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掌握福建省云霄縣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種類及危害情況,在全縣的主要林木樹種分布區開展有害生物調查,并提出有害生物防控建議。結果表明:當前云霄縣林業有害生物共35種,有害昆蟲25種、病原微生物7種和有害植物3種,其中,全國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3種,福建省補充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2種,全國林業危險性有害生物5種。大部分有害生物危害程度為輕度。云霄縣林業病蟲害的發生總體平穩,但應優化樹種結構,提高林分質量,減少有害生物大面積發生的風險;總結主要有害生物防控經驗,鞏固防控成果,防止反彈;需格外警惕林業外來入侵有害生物對森林生態系統的潛在威脅,及時發現有害生物。
關鍵詞:林業有害生物;外來入侵物種;森林資源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9–0-03
云霄縣隸屬于福建省漳州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云霄縣擁有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森林公園,先后獲評為“全國綠化模范縣”“福建省森林縣城”等稱號,生態環境得天獨厚。隨著森林資源智能化監管和無人機巡護系統的應用,森林資源保護手段更加多樣化,云霄縣在林業有害生物監測和防控上的效率得到顯著提高,發生情況總體平穩,發生種類減少,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控取得較好的成果。掌握當地林業有害生物的種類、分布情況、發生發展規律,可為提高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的工作水平,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實現林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背景及范圍
2023年3—8月云霄縣林業局對轄區范圍內的森林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進行普查。結合此次普查,對云霄縣現今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的種類、發生面積、危害情況進行補充調查,范圍涉及縣域所轄9個鄉鎮1個開發區的主要林木樹種,尤其是種植面積較大的用材林、四旁綠化樹木,以及花卉、苗木等的生產和經營場所等。
1.2 調查對象
對縣域范圍內的林木、種苗等林業植物及其產品造成危害的有害昆蟲、病原微生物、有害植物等,包括危險性種類和危險性大的本土有害生物。
1.3 調查方法
調查以線路踏查為主,以訪問調查為輔;線路踏查以鄉鎮為單位,根據當地林分樹種結構合理確定踏查路線,根據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特點,沿踏查路線進行目測調查,及時采集標本帶回室內鑒定,記錄有害生物種類、寄主植物和發生面積;訪問調查主要對林業技術人員及花卉和苗木生產者等進行座談訪問。例如,發現發生面積較大,危害較重的林地則設立標準地進行詳細調查。記錄有害生物種類、寄主植物和危害程度等[1]。危害程度按照《林業有害生物發生及成災標準》(LT/T 1681—2006)進行劃分,分為輕微、中等、嚴重三級,分別以+、++、+++表示。
2 結果與分析
2.1 云霄縣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情況
2.1.1 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種類
通過調查,共發現林業有害生物35種,其中,有害昆蟲25種、病原微生物7種、有害植物3種(表1)。全國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3種,分別為扶桑綿粉蚧、紅火蟻和薇甘菊;福建省補充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2種,分別為桉樹枝癭姬小蜂和桉樹焦枯病;全國林業危險性有害生物2種,分別為濕地松粉蚧、大竹象,其余28種為本土常見的有害生物。
2.1.2 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特點
在35種有害生物中,有害昆蟲發生種類最多,有25種,其中,以鱗翅目害蟲最多,有15種(斑蛾科1種,尺蛾科1種,刺蛾科1種,大蠶蛾科1種,袋蛾科1種,毒蛾科7種,螟蛾科2種,舟蛾科1種);半翅目3種(粉蚧科1種,蠟蚧科2種);膜翅目3種(蟻科1種,姬小蜂科1種,葉蜂科1種);鞘翅目2種(象甲科1種,天牛科1種);等翅目1種(白蟻科);纓翅目1種(管薊馬科)。在分布范圍上,油桐尺蠖、黑翅土白蟻、桉樹紫斑病、馬纓丹、葛藤、薇甘菊等在全縣各鄉鎮均有分布,其他有害生物僅在1~2個鄉鎮分布,這與當地樹種結構、種植面積有關。
調查結果顯示,在大部分寄主植物上發現1~3種病蟲害,發生面積多為3.33~6.67 hm2,僅造成輕度危害;在本土重要經濟樹種桉樹上發現5種病蟲害,發生面積達到599.52 hm2,油桐尺蠖、桉樹紫斑病為桉樹林分內常發性病蟲害,在局部地區造成中度危害,因此,桉樹仍是云霄縣林地上病蟲害發生的主要樹種。
2.2 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趨勢
2.2.1 本土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種類明顯減少
2016年云霄縣在轄區范圍內進行林業有害生物普查,共發現167種林業有害生物,此次調查結果僅發現有害生物35種,發生總面積約為1 974.11 hm2。此次調查出的有害生物種類大幅度減少,原因有以下3點:(1)“林地一張圖”與國土三調數據融合后,原屬于林地范圍的果樹林,地類已變為果園,不再屬于林地的范疇,因此不在此次調查的范圍內,而2016年普查結果中有38種病蟲害在果樹林發生;(2)此次調查歷時較短,可能導致部分有害生物因生活階段特征不明顯而缺漏,還有一些有害生物如黃翅大白蟻、木荷白粉病因發生面積很小未被發現;(3)2016年普查發現的很多有害生物如紅朱鳳蝶、中華露螽,在此次調查中雖有發現但未對植物造成明顯危害,因此此次調查不列入有害生物名單。
