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糧食安全;供應鏈安全;糧食供應鏈;風險預防;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934(2024)07-0005-11
糧食供應鏈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其穩定與安全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水平。中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糧食供應鏈的穩定運行尤為重要。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結構的不斷變化,糧食供應鏈面臨著諸多挑戰,如資源短缺、環境壓力、市場波動等。因此,深入分析中國糧食供應鏈安全的現狀、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對于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糧食供應鏈主要包括糧食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糧食生產作為糧食供應鏈的上游,直接決定了糧食的數量和質量。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通過實施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糧食總產量連續多年實現了穩定增長。同時,糧食生產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優質糧食比重不斷提高,糧食加工環節在糧食供應鏈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中國糧食加工行業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糧食加工技術的提升不僅提高了糧食的附加值,也滿足了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糧食流通環節則是連接糧食生產和消費的橋梁。中國糧食流通體系不斷完善,糧食市場逐步開放,糧食購銷渠道多元化,糧食價格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這些變化為糧食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然而,中國糧食供應鏈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方面,資源短缺和環境壓力對糧食生產造成了制約;另一方面,市場波動和國際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給糧食供應鏈帶來了風險。此外,糧食供應鏈中的信息不對稱、質量安全等問題也不容忽視。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分析中國糧食供應鏈安全的現狀、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通過梳理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結合中國糧食供應鏈的實際情況,探討如何優化糧食供應鏈結構、提高糧食供應鏈韌性等問題。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為保障中國糧食供應鏈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全球糧食總體增速高于世界人口平均增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以及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1961—2022年,全球谷物產量由7.6億噸增長到了22.4億噸(如圖1所示),年均增長1.79%,其中主要糧食作物稻谷、小麥和玉米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1%、2.1%和2.9%。同期世界人口由31.3億人增加至80.2億人,年均增長1.55%,谷物產量年均增速高于世界人口年均增速0.24個百分點(如圖2所示)。


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與安全研究發現,雖然全球人均糧食產量擴大,但不平衡性加劇,并且隨著人均收入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糧食的需求大大增加,糧食供給形勢不容樂觀。
在全球范圍內,糧食(谷物)的主要生產大國囊括了中國、美國、印度、俄羅斯、巴西、阿根廷、印度尼西亞、烏克蘭以及加拿大等多個國家,這些國家所屬的主要糧食產區多集中在耕地資源豐富、氣候條件適宜的地域,諸如南亞、東南亞、中亞、美洲大陸、南歐以及東歐等地區,它們共同支撐起了全球超過80%的糧食(谷物)總產量。
按糧食種類細分,小麥的主要生產國為中國、印度、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以及法國等,截至2022年,這些國家的小麥產出已占據了全球總產量的過半比例。其中,中國的占比達到了全球小麥總產量的1/6左右。稻谷的主產地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和緬甸等亞洲諸國,截至2022年,這些國家的稻谷產量占據了全球總產量的近80%。至于玉米,美洲和亞洲則是其主要產地,2022年,美國、中國、巴西、阿根廷以及烏克蘭等國的玉米產量合計占據了全球玉米總產量的70%以上,特別指出的是,美國玉米產量在全球玉米總產量中的比重約為30.99%。另外,全球80%以上的大豆產自美洲地區,其中巴西、美國、阿根廷、中國、印度和巴拉圭為主要生產國,2021年,這六個國家的大豆產量之和幾乎占據了全球大豆總產量的九成。
