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是思政工作質量提升的關鍵內容,是我國人才培養理念的頂層設計,為全面構建體育課程育人體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視角。通過構建結構銜接、內容融合、目標統一的體育課程質量提升體系,能夠實現體育課程的價值引領與技能傳授的充分融合,使立德樹人與知識育人得到全面的銜接,幫助學生獲得更好、更健康地成長。文章結合課程思政在體育課程中的必要性與價值,分析體育課程育人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及提出相應的構建思路。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中體育;育人質量;體系構建
一、引言
課程思政是當前各級各階段教育所關注的一項教育熱點問題。思政元素與高中各科教學進行有機融合,不僅突出學科教育的優勢,同時也能挖掘學科教學的綜合素養和核心價值,符合高中生成長與發展的期待。高中體育課程思政質量提升體系構建中,教師應將課程思政建設理念和思想滲透其中,通過分析課程思政在體育課程育人質量中所擁有的價值,確定質量體系的構建原則及思路,使質量提升體系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接觸及領悟體育教學中富含的哲學思想的魅力,進而積極踐行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
二、課程思政在高中體育課程質量提升中的必要性和價值
(一)課程思政在高中體育課程質量提升中的必要性
首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保證。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革,社會主要事物和矛盾也會發生相應改變。但在現有高中體育學科培養目標、任務等方面卻并未發生質的改變,因此需要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使其與高中體育課程相互交融,解答高中體育學科“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時代答卷。而體育作為重要的五育之一,不僅具有增進學生健康的直接作用,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功能,體育學科教學中同時也蘊含著我國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和體育道德精神等內容,這些都是體育學科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所在。
其次,鞏固高中學校意識形態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2]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科技發展的成效以及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與世界各國聯系日益密切,這也造成了雙重效果,一方面我國的包容開放為我國意識形態領域融入越來越多新的元素。另一方面多重價值碰撞以及國外不良意識形態也在逐步滲入高中校園,而高中生容易受到其誘惑甚至意識同化,對學生健康意識形態的養成構成較大威脅。
(二)課程思政在高中體育課程質量提升中的價值
首先,體現高中體育課程中的育人價值。傳統體育課程只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以及身體素質的提升,弱化了挖掘體育課程中良好思想道德和體育精神的作用。實施高中體育課程思政,使得體育學科中的道德、精神、文化、觀念等能夠展現給學生。
其次,有利于優化高中體育課程體系[3]。高中體育由于不是傳統的高考項目,其教學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因此,課程思政的實施價值在于幫助高中體育融入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充分體現大思政觀與大課程觀,依據高中體育學科的特殊性,構建出體育文化育人、體育思想育人、體育賽事育人、體育課程育人等內容,使課程思政體現在高中體育教學的方方面面。
三、課程思政在高中體育課程質量提升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與思政協同育人理念不強
由于課程思政的實施起步晚,大部分高中體育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的理解不夠全面,課程思政的概念沒能全面掌握,這也導致不少教師在專業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無法真正融入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課程思政內容,甚至有部分教師將體育課程與思政教學內容進行拼接亂湊,使得課程的主體不明確,體育學科的課程思政育人的功能無法徹底體現[4]。此外,教師還缺乏主動挖掘學科思政育人元素的能力,體育學科的課程思政元素結合體育學生本身應當具備學科的特殊性,也不同于傳統的思政課程,是需要教師利用自己能力、經驗、感悟等來進行發掘并展示給學生的,但當前大部分高中體育教學還缺乏這一能力。
(二)課程與思政協同育人舉措不夠全面
首先,課程思政的提出是兩個學科的有機結合,但當前課程思政的實施體育教師與專職思政教師之間缺乏有效協同[5]。思政課程是一切課程思政實施的基礎,體育教師本身需要理解課程思政以及全面掌握思政課內容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將其所學運用到其自身所教授的學科中。但當前在實施的過程中,由于體育與思政課程體系的不同,學科間的協同互助不夠深入。
其次,受到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等的限制,體育學科并不會真正利用一些課時去講解學科思政層面的內容,也不會探尋課程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價值目標。使得體育課程與思政課程缺乏協同育人的合力。
(三)課程與思政協同育人機制不完善
由于課程思政的實施還處在起步和發展的階段,因此體育課程與思政協同育人機構還缺乏頂層設計以及完善的評價機制。
首先,在頂層設計方面,課程思政的實施只有可以參考的大方向政策,很多地區、學校未有結合其實際出臺可以操作和實踐的符合各個學生課程思政發展需求的制度和政策。
其次,在評價機制方面,缺乏對高中體育學科課程思政實施和監管的具體評價機制,大部分現有機制過于籠統,考核評價不能反映出學生通過高中體育課程學習后其實際思想道德素質水平的變化。
四、課程思政下體育課程質量提升體系的構建原則
(一)持續性原則
