜樣示范引領作用,喚醒村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破解我國鄉村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難題的“金鑰匙”。
(一)發揮榜樣示范引領作用
理性的自覺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內在動力,但往往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事實上,不同地區或群體的文明進步始終離不開榜樣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相比于課本或新聞報道中的榜樣,身邊的榜樣因其具有更強的現實性、可接近性,更容易形成情感共鳴,往往更能震撼人心。正如列寧在《論我們報紙的性質》一文中指出的,用現實生活各個方面存在的生動具體的事例和典型來教育群眾,而這正是報刊在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的主要任務。駐村第一書記作為鄉村振興建設的推動者和實踐者,能夠深入鄉村一線,貼近村民的實際生活,無疑是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榜樣作用的最佳人選。這體現在,黨和國家在挑選第一書記時會嚴把第一書記人選的政治關、品行關、能力關、作風關和廉潔關,確保其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較高的政治素養。相比于當地的村干部,駐村第一書記通常具備更高的思想覺悟、更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能夠更好地解讀黨的政策,貫徹執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引導村民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的各項活動,確保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在鄉村得到有效實施,并注重加強鄉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除此之外,駐村第一書記通常具備較強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奉獻精神,他們懷揣著發展農業農村事業的熱情,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解決群眾困難,激發廣大群眾投身鄉村振興的熱情和動力。更為重要的是,駐村第一書記通常來自上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國有企業,他們有多方面的歷練,具備開放的思維和前瞻性的眼光,能夠跳出傳統思維框架,把握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整體趨勢,以全新的視角來審視農村的發展問題,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培育鄉村新業態,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二)破解鄉村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難題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發展逐步進入轉型階段,人們的生產、生活模式更加多元化。與此同時,鄉村的生態環境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一些企業隨意排放廢棄物和廢氣、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不當、濫用農藥化肥危害土壤等。為破解這些難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隨著我國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穩步推進,農村整體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但仍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此外,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效的鄉村,其生態文明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一個重大問題??傮w來說,不少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內生動力不足,仍處于“政府主動、企業被動、公眾不動”的狀態,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
農村是村民生產生活的場所,村民是農村的生活主體。長遠來看,其生態環境治理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上級部門的正確領導是外因,其內因還是在于村民自身生態環保意識的提升,在于村民能否把科學的生態理念指導轉化為實際行動。事實上,基層干部如何做好示范引領,鼓勵廣大農民自覺參與到黨和人民的事業之中,將黨的思想、理論、政策決策轉化為群眾改造客觀世界的精神和物質力量,至關重要。馬克思說,一旦農民積極投身革命,無產階級就會形成一種合唱,若沒有這種合唱,它在一切農民國度中的獨唱是不免要變成孤鴻哀鳴的。此時,駐村第一書記的榜樣作用就凸顯出來。駐村第一書記以身作則、率先垂范,通過示范帶動和榜樣引領,培養村民的環保意識;再通過產業振興、文化振興,使村民的環保意識進一步升華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將為破解我國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難題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彎柳樹村第一書記的生動實踐分析
彎柳樹村位于河南省信陽市息縣路口鄉南5公里處,全村耕地面積有3 500畝(233公頃),總人口約為2 100人,是典型的傳統農業村。2012年10月,國家統計局有關單位向彎柳樹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在駐村第一書記的帶領下,2015年,彎柳樹村146個貧困戶實現整體脫貧;2019年,彎柳樹村被列入“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名單;之后又被命名為“信陽市美麗鄉村”“信陽市生態村”,從一個省級貧困村一躍成為全國知名的鄉村治理示范村,實現了華麗轉身。通過實地走訪調查、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發現彎柳樹村實現轉變的關鍵在于村民的內生動力被激發出來,這與當地駐村第一書記發揮的榜樣示范引領作用密不可分。這種榜樣示范引領作用蘊含著鄉村生態治理的新思路和新途徑,事實上遵循著從如何讓村民萌生生態環保意識,到使村民堅定環保意識,最后推動村民生態環保意識升華的邏輯。
(一)初入基層:以實際行動引領村民萌生環保意識
觀念對行動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但科學的、先進的文明觀念一般不會自然而然萌生,往往是在先進人物的引導之下逐漸學習和領悟的。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進,大量年輕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老年人由于身體條件、生活習慣等原因,往往選擇留在農村。這類群體因受教育水平和經濟條件的限制,環保意識普遍較為淡薄,而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習慣和觀念卻根深蒂固。因此,對于駐村第一書記來說,改變這一現狀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必須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喚起群眾的環保意識,這是展開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