據FAO數據顯示,全球生產的谷物中有大約17%用于國際貿易,單個農產品的貿易比例從小麥的約9%到稻谷的約25%不等。在世界糧食出口領域,美國、巴西、中國、加拿大、阿根廷、印度以及俄羅斯等國家扮演了主要角色。具體到各類糧食,小麥的主要出口國有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法國和烏克蘭等,2021年,這些國家的小麥出口量超過了全球小麥總出口量的3/5;稻谷的主要出口國則包括印度、泰國、越南、巴基斯坦和美國等,2021年,上述國家稻谷出口量占全球稻谷總出口量的比例超過70%;玉米的主要輸出國為美國、阿根廷、巴西和烏克蘭等,2021年,這些國家的玉米出口量占據了國際市場的大約80%;而對于大豆而言,巴西、美國、巴拉圭和阿根廷等為主要出口國,2020年,這些國家的大豆出口量在全球市場份額中超過了九成。
從主要糧食(小麥、稻谷、玉米)進口規模來看,中國、日本、墨西哥、埃及、韓國、越南、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阿爾及利亞等經濟體是主要糧食需求國(如圖3所示)。從糧食進口依賴度來看,由于氣候、地理稟賦等因素斯洛文尼亞、新加坡、阿聯酋、巴巴多斯、巴林、科特迪瓦、馬耳他等國家進口依賴度較高(如圖4所示)。除斯洛文尼亞外,糧食進口依賴度較高的國家大多為島國或中東國家,由于氣候、耕地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這些國家糧食產量較低,大量依賴進口。斯洛文尼亞農業用地較少,農業規模小而分散,產量不能滿足本國需求,每年需從其他國家大量進口糧食等農產品,進口依賴度較高。


糧食生產作為整個糧食供應鏈的起點,其穩定與安全直接關系到整個供應鏈的穩健運行。近年來,中國糧食生產在總產量、結構以及生產區域布局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同時也伴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
近二十年來,中國糧食總產量持續增長,保持了較高的自給率。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糧食產量由2000年的4.9億噸增加到2021年的6.8億噸,已經連續六年糧食產量超過了1.3萬億斤(6.5億噸),全國人均谷物占有量達到了470千克,超過國際規定的400千克安全線。糧食單位面積產量也由4261.15公斤/公頃增長至5805公斤/公頃。我國糧食產量連年豐收,我國人民也已經基本做到了“中國人的飯碗里裝的是自己的糧食”。在我國主要經濟作物總類中,稻米的產量一直處于全球的首位,小麥產量也居于世界第二位,玉米產量則居于世界第三位。此外,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優質糧食比重不斷提高,糧食生產向多元化、優質化方向發展。
中國糧食生產區域布局呈現明顯的地域特色。近年來,中國政府積極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對糧食生產布局進行科學合理的優化調整,促使糧食生產能力愈發集中于具備得天獨厚自然條件、先進生產技術和強大農業基礎優勢的區域,從而形成了多個糧食生產的核心大省和規模化、集約化的大型糧食生產基地。具體來說,我國的主要糧食生產優勢產區有四個。東北糧食產區:東北地區以其肥沃的黑土地、適宜的氣候條件以及豐富的水資源,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尤其在玉米、水稻、大豆等大宗糧食作物生產上具有顯著優勢。東北三江平原的大面積種植水稻正是其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體現,優質的糧食品質得益于良好的土壤環境、較長的無霜期以及高效的農業生產模式。黃淮海糧食產區:主要包括河南、山東、河北、安徽及江蘇等省份的部分地區,這一區域是我國小麥和玉米的重要產區,其糧食總產量在全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特別是口糧安全具有核心作用。長江中下游糧食產區: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南部及江蘇南部等地域為主,此區域憑借亞熱帶季風氣候和豐富水資源,適宜水稻、小麥及油菜等多種農作物種植,是南方稻米和重要油料作物的重要產地。華南雙季稻產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海南等省份,由于四季溫暖,能夠實現一年兩熟或三熟,極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糧食產量。
這些優勢產區的生產安全,對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它們不僅是我國糧食產量的主要貢獻者,還在應對自然災害、國際貿易糾紛、市場波動等方面提供了戰略緩沖。優勢產區的穩定還能有效地調節國內不同地區的糧食供需關系,助力國家糧食宏觀調控政策的執行與國內的市場穩定。
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在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中國糧食生產廣泛應用了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等現代農業生產要素,推動了糧食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例如,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種糧食作物的培育和推廣,提高了糧食作物的抗逆性和產量;精準農業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對農田的精細化管理,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智能化農機裝備的普及,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提高了作業效率。這些新技術不僅提高了糧食產量,也提升了糧食品質,為糧食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同時,中國政府還加大了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通過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培育農業科技人才等措施,為糧食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然而,也應重視中國糧食生產面臨的挑戰。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耕地資源和水資源等農業生產要素面臨日益嚴峻的壓力。同時,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也日益顯現,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對糧食生產安全構成了威脅。因此,未來中國糧食生產需要在保障產量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推動糧食生產向綠色、可持續方向發展。
