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體育事業對高水平體育游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本研究旨在探索體育院校游泳專業碩士研究生職業能力一體化培養模式構建,以解決游泳專業碩士生就業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通過界定了游泳專業職業能力的概念與其結構,在此基礎上設計一個以游泳專業知識與運動技能為教學主體,以職業能力為教育導向的一體化培養模式。并提出打造全面與個性兼顧、學思與實踐銜接的課程體系,建立高校與社會協同、生產與研學共進的培養平臺,形成理論與實踐交織、專業與職業共就的教學循環,造就競技與講學皆有、資質與榮譽兼顧的育人機制,作為模式構建的路徑。從適應社會發展對復合型體育人才的要求出發,為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游泳專業;職業能力;一體化培養;體育院校;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807.4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training mode of swimming majors in sports colleges
Yu Li1, Zhao Jin-ze1, Zhang Jun2
(Sports Training school of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Province, 4300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economy, the demand for high-level sports swimming talents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ed training mode of swimming students in sports colleges, so as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mployment of swimming students and the social needs. By defining the concept and structure of swimming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ability, an integrated training mode with swimm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ports skills as the teaching subject and vocational ability as the education orientation is designed. And put forward to build comprehensive and personality, learning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system, establish university and social coordination, production and stud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latform, the form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professional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cycle, make competitive and teaching, both qualification and honor education mechanism, as the model construction path. Starting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for compound sports talents,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sports.
Keywords: Swimming major;professional ability;integrated training;sports school;master student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完善人才培養體系[1]。2023年11月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提出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融通創新,著力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建設高質量研究生教育體系[2]。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競爭力的關鍵標志,是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主渠道[3]。而在我國社會經濟進入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體育事業也隨之煥發出蓬勃生機,社會對于體育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劇。解決社會需求與游泳專業碩士就業之間所存在的矛盾成為當前體育院校堅持“四為”方針,促進專業發展的重大挑戰,職業能力成為當下體育專業人才勝任崗位的重點,也是為國家和社會創造價值的關鍵。但我國在體育學研究生教育、體育專業職業能力方面的研究較為缺乏[4],在體育高等教育中職業能力培養意識不強[5][6]。其中游泳專業職業能力的研究更是缺乏主體性分析總結,所提出的培養模式大多也難以落實,無法提供切實理論指導。
本研究的目的是從當前社會需求入手,以社會對于高水平游泳專業人才的需求為基準,以及游泳專業碩士生就業傾向和就業特點建立并完善游泳專業職業能力的概念,探索建立體育院校游泳專業碩士研究生職業能力一體化培養模式與其實施路徑,為國家體育高水平人才培養提供新的思路,改善體育高水平人才質量落后、學業與就業脫節的社會現狀。
1職業能力概念
