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域產教聯合體是產教融合組織形態的創新發展,也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從哲學本體論、目的論、方法論的角度看,其建設的本體是正確界定聯合體的本質,目的是實現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雙向賦能,方法上以“多元治理”“協同共生”的理念為指引。在多元協作、共建共享、互利共贏的建設原則下,市域產教聯合體呈現出區域性、開放性、生態性、復雜性等鮮明的組織特征。在此基礎上,構建涵蓋政策引導機制、組織治理機制、產教嵌入機制、利益共享機制、績效評價機制的運行機制,有助于進一步規范產教主體的聯動發展,推動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建設。
[關鍵詞]職業教育 市域產教聯合體 產教融合 運行機制
[作者簡介]許悅(1985- ),女,江蘇金壇人,江蘇理工學院,副研究員,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博士。(江蘇 "常州 "213001)宋潔(1981- ),女,江蘇南京人,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江蘇 "常州 "213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市域產教聯合體機制創新與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4YJC880156)和2024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市域產教聯合體機制創新與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4SYA—049)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5)01-0005-09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將打造兼具人才培養、創新創業、促進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功能的市域產教聯合體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任務。2023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強調著力打造產教聯合體這一產教融合新型載體。作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全新組織形態,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成為職業教育研究領域重點關注的問題。由此,本研究聚焦于市域產教聯合體這一新型組織形態,重點剖析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理論意涵、典型特征及其運行機制,為推進產教融合及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一、市域產教聯合體的理論意涵
市域產教聯合體是由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等為主導產業的產業園區為基礎,由政府、龍頭企業、職業院校、科研機構等多方參與,集聚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多種要素,兼備人才培養與產業服務功能的實體組織。現有研究對于市域產教聯合體的界定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將其看作網絡型組織。有學者認為,市域產教聯合體是區域內產教網絡組織,在縱橫交錯的關系網內推進產教融合的縱深發展[1]。第二種是將其看作任務型組織。有學者認為,市域產教聯合體依托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等任務需求而建立,在實現自身組織任務的同時,積極助力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2]。第三種是將其看作聯盟型組織。有學者認為,市域產教聯合體涉及多主體、多要素,是多元產教主體聯合組建的聯盟型組織[3]。這些定義分別從某一特定視角出發對市域產教聯合體概念進行了一定的解析,但尚不能完全概括市域產教聯合體的豐富內涵。為了多維度、立體化闡釋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內涵意蘊,本研究將從哲學視角的本體論、目的論、方法論維度來進一步探討。
(一)本體論: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本源是正確界定聯合體的本質
當前,有關市域產教聯合體的相關研究還不多,對產教聯合體的本體研究更是相對匱乏。市域產教聯合體既不是職教集團,也不是產業學院、企業學院,他們之間雖有相似之處,卻又有著本質區別。厘清市域產教聯合體的本體認知是建設產教聯合體的首要因素,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內在驅動力也源于對產教聯合體本體的正確界定。
