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選取1961—2020年吉安市12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逐日降雨資料,對吉安市暴雨空間分布、隨時間變化特征及對農業的生產影響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吉安市年平均暴雨量、日數、暴雨的貢獻率分布總體呈現東部、北部多、西部次之,中部、南部少的特征,暴雨的四季分布各不相同;吉安市年平均暴雨量、日數、暴雨的貢獻率隨年份波動變化,對年平均暴雨量進行M-K檢驗發現,1961—1996年,年平均暴雨量總體呈下降的趨勢,但趨勢不明顯,1996—2020年為增加的趨勢,2002、2006、2008年發生了突變;小波分析顯示年平均暴雨日數存在12年的周期和32年的短周期。
關鍵詞:暴雨;時空分布;農業生產
中圖分類號:S16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9–0-03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暴雨事件頻發。中國暴雨的特征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呈現出集中性、范圍廣、階段性的特點[1]。許多學者對暴雨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張超美等[2]采用多種方法分析了近50年江西不同量級暴雨的時空分布特征,得出結論:暴雨在不同季節變化特征存在明顯的差異,空間分布呈現“南少北多、東多西少”的特征。
吉安市地處江西省中部,贛江中游,為亞熱帶濕潤性氣候。暴雨是影響吉安市的氣象災害之一,持續的暴雨天氣會引發洪澇、地質災害等次生災害,對農業生產、工程建設、水利設施帶來不利影響,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3]?;诖?,利用1961—2020年吉安市各國家級臺站日降水數據,分析其空間分布及隨時間變化特征,以期為暴雨預報作出指示作用,針對暴雨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提出防范措施,更好地服務于地方防災減災工作。
1 資料與方法
選取吉安市12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1961—2020年逐日降水資料,根據《降水量等級》(GB/T 28592—2012),暴雨日定義為日降水量≥50 mm的日數,暴雨量為暴雨日內的降水量總和。
分析年平均暴雨量、年平均暴雨日數、暴雨貢獻率、各季節暴雨量的空間分布特征,采用線性回歸分析暴雨日數和暴雨量隨時間變化特征;采用M-K (Mann-Kendall)法對1961—2020年年平均暴雨量隨時間突變進行檢驗;采用小波分析法對年平均暴雨日數進行分析。結合吉安市農業生產情況,對暴雨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對策。
2 暴雨的空間分布特征
2.1 年平均暴雨量分布特征
由吉安市1961—2020年年平均暴雨量分布情況(圖1)可知,全市各縣年平均暴雨量在231.7~398.1 mm,南北差異明顯,具體分布特征為東部、北部多、西部次之,中部、南部少。大值區暴雨量≥330 mm,其中,東部永豐縣暴雨量(398.1 mm)最大,其次是峽江縣(365.5 mm);低值區≤270 mm,其中,南部遂川縣暴雨量(231.7 mm)最小,中部泰和縣次之。暴雨量最大值與最小值差達166.4 mm。
2.2 年平均暴雨日數分布特征
吉安市年平均暴雨日數分布特征與年平均暴雨量相似,全市各縣年平均暴雨日數在3.3~5.2 d,總體呈現東北至西南遞減的分布趨勢。大值區暴雨日數≥5 d,其中,暴雨日數最多的為東部永豐縣5.2 d,其次是峽江縣5.0 d;低值區暴雨日數≤4 d,暴雨日數最少的為中部泰和縣與南部遂川縣,均為3.3 d。
2.3 暴雨的貢獻率分布特征
吉安市暴雨貢獻率為年平均暴雨量與年平均降雨量的比值,總體呈現東北至西南遞減的分布趨勢。大值區暴雨貢獻率≥21%,其中,暴雨貢獻率最大為東部永豐縣;低值區暴雨貢獻率≤18%,其中,暴雨貢獻率最小為南部遂川縣。
2.4 暴雨量的季節分布特征
根據定義,春季為3—5月,夏季為6—8月,秋季為9—11月,冬季為12—翌年2月。各季累計暴雨量的計算方法為各年份某個季節暴雨日的降水量之和。
2.4.1 吉安市春季暴雨量分布