基于課程思政的“體育質量提升體系構建”是長期的、動態的、連續的發展過程,體系構建也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時期需要具備不同的特征,因此要結合發展性原則制定不同時期的任務、內容、目標等,使得各個階段在課程思政實施發展的過程中能夠有效銜接,也避免高中體育在實施課程思政的過程中選用單一重復的內容,這樣教學只會流于形式,發揮不出其實質性作用。
(二)適應性原則
適應性原則主要指“回應”體育教育需求與學生發展需求,確保思政元素挖掘與利用,適應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這也就要求高中體育課程質量提升體系的構建需要結合學科特點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適應性原則也要求體系的構建需要同時滿足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的需求,不能脫離教學雙方的實際需求,不然容易導致體育課程與思政元素兩方自為營與各自為政的問題。
(三)超越性原則
超越性原則是體系構建的過程中需要打破傳統體育教學的目標設置,在強調學生體能素質發展與運動技能培養的現有目標的基礎上,要超越這一目標,增加體育的立德樹人的目標,即:體育文化、體育精神、體育道德、體育風尚等目標,使得教學目標更加多元化,也符合學生素質全面健康發展的總體高中培養目標。
(四)融合性目標
體育課程思政質量體系的構建不是簡單的將體育與思政兩門課程結合在一起,而是需要利用體育課程的特殊性融合思政教育中的概念、內容將兩學科有效交融。這個交融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中,同時也需要體現在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教學目標等方方面面,只有兩個學科有效融合才能實現兩者同向同行與合作共贏的雙向目標。
五、課程思政下體育課程質量提升體系構建思路
(一)構建課程質量標準
構建體育課程質量標準是打造優課、淘汰劣課的關鍵,是提升課程質量的有效依據。其主要通過制定體育教學的目標和改善教學方法來實現。
首先,體育教師應當主動將能夠反映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納入高中體育核心素養體系,使其與體育品德等內容相結合形成課程思政的一項重要教學目標[6]。
其次,體育教學還需要對教學方法等進行優化,利用多媒體資源、慕課堂等線上教學的優勢有效拓展課外教學資源,并將其納入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為體育課程思政實施的途徑進行有效擴充。
(二)積極整合競賽資源
體育競賽是體育運動的主要表現形式,也是高中生參與體育活動最平凡的方式。而體育競賽的規章制度等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學內容,對學生體育品德和體育精神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高中體育課程思政質量提升體系的構建需要有效利用體育競賽這一資源來對教學進行積極的整合。通常可以將一些校內賽制制度化、發展高水平運動隊。成立豐富多樣的體育課外社團等。與此同時,高中學校也可以通過構建賽事文化的方式,為思政元素的滲透,提供載體和媒介[5]。
(三)構建體育服務平臺
體育服務平臺的構建其作用主要是加強學生對體育文化、思想及精神的理解,是體育課程質量提升體系中傳播思政內容的有效途徑。學校可以自用自身網站、公眾號、體育課程平臺等線上、線下方式為滿足學生體育學習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其作用是利用課外時間引領高中生對體育文化的探索,讓學生感受體育課程豐富的思政元素并有效提升學生對體育運動參與的興趣,實現體育技能與課程思政雙贏的目標。
(四)構建體育評價制度
由于當前高中體育課程思政評價制度的不完善,因此在構建體育提升質量體育的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完善,才能為今后高中體育課程思科實施進行有效監管和全面評價?;谡n程思政視域下的評價制度建設需要圍繞校內外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既要體現傳統體育教學所達到的成效,也要能對課程思政進行有效評價,以此來彌補傳統評價弊端,即:注重學生學習的體驗和成果,又能將學生發展需求的滿足情況,納入質量標準的制定中,最終通過評價反饋形成質量保障機制,增強體育教師的育人效能。
六、結語
課程思政是高中體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學任務的重要保障,也是鞏固高中學校意識形態的需要,其有效實施能夠體現高中體育課程中的育人價值,也有利于優化高中體育課程體系。當前高中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存在協同育人理念不強、舉措不全面、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因此在構建體育課程質量提升體系的過程中需要遵循持續性、適應性、超越性、融合性等原則,通過構建課程質量標準、整合競賽資源、構建服務平臺和評價機制等舉措,發揮體育課程的育人價值,推動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梁幫龍.以“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提升研究生育人質量[J].公關世界,2022(2):66-67.
[2]羅秋蘭.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問題省思與路徑優化[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21,37(5):88-94.
[3]青島市城陽區教育和體育局五育并舉,辦好讓人民滿意的陽光教育[J].中國德育,2020(19):2.
[4]王華偉.“黨建+”“四有”好教師培養機制建設:提升育人質量———訪滕州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書記、滕州市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金山[J].現代教育,2019(4):4-6.
[5]王麗華.高職院?!八颊n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模式構建的邏輯理路探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8).
[6]李新萍,趙曉玉.“課程思政”:理論基礎、關鍵問題與策略選擇[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