職業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哈佛大學教授麥克里蘭(McClelland)的“勝任能力”概念[7],以及德國社會教育學家Mertens(梅滕斯)所提出的“關鍵能力”概念[8]。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個人能力發展的越發重視,對于職業能力的研究逐漸拓展到了經濟學、管理學以及教育學等領域,不同學科和學派對于職業能力都提出自身視角的獨特詮釋[9]。因此,從其相關研究出現至今,關于職業能力概念的觀點始終沒有統一[10]。
在體育院校游泳專業碩士研究生職業能力一體化培養模式構建中,基于人才培養的視角,綜合參考我國學者對西方“職業能力”研究本土化思考的基礎上[11][12],將職業能力界定為:能夠通過學習獲得并提高的,可以滿足完成特定任務或勝任特定職業的多維度能力結構[13][14]。
2游泳專業職業能力概念
近年來,體育行業在我國“全民健身”“健康中國”等戰略的支持下,處于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漸重要,對于體育專業職業能力的研究也逐漸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趙丹彤探討了高等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職業能力的結構和課程體系,提出了以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為運動訓練專業人才的職業能力核心結構[15]。梁冬基于實踐能力理論,構建了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職業能力評價體系,將體育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分為教學與訓練能力、科研能力、體育指導能力三個方面[16]。吳小彬等以職業能力為目標,采用職業能力考核標準的動態、持續、多輪次評價機制為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指明方向[17]。但這方面的研究依舊不多,同時對于游泳專業職業能力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現有對于游泳專業的職業能力的定義模糊、片面。仍多引用在廣泛性職業能力的相關概念與定義,并受困于體育教師、游泳教練員、游泳救生員等就業規劃中,缺乏游泳專業主體性的分析總結。無法滿足游泳專業本身與就業崗位的特殊性,無法為游泳專業碩士的職業能力培養提供切實的理論指導,更無可能滿足體育院校游泳專業碩士研究生職業能力一體化培養模式構建并加以實施。
2.1游泳專業職業能力概念的界定
本研究綜合文獻分析并結合相關領域專家訪談,基于當前社會實際需求和人才就業問題出發,將游泳專業職業能力的概念界定為:能夠通過學習獲得并提高,決定個人能否勝任游泳專業以及延伸領域中,一系列社會生產勞動的多維度能力結構。
2.2游泳專業職業能力結構
在游泳專業職業能力概念的基礎上,以符合當下社會實際需求和人才就業問題為準則,通過研究當前社會對于體育院校游泳專業碩士生在體育教學、體育管理、賽事組織、體育產業、軍事訓練等多方面職業能力的切實需求,以及游泳專業碩士生就業傾向和就業特點,將游泳專業職業能力結構劃分為專業素養、專項能力、社會能力、精神品質四個方面。(見圖1)
2.2.1專業素養
游泳專業職業能力結構中的專業素養,應包括對于具有普適性的體育專業理論知識(體育原理、運動解剖學、體育心理學、運動訓練學、學校體育學等)以及具有特殊性的體育專業理論知識(體育管理學、體育社會學、體育經濟學等)、體育教學與訓練計劃的設計、體育科學研究方法、數字化科技應用、信息整合與檢索處理等內容的掌握,即代表理論研究、學術編輯、科技應用為主的能力。其評價標準可通過科研課題、學術文章、科技發明等方面進行量化。
2.2.2專項能力
游泳專業職業能力結構中的專項能力,應包括對于游泳類技能的掌握(游泳、游泳救生、武裝泅渡、蹼泳、潛水、水中健身、水中康復等)、個人體能素質的提高、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的執教、競賽組織與管理、運動員心理輔導建設等內容的掌握,即代表教學實踐、競技訓練、運動技能為主的能力。其評價標準可通過教學成果、競賽成績、運動等級等方面進行量化。
2.2.3社會能力
游泳專業職業能力結構中的社會能力,應包括人際交往、溝通協作、外語交流、運動咨詢、賽事運營、法律法規、職業規劃等內容的掌握,即代表社會實踐、團隊協作、對外交流為主的能力。其評價標準可通過實踐成績、賽事經歷、外語等級等方面進行量化。
2.2.4精神品質
游泳專業職業能力結構中的社會能力,要求游泳專業人才必須抱有堅定的愛國情懷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作為高尚職業道德的基礎,同時具備持之以恒、堅持不懈、踔厲奮發等意志品質,擁有強大的自我情緒調節能力,避免產生負面情緒或心理疾病。其評價標準可通過課堂表現、日常規范、心理測評等方面進行量化。
3體育院校游泳專業碩士研究生職業能力一體化培養模式構建
3.1一體化培養模式的設計
為培訓能夠滿足社會崗位的多元化需求,勝任學校、專業運動隊、體育科研與運動康復機構、體育健身企業、軍隊、消防、公安、政府行政部門等單位的工作,從事體育教學、體育管理、賽事運營、健身指導、救生救援等職業領域的高水平復合型游泳職業人才。培養模式應以游泳專業知識與運動技能為教學主體,游泳專業職業能力為教育導向,將專業理論轉化為職業實踐設為教學重點,將課內課外一體化、校內校外一體化、理論實踐一體化、人才培養與學生就業一體化作為基礎。強調專項技能的掌握,理論知識的豐富,實踐經驗的累積,學思習慣的養成。形成重視游泳職業人才的核心特色和個性發展,以及高水平化理論素養、高精尖化研究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
3.2一體化培養模式的構建
3.2.1打造全面與個性兼顧,學思與實踐銜接的課程體系
理論課程與游泳技能覆蓋每一學年,并比例適度、內容對應。全面指的是全面掌握體育、游泳理論知識,游泳運動技能、游泳教學工作能力,勝任體育教學、游泳競技訓練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教學工作。個性是指通過模塊課程實現游泳專業學生專精游泳核心理論、技能,或掌握游泳領域分支(游泳救生、水中康復、水中健身操等)理論、技能選擇的兼顧性,幫助學生接觸新時代下的游泳領域前沿研究,同時站在個人職業發展的角度,深入理解并掌握游泳優秀職業能力。
3.2.2建立高校與社會協同,生產與研學共進的培養平臺