從本質上來看,市域產教聯合體是多維主體共建共享的區域性產教融合組織。首先,政府主導是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建設前提。在此之前,職業教育集團是以職業院校為主導,學校、企業等多方合作的聯盟組織;產業學院或企業學院多為一對一的校企結對合作,較為重視企業的指導作用。市域產教聯合體則更加突出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將政府納入其組織架構中,真正落實了政府在產教融合中戰略指引、統籌規劃、綜合管理的必要職責,凝聚了產教聯合體發展的共同目標與價值理念,消解了職業院校、行業企業間的組織壁壘與機制障礙,提升了產教融合的質量。其次,多元主體參與的理事會是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基礎。職教集團、產業學院、企業學院的運行并不必然需要理事會,即使設置理事會,其所包含的產教主體也較為有限。市域產教聯合體通過縱向一體化的方式將多元主體聚集于一個組織,成立涵括政府、企業、職業院校、科研機構等多方主體在內的理事會(董事會),建構起穩定的組織框架、規范的聯合體章程與暢通的信息溝通機制。這使得產教主體間合作目標更為清晰,責權劃分更為明確,利益分配更為公正,有利于形成多元主體共同發力,產教有效協同、深度融合的新局面。最后,產教資源集聚的產業園區是市域產教聯合體的依托。職業教育集團與產業學院的設置受區位因素影響較小,對產業集聚程度要求不高。市域產教聯合體則必須依托產教資源豐裕的產業園區而建立。這種依托并不是簡單的地域依托,也不是隨機的校企配對,而是產教聯合體建設的獨特條件,即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下沉至市域一級,充分放大職業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的集聚效應,將職業教育與產業轉型、區域發展深度捆綁,充分整合運用產業園區內的企業資源,創新良性互動的合作機制,解決以往產教聯合組織虛擬化與空心化的問題,以進一步促進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的交叉融合。總體而言,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本體論是助推產教聯合體區域性、聯合性、特色性發展的本質命題,主要回答產教聯合體“是什么”的本質問題。
(二)目的論: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價值旨歸是實現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雙向賦能
職業教育的生命力埋嵌于實踐與應用之中。產教融合既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策略,也是職業教育最為突出的辦學優勢。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然而,在現實中,職教集團、產業學院等產教組織中“校熱企冷”“合而不融”的單向偏利行為一直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產業系統與教育系統乃是兩類截然不同的系統,兩者遵循著不同的運行機制、發展策略與行動準則[4]。在這兩種異質性較強的系統間實現行動協同與利益融合,就需要全面、開放、包容、迭代升級的產教融合組織形態予以承載。因而,在市域層面建設產教聯合體既蘊含著長久以來產業系統與教育系統的雙重期盼,也折射出社會對于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現實期待,更回應了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的實踐訴求。
事實證明,產教融合要做得好,必須有一個獨立運轉的實體組織作為支撐,實體組織的意義就在于形成同時遵循教育和產業雙重邏輯的運行機制,盡可能地放大產教融合的優勢[5]。市域產教聯合體將政府、產業系統、教育系統置于統一的行動框架內,統籌協調區域內的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實行實體化的雙向運作,進而推進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及產業發展雙重目標的實現。此前的職教集團、產業學院大多未能構建行之有效的組織模式,也沒有實現實體化運作,并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產教的雙向融合。而在產教聯合體的實體化組織架構內,一方面職業教育得以全面嵌入產業系統中,為行業企業提供技術技能人才與技術服務,賦能產業發展,促進產業升級與工藝更新,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的對接;另一方面產業系統得以深度參與到職業教育中,賦能職業教育發展,幫助職業院校在專業規劃、課程設置、師資建設上更好地把握產業需求,提升職業院校的資源集聚能力,促進職業教育主動適應產業經濟的新格局。從這個意義上看,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建設真正有望從市域層面打通產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實現教育系統與產業系統相互滿足利益需求的“雙向奔赴”,助力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及社會發展[6]。因此,市域產教聯合體的目的論是在產教聯合體本體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其價值取向,回答產教聯合體“為了什么”的實踐問題。
(三)方法論: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建設要以“多元治理”“協同共生”的理念為指引