供應鏈韌性是指供應鏈在遭遇外界壓力或沖擊時保持功能正常及迅速復原的能力。在中國糧食供應鏈的彈性構建上,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各環節間的聯結不夠緊密,以及抵御外在風險能力較弱。現階段,中國已建成一個包含水運、鐵路、公路等多元運輸模式的糧食供應鏈網絡,基本上能滿足全國各地糧食供需的均衡。
盡管中國糧食供應鏈在不斷進步,但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戰。這些挑戰包括迫切需要更新的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的數字化管理能力、深化和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以及較高的供應鏈安全風險等。這些問題限制了供應鏈整體安全性、合作效率、風險抵御能力的提升。
基礎設施作為支撐糧食供應鏈高效運作的關鍵基石,當前仍待進一步完善。當前,地域間流通基礎設施的布局呈現出不均衡的狀態,東南沿海地區和長江流域的糧食供應鏈設施建設進程較為迅速,相較之下,東北地區、黃淮海地區以及西部地區則顯得較為滯后。這種不均衡的狀況導致各區域間的糧食供應鏈難以形成高效的互動效應,制約了整體糧食供應鏈的優化與發展。因此,有必要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與規劃,推動地域間平衡發展,以實現糧食供應鏈的高效協同與順暢運轉。例如,截至2023年年初,長三角地區鐵路網絡規模相較于成渝地區明顯擴大,前者的鐵路密度幾乎是后者的兩倍;而成渝地區的鐵路密度僅約為長三角地區的55.8%。內部物流倉儲設施的建設和優化同樣任重道遠,部分地區糧食供應鏈的倉儲設施陳舊落后,眾多家庭農場和大型種植戶缺乏現代化的通風倉庫、烘干設備及新型儲糧工具。由于建設年代久遠且長期缺乏維護和更新,糧食倉儲設施老化,倉房結構陳舊,墻體開裂,屋頂漏水,導致糧食在儲存過程中容易發生霉變。此外,由于設備老化,如通風設備、溫度控制設備等無法正常運行,導致糧食在儲存期間容易發生質量變化,如發熱、霉變和蟲害等。更重要的是,這種老化的倉儲設施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例如,電線老化、設備故障等可能引發火災等安全事故。2013年5月,中儲糧黑龍江林甸直屬庫發生了大火,火災導致共有78個儲糧囤表面過火,受災儲量達到4.7萬噸。事后經過調查,火災原因被確定為配電箱短路打火引起,可能與設備隨堆垛不斷搬運有關。
糧食供應鏈韌性強化的過程中,數字技術的作用至關重要,但當前我國糧食供應鏈在數字化運營層面還面臨著一些技術難題,整體技術水平有待提高。首先,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數字技術尚未全面滲透至糧食從田間到餐桌的所有流通環節,導致農田收割、儲存倉庫、糧食加工工廠、中轉倉庫乃至零售市場的信息傳遞效率低下,信息缺失和失真現象頻發。其次,我國糧食供應鏈中“三網合一”的信息系統覆蓋面有限,應用范圍較窄,系統效能未得到充分釋放,糧食信息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未能構建有效的數據管理解決方案。再次,市場上關于糧食供應鏈管理和信息化技術應用的標準尚未統一,供應鏈各環節企業在信息采集、存儲和傳輸等方面的格式各異,信息共享和對接效率低下。最后,我國在大規模物聯網應用上的不足,使綠色食品體系源頭的數據追溯困難,提高了糧食供應鏈運行成本并降低了工作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四大農業巨頭已利用區塊鏈技術實施糧食貿易的數字化轉型。據《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2018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3%,比1996年的15.5%提高了42.8個百分點。科學施肥、節水灌溉、綠色防控等技術大面積推廣,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的農藥、化肥利用率分別達到38.8%、37.8%,但數字化程度仍處于起步階段。盡管2022年我國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達7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61%,但數字技術的推廣力度尚顯不足,例如,玉米和大豆的單產水平尚未達到美國的60%,這反映出我國在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技術應用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金融服務在糧食供應鏈順暢運作中起到了巨大作用。雖然國家近年來推出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和優惠政策,并制定糧食相關的保險政策以促進糧食供應鏈的良性循環,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糧食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仍不夠完善,存在一定的金融壁壘。一方面,現有的財政補貼力度難以確保糧食供應鏈的穩定運行。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及國際形勢變化影響,2021年我國農資價格大幅攀升,部分關鍵化肥價格漲幅高達25.2%~30%。