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學界有棵“常青樹”:他研究市場經濟理論70余年,在價格改革、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等方面提出許多頗具建設性意義的主張;他參加了十幾次中央文件的起草工作,直接參與了我國經濟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的制定過程;他出版著作近30部,發表論文500多篇,個人著述約300萬字;他曾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等,也是“經濟研究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的獲得者。他就是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卓元。
立志于學
張卓元與經濟學結緣,和一本書有關。他在廣東省梅州中學讀高三時,偶然讀到蘇聯經濟學家列昂節夫的《政治經濟學》。書中描寫的資本主義經濟現象,如經濟危機時把牛奶倒入河中、出現像摩根和福特這樣的大富豪等,讓他大開眼界,對經濟學產生了濃厚興趣。
興趣直接影響了張卓元的人生選擇。1950年高考,張卓元以優異成績“連中雙元”,被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和中山大學經濟學系同時錄取。他毅然選擇了后者,后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轉入中南財經學院(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大四時,張卓元的學術天賦初露鋒芒。他在中南財經學院《通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為《關于社會主義制度下價值規律的作用》,提出了“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仍然發揮作用”的觀點。張卓元至今清晰記得,論文發表后他得了6元稿費,請同班十幾個同學到附近飯店喝牛肉湯,3角錢一碗。
立身行道
1954年大學畢業,張卓元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后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1955年,研究所決定創辦《經濟研究》雜志。這在當時的經濟學界可是件大事,因為此前全國還沒有一本經濟學的學術期刊。22歲的張卓元在刊物編輯部一直工作到1983年,從一名編輯干到主編,也是在這一階段開啟了自己編研結合的學術生涯。
1962年,張卓元發表了《對“價值是生產費用對效用的關系”的初步探討》一文,對商品社會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能夠實現的前提進行了分析,在當時產生了廣泛影響。1964年,張卓元與何建章聯名發表《試論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生產價格》一文,系統論述了社會主義經濟中存在生產價格的客觀必然性,以及實行以生產價格為基礎定價的重要意義。文章引發了一場廣泛爭論,在爭論過程中,張卓元和何建章等人成為主張生產價格論的代表人物。張卓元后來在經濟學界成名,與他最早堅持市場化價格改革、主張通過市場來形成價格密切相關。這些理論觀點在他1987年出版的《社會主義價格理論與價格改革》一書中被集中呈現。歷經時間的沉淀和淬煉,這本書已然成為中國當代經濟學領域的原創經典,2023年3月被商務印書館收錄于“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系列品牌叢書中,并進行了再版。
“搞經濟學研究,不能只從經典著作中尋章摘句。”在張卓元看來,經濟學者要從實際出發,找尋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系,才能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業余時間,他最常做的就是去逛菜市場,通過了解物價真切體驗“生活經濟學”的實踐魅力。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接地氣,他的資政建言總能與時代發展同頻,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突出的理論貢獻。
立言濟民
1983年,50歲的張卓元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所長。1993年,他被調到工業經濟研究所當所長,后又轉任經濟研究所所長。其間,他逐漸成長為我國最重要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專家之一,并多次直接參與了我國經濟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的制定過程。1984年,他從理論上論證“價格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1987年,他提出“穩中求進”的改革大思路;1991年,他參與建議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1993年,他參與勾畫國有企業改革新方向;2000年后,他又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路徑……
1987年,54歲的張卓元第一次受邀參加中央召開的專家會議,從此走上了為國家建言獻策之路。在中國經濟體制中期改革方案研討會上,劉國光、張卓元領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提出“穩中求進”的改革思路,“穩健改革派”由此誕生,張卓元成為代表人物之一。改革開放后的經濟發展實踐充分證明,“穩中求進”這一思路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卓元第一次正式參加中央文件起草工作,是1993年參與起草十四屆三中全會文件。文件起草組用了近半年時間,完成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起草工作。當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這一《決定》,中國開啟大步推進市場化改革進程。此后,張卓元又陸續參加了多次中央文件的起草工作,包括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報告等中央文件。2013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張卓元第12次上玉泉山,參與起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與起草組同志一起推動將沿用了21年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調整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上玉泉山12次”是非常罕見的經歷,這也使得張卓元在經濟學界有了一個“玉泉山人”的雅號。
“參加中央文件的起草工作,對于像我這樣的理論工作者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接觸實際、了解中國國情,了解黨中央如何作出戰略決策、確定發展改革大局的學習機會。”談到自己多年來的治學心得,張卓元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趕上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大變革的好時代。他曾在一篇自述文章中說,自己的許多研究成果和論著都是在1993—2013年這20年間產生的,是“這個時代為經濟學家的研究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和極為豐富的素材,也為經濟學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最廣闊的舞臺”。
如今,92歲的張卓元仍然高度關注當前的經濟體制改革問題,關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部署。在他看來,中國正在邁向現代化,經濟領域的新事物層出不窮,正是搞學問的大好時機。他說自己還要發揮余熱,“做點力所能及的工作,報效黨、報效祖國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