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從孕災地質條件出發,以尋甸縣塊河流域為研究對象,在孕災地質條件分析與野外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尋甸縣塊河流域地質環境條件、尋甸縣塊河流域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及尋甸縣塊河流域內孕災地質條件,分區評價了當地孕災地質條件,旨在為流域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基礎依據和思路。
關鍵詞:地質災害;孕災地質條件;地質災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9–0-03
基礎孕災地質條件對地質災害的發育控制作用明顯,對區域地質災害孕災地質條件調查評價尤為重要,可為地質災害的發育規律、地質災害風險區劃、地質災害防控等提供基礎依據[1]。以尋甸縣塊河流域為研究對象,在野外調查及孕災地質條件分析的基礎上,系統分析研究區內崩滑地質災害與孕災地質條件之間的關系,科學闡述各孕災因子對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發育分布的控制作用,為流域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基礎依據和思路。
1 尋甸縣塊河流域地質環境條件
塊河屬于金沙江右岸及支流小江流域二級支流,發育于尋甸縣甸沙鄉海尾村清水海水庫,向北流經金源鄉,于東川區舍塊鄉三江口匯入小江流域內,匯水面積725 km2,境內匯水面積約為628.47 km2,研究區內溝床平均縱坡約12.6‰,年平均流量8.0 m3/s,年最小流量1.0 m3/s,年平均徑流模數0.11 m3/(s·km2),為小江流域中單位面積產水量最小的河流,雨季洪水含砂量高達近200 kg/m3。流域內主要分布甸沙鄉、金源鄉及六哨鄉3個鄉鎮大部分地區及鳳合鎮駐基村。
流域內地形地貌類型主要為構造侵蝕、溶蝕高中山地貌區,地形坡度為10°~30°,地形切割密度大,溝壑叢生,沖溝主溝縱坡降總體較大。流域內出露地層主要為玄武巖、頁巖、泥巖、砂巖及碳酸鹽巖等。流域總體沿小江斷裂西支自南向北延伸,由南向北經尖山村、車湖、甸沙等地,由南向北經尖山村、車湖、甸沙等地,斷層線呈南北向延伸,該斷層主要表現為斷層兩側地質構造的不連續,斷層性質顯示以壓性為主兼具扭性(左行扭動)的特點[2]。流域地處滇中小江地震帶中,地震烈度為9°。區內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松散孔隙水、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基巖裂隙水及碳酸鹽巖巖溶水。流域內人類活動頻繁,環境地質問題突出,為地質災害頻發的主要誘因之一。
2 尋甸縣塊河流域地質災害發育特征
根據最新數據,塊河流域內地質災害發育地共85處,分布密度13.47處/100 km2,主要災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裂縫4大類,以滑坡為主,共分布52處,占比61.77%。其次為崩塌,共分布18處,占比21.18%。
再次為泥石流,共分布14條,占比16.47%。地裂縫僅分布1條。流域內地質災害點共威脅1 583戶8 546人,潛在經濟損失約為6 601萬元。從災害分布密度、潛在威脅對象及經濟損失來看,該區是整個尋甸縣地質災害防治的重中之重。
3 尋甸縣塊河流域內孕災地質條件分析
根據調查分析,地形坡度、工程地質巖組、地質構造、土地利用現狀、分布高程、流域內崩滑密度等孕災因子是孕災地質條件分析評價的主要因子[3]。本研究僅對流域內主要的基礎孕災地質條件中的地形坡度、工程地質巖組及地質構造3類主要孕災因子進行分析,孕災因子分析利用DEM數據提取相關因子進行計算[4-5]。
(1)地形坡度與地質災害。將流域內地形坡度分為β≤8°、8°<β≤25°、25°<β≤45°及β>45°四個區間,地形坡度以8°<β≤25°為主,其次為25°<β≤45°。區內地形坡度分類統計見表1、地形坡度分布見圖1。
(2)工程地質巖組與地質災害。根據巖石類型,巖土體工程地質巖組可劃分為:松散巖類多層土體(Ⅰ);薄層~中厚層狀軟弱黏土巖巖組(Ⅱ1);薄~中厚層軟弱泥巖、砂巖、頁巖組(Ⅱ2);層狀碎裂硬石英砂巖巖組(Ⅱ3);中厚層碎裂狀中等巖溶化硬灰巖、白云巖組(Ⅲ);塊狀玄武巖巖組(Ⅳ)共計6個巖組,其中以塊狀玄武巖巖組(Ⅳ)分布面積最廣,占比為45.45%,工程地質巖組分布統計見表2,分布圖見圖2。
