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改造是重要的改造罪犯手段,罪犯對監獄環境的安全感和歸屬感,能夠讓罪犯放棄抗改情緒,以平和穩定的心態接受監獄的勞動改造活動,重塑罪犯勞動觀念的同時也創造生產效益。當前監獄對罪犯勞動心理安全的關注較少,忽略了罪犯勞動生產中的心理變化,而勞動生產是罪犯服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加強對罪犯勞動心理安全的關注和保障,避免因罪犯勞動安全感的缺失造成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為更好地了解罪犯勞動心理安全的重要性,文章從當前罪犯勞動心理安全的基本特征、存在的困難及維護罪犯心理安全的必要性入手,為罪犯勞動心理安全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罪犯勞動;心理安全;保障;思考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9.011
心理安全是指機體對所處內、外環境的安全情況持有的一種追求平穩、不受威脅的應對性心理機制[1]。心理安全自1965年被Schein提出后,逐漸受到眾多學科的關注,既能提高個人的學習效率和組織歸屬感,也有助于組織學習與創新和預防差錯的發生[2]。皮亞杰認為,安全的生存環境使個體更具進取性;而不安全的環境則使得個體更常常處于防御破壞性沖動的心理模式。馬斯洛認為,低級需要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將直接危及個體生命[3]。
罪犯在監獄接受勞動改造,通過參與各類勞動生產活動,使其摒棄好逸惡勞的價值觀念,重塑自力更生的勞動觀念,并在生產操作中習得謀生本領。罪犯勞動心理安全是指罪犯在服刑期間接受勞動改造的過程中,能夠良好適應外在環境,心理上處于一種平和、穩定的狀態,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夠按照監獄要求完成生產任務的心理狀態。罪犯勞動心理安全是罪犯心理問題的一個方面,若得不到及時妥善化解,罪犯將容易滋生不安情緒,無法正常參與勞動生產的同時甚至成為監獄安全隱患。
一、罪犯心理安全問題具體表現及基本特征
(一)罪犯勞動心理安全問題具體表現
在服刑期間,不同年齡段的罪犯可能會面臨各種不同的心理安全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導致他們表現出消極怠工、退縮、抵抗甚至是自傷自殘等行為。在勞動心理安全問題上,根據年齡大致分為青年罪犯、中年罪犯和老年罪犯。青年罪犯主要表現為沖動易怒、任性、厭倦出工、不服從勞動分配等行為。為盡快獲得勞動技能他們生產中非常急躁,以至于在生產工序中容易出錯。中年罪犯主要表現為沒有安全感、瞻前顧后心理負擔重。部分中年罪犯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雙重負擔困境,會更看重勞動報酬。中年罪犯思想相對成熟穩重,考慮因素較多,會瞻前顧后害怕出錯。老年罪犯主要表現為畏難、勞動能力喪失、語言交流不暢等。老年罪犯因年齡大身體機能下降,勞動能力大幅度衰退,無法適應高強度勞動生產,身體上飽受病痛折磨,容易產生心理安全問題,甚至為了逃避勞動,老年罪犯會采取各種手段抵抗勞動。
(二)罪犯勞動心理安全問題的基本特征
心理安全水平與罪犯身心健康密切關聯,罪犯勞動心理安全問題常常是潛伏性、擴散性和持久性,容易被人們忽略,沒有關注甚至會出現嚴重后果。
1.潛伏性
心理安全問題是心理問題的一種,同樣具有隱形特點,表現方式不明顯,在通常情況下難以察覺,具有潛伏性。看似安全的改造氛圍背后,常常隱藏著成年人產生心理安全問題的誘發因素,表現出曲折迂回、藏而不露的特點,難以被監獄干警發現,一旦出現導火索,將發生難以估量的后果,如罪犯趁監獄干警不備,利用勞動工具自傷自殘自殺甚至傷害他人等事故。
2.擴散性