為緩解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壓力,中央財政分別于2021年7月和2022年3月分兩批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共計300億元的一次性補貼,然而由于我國實際種糧農戶數量眾多,人均補貼僅600元,對糧食穩定生產和供應的支持力度有限;另一方面,社會資本在糧食生產和供應鏈中的投資仍然不足。長期以來,政府在糧食供應鏈運作中扮演著主要的資金供給者角色,而社會資本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則相對有限。盡管近年來政府逐漸認識到社會資本的重要性,并努力拓寬投資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有序投入農業農村,但實際效果并不顯著。以2022年為例,農業農村部明確提出要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以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同年,廣東省也積極響應,提出將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廣東省用于保障糧食生產“穩量提質”的金融支持主要還是依賴于政府專項債券,其金額達到142.1億元。相比之下,社會資本的實際金融支持力度仍然未能得到有效體現,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糧食供應鏈的進一步發展。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其他省份和地區尚未出臺相關政策以引入社會資本服務糧食供應鏈運作。這表明,在全國范圍內,社會資本在糧食供應鏈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重視和發揮。因此,未來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優化投資環境,降低社會資本進入糧食供應鏈的難度和風險,從而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這一領域,共同推動糧食供應鏈的健康發展。
糧食供應鏈的安全穩定關系國計民生和社會經濟發展大局。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和地緣政治沖突等因素的影響,全球糧食價格大幅波動,我國糧食供應鏈安全風險亦隨之上升。一是在氣候變化對糧食供應鏈穩定性構成威脅方面,極端氣候事件影響農業生產穩定性,增大糧食生產的不確定性,對糧食供應鏈安全產生負面影響。例如,2021年夏季河南省遭遇了特大暴雨災害,多個地區降水量打破歷史記錄。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導致大量農田被淹,農作物受災嚴重,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450萬畝,對于正處于關鍵生長期的糧食作物來說,這場災害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打擊。在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上,長江流域的洪澇災害、高溫干旱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二是在地緣政治沖突層面,2022年俄烏沖突導致全球糧食價格劇烈震蕩,引發了全球糧食供應鏈緊張局面,導致包括埃及在內多個國家發生糧食安全恐慌,也加重了我國糧食供應鏈所承受的壓力,讓人們對于糧食安全的關注進一步提高。
綜上所述,中國糧食供應鏈在韌性、損耗、浪費以及質量安全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與挑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加強供應鏈各環節之間的銜接和協調,提高供應鏈的韌性和穩定性;同時,還需要加強對糧食損耗與浪費的管理和控制,推廣節約糧食的理念。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糧食市場對中國的影響日益顯著。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同時也是重要的糧食消費國和進口國,其糧食市場與國際市場緊密相連。國際糧食市場的動態變化不僅影響著中國糧食的進出口業務,還對中國糧食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產生深遠影響。
1.糧食生產安全挑戰
當前,影響全球糧食生產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軍事沖突與自然災害。局部戰爭和沖突持續不斷,它們損毀基礎設施和耕地資源,造成大量民眾流離失所,極易觸發糧食安全危機。2022年2月爆發的俄烏沖突即為此例。俄羅斯與烏克蘭在全球糧食安全中均扮演關鍵角色,兩國均為舉足輕重的糧食生產國和供應國。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數據顯示,2020年,烏克蘭玉米產量達到3029.0萬噸,在全球排名第五,出口量為2795.2萬噸,位列第四;小麥產量為2491.0萬噸,位列第八,出口量則為1805.6萬噸,居第五位。同年,俄羅斯小麥產量高達8590萬噸,全球排名第三,出口量更是占據首位,為3726.7萬噸,玉米出口量也有228.9萬噸,全球排名第十一。俄羅斯的主要農作物產區集中于東歐平原,毗鄰烏克蘭邊境;而烏克蘭中部和南部則是小麥和玉米主產區,尤其是東部的哈爾科夫、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州,這些地方位于頓巴斯地區附近,正是俄烏沖突的核心地帶。如果沖突長期延續,兩國的農業生產必將遭受影響,進而危及全球糧食生產安全。
全球氣候變化正日益加劇,洪水、干旱、高溫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不僅改變糧食產量格局,亦擴大病蟲害的發生范圍,使得全球糧食安全風險顯著攀升。2020年,東非地區、西亞地區和南亞地區的干旱引發了嚴重的糧食歉收;2021年,中國遭受極端強降雨侵襲,與此同時,美國、墨西哥、巴西、中東等地區則面臨極端干旱和高溫,嚴重影響了當地的農業生產,糧食安全風險急劇升高。2022年2月9日,美國農業部發布的2月份供需報告顯示,由于南美地區遭遇干旱,全球大豆產量減少了870萬噸,其中,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這三個主要生產國的大豆產量均有所下滑。