對比兩次調查結果,此次新發現了榕管薊馬、黃野螟、桉樹枝癭姬小蜂、扶桑綿粉蚧、紅火蟻、薇甘菊6種林業有害生物,其中,榕管薊馬屬于榕樹盆栽常見的蟲害,應為2016年普查漏檢;黃野螟隨著近幾年云霄縣奇楠沉香種植面積的擴大而產生;桉樹枝癭姬小蜂、扶桑綿粉蚧、紅火蟻、薇甘菊屬于近年來入侵的外來有害生物。
2.2.2 主要經濟樹種桉樹上病蟲害防控效果穩定
此次調查發現云霄縣桉樹連片發生、面積較大的主要病蟲害有油桐尺蠖、桉樹紫斑病、黑翅土白蟻,桉樹枝癭姬小蜂、桉樹焦枯病發生點少,面積小,但總體以輕度發生為主;很多桉樹林分病蟲害混合發生2種或2種以上病蟲害,油桐尺蠖對桉樹的危害最大,最直接。調閱森防站近5年監測數據,發現云霄縣桉樹上病蟲害發生總體平穩,程度可控。
2.2.3 外來入侵有害生物有擴散趨勢
此次調查新發現4種林業外來入侵有害生物。桉樹枝癭姬小蜂在云霄縣東廈鎮發生,發生面積較小,這與不同的桉樹品種或品系其感蟲程度存在明顯的差異有關,如尾赤桉DH201-2、巨尾桉GL9、巨桉QG3等桉樹品種(系)為高感品系,而云霄縣種植面積較大的尾巨桉DH32-29、DH32-28、DH32-26等品種(系)不能形成蟲癭,為抗蟲品種(系);扶桑綿粉蚧僅在云霄縣火田鎮發生,危害對象為公園、綠化帶的綠化樹種朱槿上,其危害對象經濟價值較小,當前對生態環境影響較低;紅火蟻分布在云霄縣火田鎮,于干燥、通風透光良好的林地發生,發生程度輕度,入侵后會攻擊、捕食無脊椎動物及脊椎動物,減少了其他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破壞生態平衡[2-3];薇甘菊在云霄縣和平鄉、下河鄉、火田鎮、馬鋪鄉分布,相比其他外來有害生物,其發生面積較大,發生程度輕度,見于公園、河道兩側、水庫、溝渠、苗圃、果園、林地邊緣等處,對一些郁閉度小的林分造成威脅[4]。
3 云霄縣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建議
3.1 優化樹種結構,提高林分質量
云霄縣轄區內的人工林中存在樹種組成單一、林分結構單純、林相單調的問題,整個森林生態環境較脆弱,林業有害生物防御能力不夠。應優化林地上的樹種結構,加強森林經營管理,合理采伐、間伐和擇伐,減少有害生物的滋生和蔓延,保證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2021年以來,云霄縣開展以桉樹和馬尾松為主要樹種的改造提升行動,在改造的林地中套種奇楠沉香、鐵刀木等珍貴樹種,減少桉樹和馬尾松純林在云霄縣林地中的占比,優化云霄縣林分結構,降低健康樹木因發生大面積病蟲害而死亡的風險,切實提高林分質量。
3.2 加強監測預警及檢疫防范,提高綜合防控能力
此次調查發現4種外來入侵物種,對于已經入侵的外來物種,應在發生點進行有效科學的防治,控制疫情,并定期開展監測調查,實時掌握入侵物種在轄區范圍內的發生動態,防止其大面積擴散。由于外來入侵物種具有繁殖、擴散、適應環境能力強,隱蔽性強等的特點,應加強檢疫防范,健全疫情報告制度,及時發現新的入侵物種并上報。在各有關部門通力合作下,加大經費投入力度,采取物理、人工、化學、生物等綜合措施,減少外來有害生物的影響。加強林業站技術人員及護林員隊伍建設,強化林業有害生物監測培訓,內容包括有害生物的種類、特征、生活習性等,并健全疫情報告制度,分析和預測監測數據,提前預警可能發生的疫情。
3.3 全面總結防控經驗,鞏固防控成果
自2005年首次發現松材線蟲病疫情以來,云霄縣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科學治理,依法監管,強化責任”的方針,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原則,根據監測調查數據和森林資源分布情況,科學制定年度實施方案,做到方案早報批,早實施;同時,有針對性地將枯死木清理和綜合防治媒介天牛相結合,確保措施到位和取得成效。2023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第8號公告,公告撤銷云霄縣松材線蟲病疫區,這是福建省實施松材線蟲病五年攻堅戰以來首個成功拔除的疫區縣。云霄縣應全面總結松材線蟲病的防控經驗,有序推進松林改造,鞏固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反彈,確保不出現新的疫情,為全國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計劃圓滿完成作出貢獻[5]。
4 結束語
云霄縣近年來通過綜合防治措施,林業病蟲害的發生得到有效控制,總體發生平穩,但主要樹種桉樹上的常見病蟲害仍存在,需通過營造林技術,優化樹種結構,減少病蟲害大面積發生的風險。還應總結松病蟲害防控經驗,鞏固防控成果,防止松材線蟲病等防控難度較大的有害生物發生反彈;需格外警惕林業外來入侵有害生物對森林生態系統的潛在威脅,提前預警可能發生的疫情。
參考文獻
[1] 鄭宏,林春燕,林云田,等.龍巖市新羅區林業主要有害生物的種類及防控[J].亞熱帶農業研究,2020,16(3):205-209.
[2] 吳福中,李惠萍,付海濱.危害園林樹木扶桑的粉蚧調查和形態鑒定[J].環境昆蟲學報,2020,42(3):760-765.
[3] 楊志剛,王小松,郭迪金,等.紅火蟻的危害分析及生物防控技術[J].植物醫學,2023,2(3):51-58.
[4] 李志華.林地薇甘菊防治對策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1,11(3):195-196.
[5] 翁友恒.福建省松林改造與森林經營技術模式探究[J].林業勘察設計,2022,42(4):28-30.
收稿日期:2024-06-19
作者簡介:方大琳(1986—),女,福建云霄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森林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