犯罪行為作為一種心理障礙的表現,長期存在的罪犯勞動心理安全問題可能會誘發其他生理或心理反應。因焦慮等誘發因素引起的心理安全問題,通常伴隨著一定的焦躁不安、易怒以及缺乏耐心等特點。在與其他罪犯的互動中,這些問題很容易顯現出來,尤其是在勞動改造期間,工作和生活表現出不協調性。同時,個體心理不安全狀態也會影響勞動生產工作導致勞動產量達不到勞動改造考核標準,會將心理焦慮擴散到其他改造活動中,不利于罪犯個體的在服刑期間的改造效果。
3.持久性
按照“5+1+1”監獄改造模式,5天的勞動改造時間決定了勞動心理安全具有持久性。這是因為誘發因素的長期存在會加重罪犯心理的不安和恐懼,罪犯精神和心理長久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下,不斷刺激神經系統,會對罪犯的心理造成持久性的傷害。因此,對罪犯勞動心理安全的保障一定要注重保障罪犯的勞動休息權。
二、罪犯勞動心理安全工作的困境
(一)罪犯身體健康狀況差異性,引發的罪犯產生勞動危機
罪犯參加勞動改造與社會招工不同,社會企業招聘的工人需要符合招聘,一般會對人數、性別、年齡、健康等做出要求。而監獄對罪犯沒有挑選的余地,只能根據在押罪犯情況和生產需要進行勞動崗位分配和任務下達,會存在罪犯年齡跨度大、身體健康基礎差異大的現象。勞動改造罪犯是被強制完成生產任務,處于被動狀態,主觀能動性不足。尤其是監獄要實現對罪犯的改造就必須進行監管改造和勞動改造,通過制定監管和勞動規范,培養罪犯集體意識和團結合作精神。有些罪犯因體力不足無法長時間從事體力勞動,面對繁重的勞動生產任務,害怕被分配過多勞動任務,從而產生惶恐不安的不穩定情緒,未及時疏導就會形成勞動心理安全心理問題。總是無法完成被分配的勞動任務,自然無法因表現優異而被刑事獎勵或行政獎勵,以至于無法減刑假釋早日出獄,心中更是苦悶害怕擔心,長期積郁于心,抵抗勞動改造甚至是其他改造任務,形成惡性循環。
(二)生產業績排名等次,引發罪犯形成生產壓力
監獄對罪犯的考核方式,尤其是勞動考核,多是以罪犯總產值或人均產值來量化排名考核的。而同樣屬于重要地位的職業教育、勞動技能等的考核較少,甚至并不在考核范圍內,也從側面反映出監獄勞動改造存在強調生產效益,忽略矯正職能的現象。這種管理方式的背后邏輯是方便量化管理,可以直接明了確定罪犯的勞動情況,顯示罪犯是否積極參與勞動改造,可作為對罪犯評價的直接依據。除此之外,也能對比出監獄干警的工作成績,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的同時,干警也會受到相應的獎勵。正是因為能直接顯示業績又方便管理,勞動改造中生產業績排名等次的做法是監獄趨向的通常做法。但另一方面,過渡追求生產業績排名,無形之中形成相互攀比相互競爭,不斷增大生產要求,最終由罪犯承擔繁重的生產任務,罪犯容易形成害怕擔心的勞動心理安全危機,若大面積產生,則不僅生產效益差,甚至會阻礙其他改造活動的開展,這是與監獄實現改造罪犯的職能相悖的。
(三)勞動改造觀念混淆,導致罪犯勞動技能獲得滯后
罪犯勞動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勞動,兩者本質不同,前者是改造罪犯的手段,后者是創造經濟效益,遵循的科學規律亦有不同。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改造意義上的罪犯勞動很容易被經濟學意義上的一般社會勞動所混淆。罪犯勞動過程,是矯正罪犯好逸惡勞的勞動觀念,養成正確勞動習慣的過程。如若混淆二者之間的本質區別,按照經濟規律的方式去追求勞動的經濟目的,罪犯勞動改造必然陷入改造效果與經濟效益的兩難。正是這種勞動觀念的混淆,導致監獄對罪犯的勞動改造仍停留在簡單操作的層面,監獄為罪犯提供簡單易上手的勞動崗位,罪犯進行的勞動生產是生產流水線的分工方式,簡單、統一、重復,操作容易。然而,服刑人員在職業技能培訓方面的成效不佳。監獄推行的傳統手藝培訓,如紡織、印刷等,與時代發展脫節,未能跟上工業化進程的快速變革。這導致服刑人員所獲得的勞動技能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三、保障罪犯勞動心理安全的必要性
罪犯進行勞動改造是改造罪犯的必然要求,罪犯在監獄服刑并不意味著他們作為人的基本權利也被剝奪,國內外法律都對罪犯權利的保障做出規定。