建立游泳優秀職業人才“產學研”培養平臺,由高校協同體育局、游泳協會、企業、中小學開展合作項目或社會活動,同時體育局、游泳協會、企業向學生提供見習、實習機會,由社會層面的游泳優秀職業人才進行崗位指導、經驗傳授,通過培養平臺實現產教協同,匯聚體育行業動力實現人才培養,雙向資源共享反哺產業升級,從中也可實現教學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優化。
3.2.3形成理論與實踐交織、專業與職業共就的教學循環
為了確保實踐貫徹始終,課堂教學和實踐實習循環往復,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理論教學融入實踐要素。根據職業定位的需要安排學生實踐體驗;基于學生見習、實習的實踐體驗給予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借助“產學研”實踐平臺,使學生了解新時代游泳職業相關崗位信息,開展多元化合作教學,部分教學安排學生前往體育局、游泳協會、企業、中小學等單位實地觀摩學習,與在職人員共同工作實踐。
二是實踐教學融入理論要素。開展全學段實踐教學,本科階段技能訓練、教學見習、綜合實習,碩士階段研究見習,實踐實習,整體有階梯性、連貫性、順序性;強調有指導下的反思與研究,規范實踐前與實踐后的指導,聯系相關課程理論教學;將就業環境和職業需要作為關注重點,成為長期的奮斗目標。
3.2.4造就競技與講學皆有、資質與榮譽兼顧的育人機制
組織學生參與國家級、省級游泳類賽事,以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體育總局、省體育局等單位開展的職業技能競賽。舉辦游泳職業技能講座,邀請游泳實踐領域專家學者前來與學生共同研討游泳職業技能;協同職業資格鑒定站在校內開展國家游泳救生員、國家游泳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資格培訓鑒定工作,提供學生職業資格的考取機會。
4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的進步與經濟形勢的變化,體育相關行業對于游泳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職業能力將成為體育院校游泳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只有不斷提高職業能力,才能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增強崗位競爭力,同時也利于自主創業。因此,體育院校必須全面地重新審視當前社會對于高水平體育人才的需求,根據專業特征提出科學可靠的培養模式,將職業能力融入培養體系,以應對社會發展下體育游泳行業所提出的復合型人才要求。職業能力一體化培養模式的構建,為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有力的參考,但仍需要進一步通過實踐來證明其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中國政府網. 習近平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 2020[2024-05-04]. https://www.gov.cn/xinwen/2020-07/29/content_5531011.htm.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EB/OL].2023[2024-05-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312/t20231218_1095043.html.
[3] 陳鵬.兩類學位分類發展同等重要[N].光明日報,2023-12-20(008).
[4] 方千華,黃漢升,朱桂林.我國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困境與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8(06):79-83.
[5] 賈曉磊.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思考[J].科教導刊,2024,(07):54-56.
[6] 宋君毅,韓會軍,徐皓銘.“四位一體”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紓解路徑[J].體育學刊,2024,31(02):98-104.
[7] D M.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1(28):1-14
[8] Mertens D. Schlüsselqualifikationen Thesen zur Schulung für eine moderne Gesellschaft.Mitteilungen Aus Der Arbeitsmarkt-Und Berufsforschung,1974,1(7):36-43.
[9] 趙穎.全過程工程咨詢負責人職業能力評價體系構建[D].清華大學,2019.
[10]龐世俊.美、英、德、澳四國綜合職業能力內涵的比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04):67-70.
[11]鄭愛翔,張紅芳.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能力開發與就業風險應對[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25(03):67-74.
[12]徐國慶.職業能力的本質及其學習模式[J].職教通訊,2007,(01):24-28+36.
[13]張弛.職業能力概念框架的構建[J].職教論壇,2015,(25):12-16.
[14]侯濤,李艷春,王逸.企業員工通用職業能力的界定與測量[J].職業技術教育,2020,41(06):49-55.
[15]趙丹彤.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課程體系再設計[D].北京體育大學,2016.
[16]梁冬.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實踐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7(04):405-409+413.
[17]吳小彬,李偉.體育教育專業游泳專修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6,3(03):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