2012年10月,駐村第一書記到彎柳樹村開展工作,當時的彎柳樹村既無產業,也沒有集體收入,垃圾圍村,坑塘惡臭。駐村第一書記的到來,打破了當地原有以村干部為核心的基層治理格局,大部分村民對這樣的“空降干部”存在懷疑和排斥心理。面臨多方困難和挑戰,駐村第一書記首先選擇入住當地典型貧困戶家中,親自帶領入住農戶的孫女拾撿垃圾,帶頭踐行環保理念和生活方式。最初,村民不僅不能理解,還說風涼話,認為這樣是搞形式主義,根本不可能改變村莊面貌。然而,第一書記不氣餒,日復一日堅持進行河道清理、撿拾垃圾的工作,使村容村貌發生了明顯變化,村民內心受到很大震動,激發起道德自覺,生態環保意識開始萌芽生長。駐村第一書記趁熱打鐵,倡導村里成立了義工團,義工團成員自發、有組織地在村里打掃衛生、清理垃圾,彎柳樹村由臟亂差到干凈美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第一書記以此為抓手,進一步夯實了彎柳樹村生態環保的制度化建設。
(二)深入了解:以文化扶心扶智引領堅定村民生態環保意識
人的激情往往具有時效性,它可能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逐漸減弱或消失,如何鞏固和堅定科學的觀念,從而養成良好的生產生活習慣并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則更為重要。如果僅靠少數義工團成員,廣大村民的環保意識很難得到普遍鞏固和堅定,特別是貧困戶“等、靠、要、懶”的思想不改變,那么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就無法進一步開展。與此同時,一些農村地區在發展經濟時,常常忽略村民的精神生活,鄉村辦紅白喜事往往互相攀比,其他一些惡習陋俗也有死灰復燃的苗頭,沖擊著村民已經萌芽的環保意識。因此,駐村第一書記在培養村民的環保意識初期,就必須通過全方位的扶心扶智引領鞏固村民的生態環保意識。
彎柳樹村的環境雖然得到了初步治理,但當地村民打麻將風氣盛行,鄰里糾紛也時有發生。更令人擔憂的是,村“兩委”班子軟弱渙散,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毫無生機可言。駐村第一書記意識到,比物質貧困更可怕的是思想貧困,扶貧重在扶心。2013年,駐村第一書記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切入點,開辦了息縣第一個村級道德講堂。從2015年開始,每年定期開展“好媳婦”“好婆婆”“好村民”“十大孝子”等評選活動,將質樸、勤勞、孝順等傳統美德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灌輸給村民。在駐村第一書記的倡導和村“兩委”的組織下,全體村民還參與制定了《村民村規》《生態文明公約》制度,建立了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等組織。這些村規、公約、組織不僅使村民確立起了秩序意識,還進一步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養,促使鄉村生態文明治理更加規范有序。駐村第一書記不知疲倦的辛苦付出收到了越來越多的成效,實現了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從“輸血”式向“造血”式的成功轉變。
(三)全面融入:以產業引領促使村民環保意識升華
產業發展是鄉村治理的基石。鄉村產業的發展為村民環保意識的提高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實踐平臺,村民環保意識的提高為產業發展提供了綠色動力,而產業的綠色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了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開展,三者之間形成了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因此,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駐村第一書記要清楚地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之間所存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的關系,將其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彎柳樹村作為平原村莊,既沒有山水風光,也缺少資源、產業,但彎柳樹村因在文化扶心建設方面的突出成就,吸引了很多人慕名前來參觀學習。駐村第一書記抓住機會為當地拉來許多企業投資。2016年,息縣遠古生態農業科技公司在彎柳樹村成立,全面投入生態有機糧食和稻米生產,給彎柳樹村開創了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的新天地。2018年,引進企業投資建立農業生態園,開創了觀光旅游農業。至今,彎柳樹村已有9家企業到村投資,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敞。更值得欣慰的是,當地義工團成員也由原先的7人發展到了現在的30多人,越來越多村民的環保意識逐漸實現了升華。這體現在,一方面,村民更加自覺地打掃庭院、道路,幾乎家家戶戶在房前屋后種植各種蔬菜花卉,整個村莊看起來猶如花園;另一方面,整個村莊的建筑與村外農田、道路、溝渠以及藍天、白云形成了渾然天成的美麗畫卷。稻田里散發出來的清香,使人體驗到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之美。暑期調研期間,我們看到,無論是清晨還是傍晚,三五成群的村民最喜歡到村外田間道路上休憩、散步、納涼,享受著美好環境帶來的幸福生活。慕名前來觀光體驗的游客也無不為彎柳樹村這種天人合一的審美體驗所震撼。
《論語·子路篇》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駐村第一書記駐村12年來,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榜樣力量、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有效地提升了村民的精氣神和內生動力,激發起村民內心對生態美的向往和追求,并通過產業振興,將村民的環保意識升華為對美好生活的自覺追求。在這個過程中,村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從被動的規范、外在的約束變為內心的信仰,這不僅是生命健康的基礎和保障,更是美好生活的根本內容和體現。
三、建立健全駐村第一書記助推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
建設鄉村生態文明,實現鄉村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維度,貫穿中國式現代化推進的全過程。充分發揮駐村第一書記在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榜樣示范引領作用,總結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經驗,探索駐村第一書記助推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推進鄉村振興和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息縣彎柳樹村的生動實踐表明,駐村第一書記要想更好發揮自身的榜樣示范引領作用,長期助推生態文明建設,要做好以下3個方面的工作。
(一)振興鄉村經濟,為村民環保意識升華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管子·牧民》中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卑傩肇S衣足食,才能顧及禮儀,重視榮譽,知道恥辱。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精神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繁榮與穩定。從現實意義上來看,如果一個人家庭比較貧窮,連最基本的生活都無法得到保證,他勢必為首先滿足物質生活需要而努力奮斗。相反,一個人一旦有了物質上的保障,就會講究生活的質量和品位,追求精神上的愉悅。正如紀伯倫在《沙與沫》中所說的那樣:連那最高超的心靈,也逃不出物質的需要。可見,實現鄉村振興,特別是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素質和倫理道德觀念,都離不開堅定的物質基礎。