(一)維護罪犯休息權的需要
休息權是憲法規定的勞動者享有的基本權利,罪犯在監獄進行勞動改造,有勞動生產活動,自然也有獲得休息的權利。罪犯在服刑期間所有活動的開展都是建立在罪犯身體健康的基礎之上,身體健康的前提是獲得良好的休息。長時間的體力勞動會造成罪犯精神不濟、體力不支,甚至會在勞動生產期間出現生產事故。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罪犯得不到良好的休息,無法正常從事勞動生產,所以說,維護罪犯的休息權,這既是符合改造罪犯的需要,也是監獄的職責所在。
(二)維護罪犯生命健康權的需要
從法理上看罪犯只是被剝奪自由,并未被剝奪作為人的權利。其在服刑期間同樣享有人身權利,尤其是人格權、人格尊嚴權和生命健康權。為保障罪犯的人身權利,特別是生命健康權,任何侵犯這些權利的行為都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目前,我國監獄系統已經建立了一個由省中心醫院、監獄醫院等組成的醫療衛生網絡。這些都是為了保障罪犯在服刑期間身體健康,要減少罪犯的生病,就要在勞動改造中注意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間,避免超過罪犯自身能夠承受能力。
(三)貫徹以人為本理念的需要
我國人本思想,主要強調,“天地萬物,唯人為貴”。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監獄工作的本質特征。罪犯同樣也是人,應該享有人權和人道主義待遇;罪犯是公民,依法享有未被剝奪和限制的公民權利。通過人本理念喚醒罪犯的內心良知,讓他們感受到作為人的尊嚴和愛護,從而能真正改過自新。組織支持感也是心理安全感知的來源,當罪犯不需要擔心自己的日常工作行為與決策會受到分監區的不支持與非議,當罪犯感受到來自分監區的支持和信任時,獲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其心理安全水平也會更高,在工作中會表現地更有主動性,也更容易發揮勞動改造對罪犯犯罪思想的矯正作用。反之,心理安全水平較低,則讓罪犯恐慌害怕,改造效果差,這也是與改造的本質相悖的。
四、保障罪犯勞動心理安全的路徑探索
(一)“疏”心理,營造和諧氛圍
召開勞動討論會、談體會,引導其感悟勞動美,勞動創造人類之內涵。定期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對短刑犯和限減犯,注重其情緒的變化,適當宣泄不良情緒。舉辦諸如:“我勞動,我快樂”“勞動改變人生”等為主題的論壇會。在勞動場所,播放適宜性的背景音樂,緩解勞動帶來的疲倦和緊張。同時勞動改造要以實現社會化為目標,弱化罪犯“監禁型人格”。在勞動過程中,讓罪犯重新感受社會的價值、秩序、道德,在勞動中矯正罪犯錯誤思想,強化正確勞動觀。
(二)“搭”平臺,構建無縫對接
教學講究學以致用,勞動改造不只是完成生產任務,承擔了教授罪犯勞動技能的職能,勞動改造同樣也要注重對勞動技能的教學和勞動技術的實踐運用,特別是刑滿釋放的罪犯在剛接觸到新的工作崗位,面對陌生工作罪犯會產生一定的不安情緒、抵觸和畏難情緒。為保障罪犯的勞動心理安全,監獄相關部門主動與當地公司、工廠聯系招工有關事宜,為即將刑滿釋放的罪犯搭建必要的平臺,避免罪犯在過渡期找不到工作,又重新犯罪。另一方面,通過組織獄內現場招聘形式,為臨釋罪犯提供免費的職業推薦服務,使罪犯在刑釋后生活有著落,為其成為守法公民打下基礎。
(三)“宣”文化,提升保護意識
生命健康是每個人的權利。罪犯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體顆粒、灰塵等空氣污染物容易產生擔憂情緒,這也是罪犯勞動心理安全的潛在誘發因素。首先是改善監區勞動環境,引進增設環保設備,降低生產車間噪音、粉塵等的產生,減少污染物對罪犯身體的侵害,良好的生產環境也能讓罪犯在操作過程中安心和放心。其次是加強監區文化建設,發揮無聲的軟實力,緊密結合“5+1+1”教育模式,推出安全勞動大講堂,開展相應環保方面的理論知識,在罪犯勞動場所如墻壁、柱子上等顯要位置張貼安全生產警示標語、興辦監區文化,營造舒緩安全的勞動文化氛圍,無形中放松和熏陶罪犯心理。