(3)地質構造與地質災害。塊河流域總體沿小江斷裂西支自南向北延伸,該斷層的性質顯示以壓性為主兼具扭性(左行扭動)的特點。由于該斷層延伸長度大、各段所處的地質構造位置不同,因而斷面的產狀及表現形式亦不相同,區內發育大部分地質災害點處于構造影響區內(圖3)。
4 孕災地質條件分區評價
根據地形地貌、地層巖性等主要孕災條件,將塊河流域孕災地質條件劃分為3個大的孕災區域,然后在各孕災分區內結合地質災害發育特征的差異性,共劃分7個孕災亞區,分區面積統計見表3,孕災地質條件分區見圖4。
(1)地質條件復雜區(A1~A2)孕災評價:該區分布于流域內大部分地區,分布面積421.50 km2,占比67.06%,
細化分為2個亞區。A1區面積181.09 km2,分布地質災害(隱患)點43處;A2區面積240.41 km2,分布地質災害(隱患)點32處。地形地貌以構造侵蝕、溶蝕高中山地貌為主,地形切割大,溝壑縱橫,地形坡度較大。基巖以玄武巖、頁巖、砂巖為主,玄武巖風化層厚度較大,風化層力學性質差,地質災害多發生在風化層中。頁巖、石英砂巖及砂巖等,差異風化明顯,節理裂隙發育,地質災害多發育于差異風化層及節理裂隙面。區內構造發育,處于小江斷裂西支東側及影響區內,地層較為破碎。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總體地質環境條件復雜。
(2)地質條件中等區(B1~B2)孕災評價:分布面積192.50 km2,占比30.63%,細化分為2個亞區。B1區面積97.34 km2,分布地質災害(隱患)點4處。B2區面積95.16 km2,分布地質災害(隱患)點6處。主要分布于構造侵蝕、溶蝕高中山地貌區,地形切割較大,地形坡度較大;基巖主要為玄武巖,風化層厚度較大,風化層力學性質差,地質災害多發生在風化層中;區內構造發育中等,處于小江斷裂西支與大黑山“S”形斷裂之間,受斷裂構造影響,區內地層較為破碎。人類工程活動中等,總體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中等復雜。
(3)地質條件簡單區(C1~C3)孕災評價:分布面積14.47 km2,占比2.31%,主要為區內鄉鎮駐地區,細化分為3個亞區。區內地形平緩,以壩區為主,地形坡度小,起伏度小及匯水條件差。出露地層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多層土體為主。人類活動頻繁;未發育地質災害,總體地質條件復雜程度為簡單。
5 結論
(1)基礎“孕災地質條件”對地質災害的發育控制作用明顯,對區域地質災害孕災地質條件調查評價尤為重要,可為地質災害的發育規律、地質災害風險區劃、地質災害防控等提供基礎依據。
(2)根據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及各災害孕災地質條件等,將塊河流域內孕災地質條件按孕災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劃分為復雜、中等及簡單3類孕災區,流域內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區占比67.06%,說明流域內基礎地質條件利于地質災害的發育。
參考文獻
[1] 梁森林.基于孕災地質背景條件分析的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J].內蒙古煤炭經濟,2022(9):163-165.
[2] 張雨梅,劉文龍,鐘婷.小江斷裂帶西支中南段斷裂與地震活動性[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5(S1):290 -299.
[3] 江羊,劉軍委,潘金匹.南陵縣地質災害孕災地質條件分區分析研究[J].西部資源,2024(3):51-56.
[4] 石文君,王宇棟,解晉航,等.基于多種模型對比的尋甸縣地質災害易發性分析[J].礦產勘查,2024,15(6):1092-1102.
[5] 何曉磊.基于地形地貌的區域地質災害孕災條件分析[J].能源與節能,2022(8):8-12.
收稿日期:2024-05-10
作者簡介:賈朝文(1991—),男,云南文山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工環地質。#通信作者:楊彥武(1984—),男,云南大理人,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工環地質,E-mail:5847095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