吉安市春季累計暴雨量呈現從東北至西南逐漸遞減的分布形式,大值區暴雨量≥6 000 mm,主要分布在該市東部、北部和西部、西北部的永豐、新干、峽江等地。其中,春季暴雨量最大值(7 955.2 mm)為永豐縣,其次是新干縣,為7 838 mm;低值區暴雨量≤4 300 mm,主要分布在該市南部和西南部的遂川、萬安、井岡山等地。其中,春季暴雨最小值(2 421.9 mm)為遂川縣,其次是萬安縣,為3 442.2 mm。春季暴雨量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值達5 533.3 mm,南北差異較為明顯。
2.4.2 吉安市夏季暴雨量分布
吉安市累計夏季暴雨量分布不均。總體來看,北部縣多于南部縣。大值區暴雨量≥11 600 mm,主要分布在該市東部永豐縣、中北部吉水縣、峽江縣,中部吉安縣,西南部井岡山茨坪鎮。其中,夏季暴雨最大值(12 939.4 mm)為永豐縣,其次是吉水縣,為12 109.7 mm;低值區暴雨量≤9 400 mm,主要分布在該市中部、南部、西部縣。其中,夏季暴雨量最小值(7 500.9 mm)為遂川縣,其次是泰和縣,為8 024.8 mm。夏季暴雨量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值達5 438.5 mm。
2.4.3 吉安市秋季暴雨量分布
吉安市秋季累計暴雨量分布與年平均暴雨量的分布特征相反,總體呈東北至西南逐漸遞增的特征,但在東北部低值區永豐縣雨量大于周圍各縣,西南部大值區廈坪鎮降水量比周圍縣小。大值區暴雨量≥3 600 mm,其中,秋季暴雨量最大值(3 908.9 mm)為茨坪鎮,其次是遂川縣,為3 620.1 mm;低值區暴雨量≤1 800 mm,其中,秋季暴雨量最小值(1 642 mm)為新干縣,其次是安福縣,為1 802.1 mm。
2.4.4 吉安市冬季暴雨量分布
吉安市冬季暴雨過程出現年份有12年,自20世紀80年代起,平均每個年代出現冬季暴雨過程有3次。冬季累計暴雨量分布特征為西部少,北、東部多。冬季暴雨最大值(836.7 mm)為峽江縣,其次是新干縣,為584.2 mm。冬季暴雨量最小值(164.3 mm)為永新縣,其次是茨坪鎮,為176.3 mm。
2.5 暴雨極值分布特征
吉安市各縣1961—2020年日雨量極值在158.8 ~304.5 mm。日暴雨量最小值為南部遂川縣,最大值為東部永豐縣。雨量極值出現時間在5—9月,最早出現在5月4日(泰和縣),最晚出現在9月20日(遂川縣)。從年代來看,1961—2020年,各縣的日雨量極值出現時間,分布在除90年代以外的其他年代。
3 暴雨的年際變化特征
3.1 年平均暴雨量、日數、貢獻率隨時間變化特征
吉安市1961—2020年年平均暴雨量為312.4 mm,各年份年平均暴雨量呈現波動變化的特征,不同年份差異明顯,總體呈緩慢上升趨勢。
在此期間,年平均暴雨量最大值(625.9 mm)出現在2002年,最小值(77.9 mm)出現在1978年,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達548.0 mm;1961—2020年年平均暴雨日數為4.3 d,暴雨日數隨年份變化與年平均暴雨量相似,年平均暴雨日數最大值(8.1 d)出現在2002年,最小值(1.3 d)出現在1978年,兩者相差6.8 d;1961—2020年年平均暴雨貢獻率為19%,暴雨貢獻率最大為2019年的33%,最小為1978年的7%,兩者差值為26%。
3.2 年平均暴雨量的M-K檢驗
從1961—2020年年平均暴雨量的M-K檢驗圖(圖2)可知:1961—1996,除了1970、1984年,其余年份UF(K)曲線<0,這表明年平均暴雨量呈下降的趨勢,但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下降的趨勢不明顯;1996—2020年,UF(K)曲線>0,這表明1996—2020年平均暴雨量為增加的趨勢,2020年超過臨界直線,表明上升趨勢顯著;UF(K)和UB(K)曲線的交點為2002、2006、2008年,且交點在置信區間內,表明這三年的年暴雨量發生了突變。
3.3 暴雨日的小波分析
利用小波分析對吉安市年平均暴雨日進行分析(圖3),1961—2020年平均暴雨日數存在12年的周期,在1961—1990年期間較為明顯。同時,還存在32年的短周期,以1990年以后的時間段較為明顯。
4 暴雨對吉安市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范措施
4.1 吉安市農業生產概況
吉安市農業資源豐富,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該市充分發揮本地優勢,形成了井岡蜜柚、綠色水稻、有機蔬菜、有機茶葉、特色藥材、特色竹木六大富民產業。2023年,吉安市糧食播種面積為64萬hm2,總產量373萬t,六大富民產業面積突破46.67萬hm2。因此,暴雨防范措施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4.2 暴雨對吉安市農業生產的影響