2.糧食流通安全挑戰
突發的重大事件,如俄烏沖突,對糧食流通構成了直接影響。這場沖突可能導致糧食貿易受限,威脅糧食供應鏈安全。俄羅斯、烏克蘭以及哈薩克斯坦等國家的糧食出口主要通過黑海港口進行,黑海地區承載著大量的谷物運輸任務,俄烏沖突引發的港口封鎖會導致正常的糧食運輸受阻,嚴重影響全球糧食貿易,進一步加劇糧食供應的緊張態勢,短期內很可能推高相關運輸商品的價格。此外,針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也可能妨礙其糧食貿易,可能出現某些國家雖然有購買意愿卻無法獲取糧食的情況,高度依賴從俄羅斯和烏克蘭進口糧食的中東國家,如黎巴嫩、利比亞等,可能因此陷入糧食危機。
3.糧食消費安全挑戰
全球經濟衰退與糧食價格波動是影響糧食消費安全的核心因素。國際政治形勢的不確定性導致一些糧食需求大國出現了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收入降低以及貧困率增長等現象。國際勞工組織在2021年1月發布的《國際勞工組織監測報告》中指出,2020年全球失業人數高達1.14億,全球勞動收入同比下滑了8.3%。FAO在《2021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中披露,2020年全球面臨饑餓的人口數量在7.2億至8.1億之間,相較于2019年增加了1.6億人,同時,2020年全球有將近23.7億人無法獲取充足食物。
糧食價格上漲與經濟衰退相互作用,可能使部分糧食需求國家陷入困境。自2020年起,供應鏈中斷、資本投機、地區沖突等多種因素交織,促使國際糧價持續上漲,全球糧價更是在俄烏沖突背景下暴漲。FAO統計的食品價格指數表明,2020年和2021年全球糧食價格呈現上升趨勢,2022年1月谷物價格指數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2.5%。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小麥期貨在2022年3月8日連續六個交易日大幅上漲,逼近歷史最高點,當日盤中創下歷史新高1363.5美分/蒲式耳,較2月21日收盤價漲幅超過40%,創造了歷史最大單周漲幅記錄。俄羅斯作為重要的化石能源供應國,西方國家對其實施的經濟制裁和封鎖可能導致全球化石能源供應短缺,而化肥和農藥的生產主要依賴化石能源,能源供應短缺可能引發化肥和農藥減產、價格上漲,進而提高糧食生產成本,進一步推高糧價。糧價不斷上漲加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使得部分國家可能面臨糧食采購困難,糧食消費安全危機浮現,特別是人均糧食占有量較低的國家,如巴布亞新幾內亞、索馬里等,可能承受更大的影響。
首先,糧食產量和貿易量持續增長。隨著全球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耕地面積的擴大,糧食產量不斷增加,同時糧食貿易也日益活躍。其次,糧食價格波動加劇。受氣候變化、市場需求、投機炒作等多種因素影響,糧食價格呈現出較大的波動性。最后,國際糧食市場的競爭格局也在發生變化,一些新興市場逐漸崛起,對全球糧食市場的影響力不斷增強。
這些變化對中國糧食市場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方面,中國可以通過進口糧食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緩解糧食生產壓力;另一方面,國際糧食市場的波動也可能對中國糧食市場造成沖擊,影響國內糧食價格的穩定和糧食供應鏈的安全。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需求國之一,在2020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大豆和稻谷進口國、第三大玉米進口國、第四大小麥進口國。因此,確保世界主要糧食生產大國的糧食安全對于保障中國自身的糧食安全至關重要。當前俄烏沖突對中國糧食安全可能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糧食品種供應風險的挑戰。2020年,烏克蘭是中國最大的玉米進口來源國,俄羅斯則為中國第四大玉米進口來源國,兩國供應的玉米占中國玉米進口總量的57%。當前俄烏沖突對兩國玉米的正常生產造成了直接影響,沖突導致的航運封鎖以及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都可能為中國進口玉米帶來重大風險。另外,中國的大豆進口主要集中在巴西、美國、阿根廷等美洲國家,南美的干旱已導致全球大豆減產和價格上漲,這對國內大豆產業鏈構成了沖擊。同時,中美之間的經貿摩擦持續,也可能對中國大豆進口造成不利影響。二是糧食價格傳導沖擊的影響。俄烏沖突引發國際玉米價格急劇上漲,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玉米價格一度觸及漲停,創下了九年以來的新高,國際市場價格的飆升也提振了國內玉米市場價格。截至2022年3月8日,東北產區玉米價格相比當年春節前已累計上漲120元/噸至150元/噸。鑒于玉米在中國工業用糧和飼料用糧中占據主導地位,且國內玉米存在結構性供給短缺,進口量逐年遞增:從2019年的479萬噸增至2020年的1130萬噸(同比增長135.91%),再到2021年的2835萬噸(同比增長150.88%),對進口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國際糧價的上漲將給中國的工業用糧和飼料用糧帶來短期風險,導致肉類價格上漲,并且可能增大輸入型通貨膨脹的風險。基于2018年投入產出表的計算,在假設國際糧食價格按照當前最高周漲幅40%的情形下,我國食品和煙草制造業價格將上漲1.2%。面對當前經濟增長的壓力,物價上漲無疑給我國在維護經濟增長穩定性和控制物價水平之間帶來了嚴峻挑戰。我國必須高度重視并防范玉米價格上漲可能對玉米產業鏈帶來的風險。三是國際貿易網絡沖擊的影響。盡管中國糧食進口總額在全球范圍內占有較大比重,但在糧食貿易網絡中,中國的影響力與其進口規模并不相符,議價權相對較低。例如,盡管中國每年進口大量大豆,但在大豆進口定價方面的話語權并不高,大豆進口價格往往由供應方決定。這意味著中國需要尋求更穩健、更多元的糧食進口策略,以增強在全球糧食供應鏈中的主動性和穩定性。
