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和道德是兩類重要的社會規范,法治和德治是兩種重要的治理方式。法治社會的建成不僅需要人們遵守法律,更需要人們對法律背后的價值和原則真心地認同和擁護。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才能實現良法善治。
[關鍵詞]法治;道德;挑戰;舉措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9.013
法治,即“法的統治”,它是以民主為前提,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確保權力正當運行為重點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1]道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以善惡為評價方式,主要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來發揮作用的行為規范的總和。[2]法與道德同為上層建筑,反映一定的經濟基礎,二者相伴相生,相輔相成,同時又相互制約,相互補充。法安天下,德潤人心。[3]一方面,沒有法律的支持與保障,道德很難在實際上發揮作用,人們對道德的遵守將會顯得個別化、非普遍化;另一方面,沒有道德的存在,法律會顯得冰冷、蒼白無力,人們對法律的信仰來源于道德的約束,眾多法律的形成也離不開道德觀念。總之,法律與道德的關系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沒有道德滋養,法治文化就缺乏源頭活水,法律實施就缺乏堅實社會基礎。”法律必須轉化為人們的內心自覺,才能真正為人們所遵守。要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公民的正義觀念和道德素養,為法治中國建設夯實道德基礎。
一、道德支撐法治建設的重要性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道德對鞏固特定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道德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自我完善,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道德為法治提供價值引領和文化支撐,對法治中國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一)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可以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一種價值取向,是社會和諧與否的一個重要尺度,是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的一個永恒主題。人民道德品質的提高,既是公平正義理念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的體現,也對公平正義的實現有著重要的精神支持作用。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而人民群眾的道德觀念就是“民心”所指。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只有在法律中樹立鮮明的道德導向和正義理念,弘揚真善美,這樣的法律才能落地生根,深得民心。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國家強大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網絡發達了,信息量也大大增加了……,但人民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不道德行為也隨處可見,對和諧社會的構建產生不利影響,這些現象的解決和根治都有賴于人民道德素質的提升,精神境界的提高。
(二)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可以彌補法的有限性
受時代和環境制約,法律總有覆蓋不到的地方,它無法窮盡一切社會現象。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法律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唯一的,法律不能管制人們的一言一行,不能解決人們的一切矛盾。一個人待人接物禮貌不禮貌,友善不友善,誠信不誠信,不是法律所能制約的。一個社會貧富懸殊問題、環境污染問題,也不是僅僅靠法律就能調整的。但這些問題關系到社會的和諧,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又不可謂不重。法律只能反映社會的一部分現象,不能反映社會的全部現實。法律有時候也會落后于社會,也會受到利益的影響。在法律覆蓋不到的地方,則需要依靠道德來進行調整和制約,道德建設的重要性不可謂不重。法同道合則無缺,相違則必有患,強化道德對法治支撐作用有其必要性。
(三)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可以彌補法的滯后性
2020年,疫情剛剛爆發,雖然及時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但復雜多變的疫情傳播形式,使法律法規不能及時適應疫情的發展和變化。試想,若無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若無社會各界展現出高度責任感,若沒有全國各地眾志成城,沒有民眾的良好道德素養,后果難以想象。戴口罩、保持距離、配合檢測、主動報告健康情況、及時隔離密切接觸者、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這些措施的良好落實都是建立在民眾良好道德素養的基礎上,建立在民眾良好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道德觀上。在三年的疫情防控中,道德建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法有不及,道可彌之。
二、道德支撐法治面臨的挑戰
法治社會的建設需要道德支撐,然而,當前我國的道德支撐法治建設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我們需要深入分析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然后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來強化道德支撐,促進法治社會建設。
(一)道德多元化的挑戰
什么樣的道德可以支撐我們所要建設的法治社會?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并由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法律具有明確性,而道德并非如此。道德觀念雖是特定物質生活條件的反映,然其多元而又模糊。不同階層有不同的道德標準,不同地區的人民也會因為其生活條件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這些道德標準的形成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他們所居住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教育環境等因素。道德評判標準之多元和模糊易引發道德沖突與矛盾。
(二)道德的約束性不強的挑戰
違法者有法律來制裁,有司法機關來審判,有國家強制力作為后盾。但是違背道德者呢?只有輿論的批評和所謂“羞惡之心”的譴責,這些能不能讓他們收斂呢?有些人不顧道德,只顧自己的利益,鉆法律的空子,侵害別人的權益,逃避法律的懲罰,單靠法律,不能讓這些人收斂起他們的欲望和行為。可這些行為雖然是違背道德的,但卻沒有違反法律,法律的公信力遭受質疑,民眾不信任法律,不理解法律,這對法治社會的建設是致命的。
(三)道德與法治之間“時有時無”的矛盾和沖突方面的挑戰