暴雨災害造成農田受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暴雨會導致田間漬害,讓作物出現根系缺氧的情況,受淹后土壤易板結,抑制根系的生理活動[4]。
第二,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會淹沒農田,沖毀水利設施和設施農業大棚。
第三,暴雨過后,田間濕度大,作物容易患上病蟲害,對作物的生長造成不良的影響,從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4.3 暴雨防范措施
針對水稻:在暴雨天氣來臨前,農民應及時檢修水利設施,疏通溝渠;對于處苗期的田塊,應及時灌水護芽;對于抽穗揚花期田塊,雨后及時做好扶苗、洗苗工作,并追施壯籽肥;對已沖毀的田塊,農民可根據實際情況改種其他作物,并做好雨后病蟲害防治工作。
針對果樹:農民應及時清除果園樹體淤泥、雜枝及殘留的浮渣;剪除傷病果、無果樹枝,被折斷的樹枝傷口易感染病菌,應做好病蟲害防治;疏松土壤,及時施肥補充樹體營養,養根生根,促進樹勢恢復[5-9]。
針對蔬菜:農民應及時清除爛葉、病葉,追施葉面肥促生長;待葉片干后立即噴施殺菌劑,減輕病害;針對已沖毀的田塊,應及時翻耕補種。
針對水產養殖:農民應加裝網欄設施,防止暴雨造成水位猛漲,避免出現魚類或蝦蟹等水產逃逸現象。
5 討論
(1)1961—2020年吉安市年平均暴雨量、年平均暴雨日數、暴雨的貢獻率總體呈現東部、北部多,西部次之,中部、南部少的分布特征。吉安市春季累計暴雨量呈現從東北至西南逐漸遞減的分布形式;夏季累計暴雨量分布不均,北部縣多于南部縣;秋季累計暴雨量分布與年平均暴雨量的分布相反,總體呈現東北至西南逐漸遞增的分布特征;冬季累計暴雨量呈現西部少,北、東部多的分布特征。
(2)1961—2020年吉安市年平均暴雨量、年平均暴雨日數及貢獻率隨時間變化呈現波動的特征,總體呈緩慢上升趨勢。1961—1996年,年平均暴雨量總體呈下降的趨勢,但趨勢不明顯;1996年至今平均暴雨量總體為增加的趨勢,2002、2006、2008年發生了突變;利用小波分析可以看出,1961—2020年吉安市暴雨日數存在12年的周期和32年的短周期。
參考文獻
[1] 胡家暉.近40年華南暴雨變化特征及夏秋季暴雨顯著增加成因[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22.
[2] 張超美,黃彩婷,趙冠男.1961—2016年江西不同量級暴雨的時空分布特征[J].氣象與減災研究,2020,43(4):249-255.
[3] 雷素芬,彭永泰,王文娟.2014年6月19—20日吉安市的對流性暴雨分析[J].廣東氣象,2015,37(4):51-54.
[4] 亓翠蕓.暴雨災害特征對農業的危害及防災減災措施研究[J].農業災害研究,2024,14(1):292-295.
[5] 陳思濟.郫都區暴雨災害特征對農業的危害及防災減災措施[J].南方農機,2022,53(22):69-71.
[6] 陳家金,林晶,陳惠,等.近44年福建省暴雨的時空分布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6(12):278-281.
[7] 王秋京,王春華,馬國忠,等.近40年黑龍江省冰雹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2(10):43-46.
[8] 付偉,司紅君,程智,等.安徽省極端降水事件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動態影響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 2017,33(15):117-123.
[9] 姜彩蓮.兵團第六師2014—2018年大風災害時空分布特征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新疆農墾科技,2019,42(9):45-47.
收稿日期:2024-06-11
基金項目:吉安市生態氣象重點實驗室(2021JEM201)。
作者簡介:胡犁月(1990—),女,江西吉安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應用氣象與預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