“多元治理”是就市域產教聯合體的組織管理而言的。市域產教聯合體是多主體重構而成的聯盟組織,其中有統籌管理的政府部門,有資源集聚的產業園區,有承擔育人任務的職業院校,有提供實訓崗位的企業,有提供中介指導的行業協會等。這是比以往任何形態都要復雜的一個產教融合組織,不僅涉及主體間育人目標的協同,更涉及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的競爭。治理理論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詹姆斯·羅西瑙(James N Rosenau)認為,治理是主體間相互協作與競爭的過程。因此,如何處理好產教主體協同與競爭的微妙關系,并將其轉換為有序的行動便是治理所關注的問題。美國學者奧斯特羅姆夫婦(Elinor Ostrom amp; Vincent Ostrom)認為,在公共事務的治理中,并不僅僅只有“單中心”的治理方式,多元權力中心并存的主體自治與層次化、多樣化、階段化的制度設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遏制集體行動中的機會主義,實現公共利益的可持續發展”[7]。因此,“多元治理”為最大限度減少產教主體間的“搭便車”行為,提升行業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主動性,構建權責明確的行動方案,保證市域產教聯合體整體利益等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很好的實踐思路。
“協同共生”是就市域產教聯合體的主體關系建構而言的。協同理論的創始人赫爾曼·哈肯(Hermann Haken)認為,協同是一種整體效應或集體效應[8]。“協同共生”作為解釋不同主體間相互依存、互惠互利關系的理論工具,其本質在于通過主體間的協同共進、優勢互補,實現一體化共生和對稱互惠共生的理想模式和實踐狀態[9]。從構成要素看,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既是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參與主體,也是基本共生單元。不同產教主體通過市域產教聯合體這一共生環境,共同推動技術流、資源流、知識流的傳輸,進而循環演化成共榮共生的依賴關系。“協同共生”為重組產教主體的關系,提升產教主體的內驅力,增強產教主體的聚合力,最終達成市域產教聯合體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促進產業經濟發展的目標,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指向和方法論借鑒。
可以看出,市域產教聯合體與職教集團、產業學院建設的邏輯與方法論有所不同。一方面,市域產教聯合體更加強調主體間的協同博弈,要求各主體以責任者身份和主人翁意識深度參與產教融合,關照整體利益的達成;另一方面,市域產教聯合體治理的關注點不同,其重心從職業教育內部轉向外部,更加注重職業教育的區域屬性與外部環境。概言之,市域產教聯合體的方法論就是探索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指導思想與實踐路徑,在目的論的基礎上回答產教聯合體“怎么建”的問題。
二、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典型特征
市域產教聯合體是基于實踐需求與政策需求產生的新型產教融合組織,產教融合實踐所預期的產教共融、優勢互補、互利共生的要求,以及產教融合政策所強調的央地互動、區域聯動、協同發力的期望,賦予了市域產教聯合體新使命。因此,市域產教聯合體以多元協作、共建共享、互利共贏為原則,呈現出區域性、開放性、生態性、復雜性等鮮明的組織特征。
(一)區域性
顧名思義,市域產教聯合體定位于“市域”范圍。所謂“市域”,是指城市行政管轄的全部地域,包括市、縣(區)、鄉鎮、村居在內的所有范圍。在我國現行的行政區劃下,市可以劃分為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和縣級市。由于市域產教聯合體依托職業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相對富集的產業園區而建立,因此,這里的“市域”重點聚焦于地級市及其以上層級的城市范圍。顯然,“市域”不僅是國家行政體系的重要層級,也是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生成的基礎維度,更是產教聯合體立足的地域范圍。
長久以來,雖然國家高度重視產教融合,但地方政府推進及參與產教融合的熱忱并不高,區域層面的相關配套措施尚未落實,各個地區在產教融合發展水平上存在著較大的空間分異[10]。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創設則表達了一種“自下而上”、區域協調的職業教育發展觀,即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扎根在地域一級,充分凸顯其本土屬性與區域特征。一是市域產教聯合體的牽頭單位在于區域。市域產教聯合體由地方政府負責牽頭建設,目的在于開辟區域產教融合的試驗田,將產教聯合體的建設與地方產教融合型城市的創建相呼應,形成以區域輻射全局的行動新路線。二是市域產教聯合體的空間載體在于區域。市域產教聯合體以產教資源聚集的產業園區為依托,深深植根于產業園區及地區經濟發展之中,充分盤活區域內產業資源及豐富的中高職職業院校等教育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說,區域既是上述產教資源供給最為豐富的層級,也是產教聯合體建設的落地條件。三是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功能發揮在于區域。在整合園區及市域資源的基礎上,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以區域市場需求及經濟發展為導向,聯合體內各主體在同一地域范圍內,資源共享、合作共建,積極服務于本區域內的人才培養及產業發展,自下而上推動產教融合發展戰略。顯然,以往的產教融合組織形態并不像市域產教聯合體有著特定的地域限制,也不必然在特定的產業園區內進行深度的產教合作,而市域產教聯合體則表達了更好地立足區域實際、融入區域經濟的發展理念。
(二)生態性