(四)“促”培訓,引領順利回歸
罪犯必須具有謀生本領。勞動為罪犯提供了學習生存技能機會,通過日常生產,學習最基本的勞動技術,積累的經驗和技術,為罪犯刑釋后就業謀生提供幫助。監獄在勞動生產中應當牢記勞動改造的改造本質,不片面關注生產效益,忽略對罪犯思想和行為的矯正,同時也要兼顧罪犯勞動技能的教學,督促罪犯獲得勞動技能以解決刑釋后的就業問題。在罪犯勞動技能培訓中本著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的原則,對不同能力、不同年齡的罪犯采取不同的培訓方式,體現行刑、教育的個別化功能,激發罪犯的學習興趣,勞動培訓緊跟時代需求,要瞄準市場,堅持實用性、針對性、技術性。
(五)“定”制度,規范執法行為
勞動改造的重要性不亞于教育改造,改造活動實操中也存在重生產輕教育的現象,因此在《監獄法》過程中也要兼顧勞動改造,應當在條文中增設勞動改造條款。參考《勞動法》中的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女犯和未成年犯、職業培訓等內容作出更加貼合監獄勞動改造需求的規定,兼顧人權保障與勞動改造雙重要求,分門別類設置適合不同類型罪犯的勞動工種,尤其是對女犯、未成年犯和精神病犯的特殊規定。同時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對勞動休息、安全等作出具體規范,嚴格監督細則落實情況,規范執法安全,打造讓罪犯內心信服的改造環境。
(六)“提”素質,強化人文管理
一是要加大對民警進行勞動改造知識和監管知識的培訓工作,切實提高民警的執法水平和執法藝術,尤其是勞動改造的執法藝術。二是民警要樹立“以改造為本”的新理念,在勞動改造中,既要把罪犯看作是改造對象,又要把罪犯看作是一個有尊嚴、有權利、有義務的正常人。三是常抓培訓,通過舉辦心理大講堂,教授民警了解傳統文化知識,讓民警在工作中善于運用傳統文化的包容性,教會罪犯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善待他人,關心他人。具備了這些,罪犯勞動心理安全底線才能筑得牢。四是打造專業化隊伍建設。作為監獄的實際執法者,執法者專業能力的強弱關系到罪犯改造效果的好壞,專業化執法也是保障罪犯心理安全的重要途徑。從事勞動監管的監獄人民警察警官專業理論技能培訓,尤其是具有高素質的心理專業人才,更能夠精準發現和及時干預罪犯心理問題的出現。
五、結語
罪犯勞動心理安全關系到監獄生產安全,需要得到關注和解決。同時也要認識到心理問題本身所具有的潛伏性、擴散性和持久性特點,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這就要求監獄人民警察在工作中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日常監管到外在環境建設,都要注重對罪犯心理安全的引導和矯正,監獄也要不斷思考總結以尋求更優解。
參考文獻:
[1][美]阿瑟.s.雷伯.心理學詞典[M].李伯黍,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765.
[2]O'DONOVAN R, MCAULIFFE 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factors that enable psychological safety in healthcare teams[J].Int J Qual Health C, 2020,32(4):240-250.
[3]彭聃齡.普通心理學(第四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73.
作者簡介:常藝博(1992.4-),女,漢族,河南滎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罪犯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