面對全球化和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提升中國糧食供應鏈安全至關重要。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需要從多個維度出發,采取綜合性措施來優化糧食供應鏈結構、加強糧食儲備體系建設、推動技術創新與應用、完善相關政策與法律法規、加強人才培養與交流合作。
優化糧食供應鏈結構是提升糧食供應鏈安全的關鍵。當前我國部分糧食品種如玉米、大豆的進口來源地仍然集中于少數幾個國家,這種進口結構抵御重大事件和國際環境惡化沖擊的能力相對較差,我國應繼續拓展與世界糧食主產國的合作,如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在保持進口依賴度充分合理的前提下,增加糧食進口來源地的多樣性,選擇穩定性更強的進口來源地。同時要加強糧食生產區域布局的優化,推動糧食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提高糧食生產的規模效益和競爭力。完善糧食流通網絡,優化運輸和倉儲設施,減少糧食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和浪費。加強糧食加工和分銷環節的管理,提高糧食加工效率和產品質量,確保糧食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鼓勵糧食企業加強合作,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銜接,提高整個供應鏈的協同效率。同時要強化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全球糧食供應鏈治理,加強與其他國家在糧食生產、加工、流通等領域的合作,共同應對全球糧食安全挑戰。通過分享經驗、技術和資源,促進全球糧食市場的穩定和繁榮。
糧食儲備體系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完善糧食儲備體系,要增加儲備規模,提高儲備糧的質量和存儲的安全性;二是要優化儲備布局,保證儲備倉庫布局合理,確保儲備糧的調運和投放能夠迅速響應市場需求與政策需求;三是加強儲備糧的管理和維護,防止儲備糧的損耗和浪費。政府應加大對糧食儲備體系建設的投入,提高儲備糧的規模和質量,加強儲備糧的監管和管理,確保儲備糧的安全和穩定。同時,還應推動糧食儲備體系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設,提高儲備糧的管理效率和應急響應能力。
科技創新在提升糧食供應鏈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是要加強糧食生產技術的創新,進一步推廣高產、優質、抗逆的農作物品種的種植和高效節水灌溉、精準施肥等現代農業技術,提高糧食生產的產量和質量;二是要加強糧食加工和流通技術的創新,提高糧食加工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糧食損耗和浪費;三是加強糧食供應鏈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的應用,提高供應鏈管理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政府應加大對糧食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強合作,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加強糧食供應鏈信息技術和智能化技術的應用推廣,提高供應鏈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完善相關政策與法律法規是提升糧食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方面。政府應制定和完善糧食供應鏈安全相關的政策與法律法規,明確各方責任和義務,規范市場秩序,保障糧食供應鏈的穩定運行。加大對糧食供應鏈安全問題的監管和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糧食走私、假冒偽劣等違法行為,維護糧食市場的公平競爭和健康發展。此外,政府還應建立健全糧食供應鏈安全風險預警和應急管理機制,及時發現和應對風險和挑戰,為提升中國糧食供應鏈安全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重視糧食供應鏈領域的人才培養,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和管理能力。加強糧食安全教育,提高公眾對糧食安全的重視程度。遵循開放包容、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建設更加緊密的糧食貿易網絡。可先從部分區域合作組織開始,如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應互助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產品互聯互通,一方面降低糧食危機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間蔓延風險,另一方面提升糧食貿易網絡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間的影響力,共同維護多邊國際糧食貿易規則與秩序,加強農業資源、技術手段與技術人員等方面的合作。將區域合作經驗推廣至全球,防范全球糧食危機的擴大和蔓延。
綜上所述,提升中國糧食供應鏈安全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認識到糧食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不斷提升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和韌性。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為國家的繁榮穩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堅實的保障。