法律可以制定嚴格的規定對人的行為進行調整,但這些規定并非盡合乎于道德標準。比如,我國新頒布的民法典中有一條規定,就是離婚冷靜期:“自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任何一方不愿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此條之宗旨,旨在維護婚姻家庭的穩定和嚴肅,防止夫妻因一時沖動而輕易解除婚姻關系,進而避免給自己和家庭帶來不必要的傷害。然而從群眾的道德觀念來看,這條規定卻又有可能會加劇雙方的痛苦和家庭暴力的風險。故此條一出,即引起社會爭議。所以在一定的條件下,法律和道德之間也會出現矛盾和沖突。
三、強化道德支撐法治的舉措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法治發揮著制度化的主導作用,德治發揮著價值化的支撐作用。道德在傳遞良善友愛、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增進社會團結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石作用,能夠將法律價值內化為社會成員的內心準則,促進對法律的內心認同和自覺服從。如何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努力。
(一)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統一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
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必須建設社會主義道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4]“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5]在現實社會中,并不是所有人對于善惡美丑等價值判斷都有著一致的認識。不同群體或個人之間存在著利益沖突和價值分歧,這就導致道德多元。這種矛盾是客觀存在的,并非依靠強制力可以消除。如果這種矛盾過大,就會影響到法治建設和實施的目標和效果。“君子和而不同”,我們要在允許“存異”的基礎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起統一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使之成為聯系起全體人民的共同精神紐帶,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團結民眾。
(二)讓道德融入法律運行的各環節
古人云:“惟明克允。”法的生命在于實施,而唯有在法的實施過程中處理得當,人民才能信服。因此,在法的實施各環節中,道德建設都應得到充分體現。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會受到道德觀念的影響。道德觀念的形成和發展與法律法規密不可分,面對時代的發展,對于不合時宜的法律也需即時修訂,以防止法律本身阻礙社會的發展。同時,對于有失偏頗、值得修正的道德觀念,法律也需要及時進行規定,以保證社會道德觀念及時“糾偏”。
在執法階段,道德建設的體現應包括執法人員應遵守職業道德和法律程序,防止濫用職權,堅持公正文明執法,推行人性化執法、柔性執法、讓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這些方面都要求加強執法人員的道德建設。在司法階段,道德建設的體現應包括法官、檢察官應恪守職業道德,秉持公正、客觀的原則,嚴格按法律程序懲處違法者;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法治工作隊伍建設的總要求,就是“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隊伍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著力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和人才保障”[6]。在守法階段,對公民的法治宣傳教育要堅持把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相結合,引導公民自覺遵守法律,全社會共同維護法治環境,發揮道德對法治的滋養作用,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
(三)抓好領導人員的道德建設
建設法治國家,需要法律的規制作用,政策的指引作用,其最終的目的是實現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公眾的參與,國家工作人員的行動,是實現國家治理的依靠,而在其中,領導人員的表率作用也至關重要。領導人員遵紀守法,就能帶動國家其他工作人員依法辦事;領導人員愛崗敬業,也能帶動其他國家工作人員盡職盡責。可以說,領導人員所肩負的責任尤為重大,黨和人民對領導人員的要求也相應地更為嚴格和高標準。
(四)加強公民的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養
道德因素應該成為支撐法治建設的重要因素,以促進社會的公正和正義。因此,在具體的措施上,就需要我們加強道德教育,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方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養,注重培養公民具備正確的道德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夠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向上向善,知行合一。我們應當將道德的弘揚和法律的普及推廣同步推進。我們要認識到,道德建設并不以把人民群眾教育成圣人君子為目的,而是將道德建設和人民群眾守法用法的實踐結合起來,使群眾理解立法的目的,并在理解和認同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運用法律。通過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結合,才能真正實現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的協調發展,進一步建設更加美好的法治社會。
四、結語
綜上所述,以道德支撐法治建設,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工程。筆者相信,通過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各個環節的共同努力,調動法律實施過程中各方主體的積極性,在法治軌道上調動各方社會資源,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一定能夠在全社會形成崇尚法律、維護法律的良好風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然創造新高度,邁向新境界。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44.
[2]沈壯海.思想道德與法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31.
[3]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165.
[4]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J/OL].2014-10-15.https://news.cntv.cn/special/xjpwyzthjh/
[5]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4-5-4.
[6]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人民出版社,2014:30.
基金項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社科類)一般項目,項目名稱: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研究(項目編號:JAS23221)
作者簡介:靖耀(1981.12-),男,漢族,河南南陽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