生態環境建設同樣離不開經濟發展。因此,駐村干部在引領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深刻領會物質經濟對人類社會政治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積極發揮帶頭引領作用,推動農村土地、勞動力、資產、自然風光等各方資源的有效利用,著力推動農民就業創業,增加農民的收入,從而為群眾環保意識的提高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駐村第一書記要深刻領會黨和國家的政策,正確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讓人民群眾意識到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關系,從而形成經濟與生態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否則就會出現這種情況——走傳統的經濟發展道路,環境的承載力將不堪重負,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會適得其反。
(二)建章立制,為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的制度保障
制度是系統化的行為規范和準則,能夠規范和約束個人和集體的行為,使人們的行為具有可預測性和穩定性,降低由無序造成的不必要內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制度是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保障。同時,制度的核心是價值觀,它不僅能夠規范人的行為,而且能夠塑造并規范著人的心靈,引導人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和科學的行為模式,而科學的制度,能夠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建立健全村莊內部生態環境治理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在生態文明治理過程中,為村民提供科學的、統一的行為準則與指導,促進鄉村生態治理的規范化發展。因此,要根據村莊的實際情況及村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首先,要針對當地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制定專門的規章制度,明確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主體、權利義務等內容,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環保制度。其次,針對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建立獎懲機制,比如對積極參與生態環境治理并取得顯著成效的村民給予物質獎勵,如現金、實物等;對生態環境治理先進個人、先進集體授予榮譽稱號,在村莊內進行表彰;而對破壞生態環境、違反生態環境治理規定的村民進行批評教育,對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處以罰款等。最后,要建立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督機制,通過設立專門的環保監督小組,對當地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確保環保制度得到有效執行。
(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鄉村生態環境治理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個體的成長與發展。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提出:“我今說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一切社會生活中無所不包?!蔽幕采w面廣,無所不在,不僅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所在,更是個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石。在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既富有時代意義又深具文化底蘊的舉措,良好的文化氛圍可以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與歸屬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駐村第一書記在深入引領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依托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深入挖掘鄉村地區的傳統文化資源,如民間藝術、村莊歷史、民間節慶等。首先,通過組織各種文化活動節、展覽、表演等形式,增強村民對鄉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他們在保護生態環境、改善村容村貌等方面形成共識。其次,通過各種方式宣傳鄉村的美麗風光和特色文化,提高鄉村的知名度,既增強村民文化自信,又吸引各界人士和投資商前來參觀學習、投資,以此為契機帶動農民致富和農村經濟發展。最后,以文興產,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例如依托鄉村特色文化,賦予農產品文化內涵,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鄉村品牌,從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為強大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云南省滄源縣邊境村的老支書們[J].中國民族,2021(8):12.
[2]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節選)[J].湘潮,2021(7):23.
[3]張雅娟.列寧論“榜樣的力量”[J].新聞界,2015(7):33-34.
[4]胡璐,郁瓊源,田金文,等.寫在綠水青山間的答卷: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成效綜述[J].平安校園,2023(7):28-31.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59.
[6]鄭旺盛.大村小道[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58.
[7]紀伯倫.沙與沫[M].伊宏,伊靜,伊潔,譯.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4:23.
[8]李桂花,楊雪.鄉村振興進程中中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問題探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1):120-127.
[9]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繼續沿著黨和人民開辟的正確道路前進 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J].旗幟,2019(10):5-6.
[10]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上海支部生活,2011(7):4-13.
[11]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12]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4(1):6.
責任編輯:樊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