[1]陶亞萍.新時期強化中國糧食供應鏈韌性的創新路徑[J].寧夏社會科學,2023(1):118-124.
[2]李琳藝,楊佳川,張惜鈴,等.供應鏈視角下糧食安全保障研究[J].糧食問題研究,2022(3):36-38.
[3]黃飛,徐玉波.世界糧食不安全現狀、影響因素及趨勢分析[J].農學學報,2018,8(10):97-100.
[4]孫致陸,張德鳳.新形勢下中國加強利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糧食市場與資源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1,42(5):827-840.
[5]尹海燕.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政策框架與實踐研究——以鄒平市為例[J].中國產經,2023(17):161-163.
[6]杜凱欣.不同表面處理設備對谷物清理效果的對比研究[D].鄭州:河南工業大學,2024.
[7]鄭新立,李孟剛.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發展報告(2022—2023)[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
Research on the Security of Chinas Grain Supply Chain
WANG Jia-shuo1,LIU Qian2,CHEN Jun-chun1,CHENG Jian-ning1,MAO Xue-fei3
(1.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Shaanxi Co., Ltd., XiAn, Shaanxi 710076;
2.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7;
3.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enter,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Beijing, 100033)
Abstract: "The stability and security of the grain supply chain is a vital part of the national strategic security, playing a decisive role in the robustnes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eal stability."Despite notable achievements in china such as increased total grain output, improved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and optimized regional distribution, coupled with ongoing advancements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riving the grain processing sector towards greater sophistication and automation, and enhancements in the grain distribution network, various challenges remain."These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the persistent global trade frictions, intermittent geopolitical conflicts, inherent imbalances in grain production, extreme weather patterns, volatile international markets, pressing demands for infrastructure upgrades, and inadequacies in financial services support.
In order to guarantee China s food security, it is advocated in relevant discussions to adopt a multi-faceted approach, encompassing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architecture, reinforcement of the grain reserve system establishment, the vigorous promo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nd their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the refinement of policy protections and legal regulations,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alent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initiatives."These strategies are designed to enhance both the safety and robustness of Chinas grain supply chain.
Keywords: food security; supply chain security; grain supply chain; risk prevention; response strategies
基金項目:2023年中國物流學會、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重大研究課題 “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對策研究”(2023CSLKT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