市域產教聯合體內的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既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又嵌套于整體的系統之中。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主體要素絕不是孤立的存在,也不是純粹的總體堆疊,而是在聯合體內外部力量的作用下進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進而形成協同共生、交互影響的生態整體。這一現象突出地表現為聯合體內人才培養及產教融合的生態性。一是人才培養的生態性。作為一個動態發展的有機整體,市域產教聯合體意欲打破以往產教組織“校企兩張皮”的人才培養困境,力圖將政府、行業企業共同嵌入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教材開發、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等各個環節,形成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崗位成才的一體化辦學格局。其中,政府投入土地、資金、財稅等政策支持,行業企業投入實訓崗位、先進技術及產業資源,職業院校投入師資、場地、教育資源。各主體間根據產業經濟結構的發展趨勢,不斷展開人員、設備、技術、資金等資源的交換與流動,共建滿足各方利益訴求的人才培養動態調整機制,營造適合人才成長的生態環境,切實激發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新動能。二是產教融合的生態性。市域產教聯合體以地方政府為主導,以產業園區為依托,創新性地將產業系統與教育系統串聯起來,充分融入當地產業、經濟、文化發展的大系統中,逐步生成與區域經濟社會協同共進、動態平衡的生態圈。職業院校、行業企業、政府在市域產教聯合體所形塑的生態圈內,充分發揮主體間的耦合交互效應,逐步構建起供需匹配、協同創新、互融互通、環環相扣的產教融合生態矩陣。而以往的產教融合組織由于構成主體上較為單一,在多元主體協同共創人才培養的外部環境及一體化辦學格局上有所欠缺,并未形成協同共進的產教融合新生態。市域產教聯合體則可以在多元主體共享共贏的創新生態中,進一步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有機融合。
(三)開放性
市域產教聯合體的生態性決定了其必然具備開放性的特征,其與外部資源進行循環交換的過程,也是開放性的過程。一方面,從內部來看,聯合體搭建了共性技術服務平臺,打通了產業系統、教育系統、科研系統間科技研發、成果轉化鏈條,加快了主體間資源互融互換的速度,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產教融合的組織壁壘與制度壁壘,有利于凝聚主體間的發展合力,提升產教融合的實效。從外部來看,聯合體需要與外部環境進行開放式互動,才能保持其長久的存續狀態。也就是說,市域產教聯合體通過開放性創新獲取當地的產教資源、文化資源,吸納同類型行業企業,中職、高職(含職教本科)學校以及普通本科學校作為成員,構建多渠道、多主體、多樣化的行動范式,以開創分段式或貫通式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新局面,進而實現產教融合的長效性。而以往的產教組織囿于體制機制障礙,在開放性吸納新的成員單位上有所不足,產教主體間的流動與互動也相對有限。另一方面,聯合體內產教主體間的松散耦合關系也意味著產教聯合體具備更高的開放性。卡爾·維克(Karl Weick)認為,開放組織結構上的松散耦合能夠使系統具有更高的適應性[11]。 換言之,產教主體間既相互響應又松散聯結,既穩固維系又張力適度的樣態,使產教聯合體具有超越以往產教融合組織的開放性、包容性與靈活性,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更易跨越系統邊界達成“一致性共識”,共同加入聯合體的建構中,而避免再次走進產教結構性分離的怪圈。這使得市域產教聯合體更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并隨市場需求和政策導向的變化對自身進行動態調整。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開放性并不意味著市域產教聯合體沒有邊界性,而是代表一種源源不斷從周邊環境獲取能量,促使產教融合縱深發展,并維持自身長效發展的能力。
(四)復雜性
德國管理專家斯特凡妮·博格特(Stephanie Borgert)曾指出,參與者間的彼此聯結造成了復雜性的情境[12]。市域產教聯合體匯聚了“政校行企”四方主體,多元主體在產教融合實踐中的交錯關聯生成了產教聯合體的復雜性特征,并突出地表現在主體復雜、內容復雜與屬性復雜三個方面[13]。一是主體復雜。市域產教聯合體涵括了多方主體,其中,政府是產教聯合體的主導者與推動者,職業院校與企業是產教聯合體的建設者與執行者,行業協會是產教聯合體的指導者與支持者。多元主體在聯合體內相互作用、相互調適,既有信息要素的共享,也有產教資源的競爭,既有協同的行動,也有利益的摩擦,這些共同構成了關系復雜的聯合體。二是內容復雜。市域產教聯合體集聚了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多重要素,兼具人才培養、創新創業、促進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多項功能。要實現上述功能,必須將職業院校的專業對接行業產業,課程內容對接企業的崗位標準,教學過程對接企業的生產過程等。由于技術更迭與知識生產的速度日新月異,產業淘汰、新生的速度也日益加快,這給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增加了現實的難度。如何深化產教融合,加速產教對接,進一步提升技術技能人才的水平以及推動個體的終身學習,成為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三是屬性復雜。如前所述,產教是兩個異質性較強的系統,產業系統堅持效率屬性與工具屬性,教育系統秉持公共屬性與價值理性,產教聯合體則將多重屬性凝聚于一身。然而,產教天然的屬性差異,使得產教聯合體存在一定程度的價值割裂、行動分化及目標沖突。因此,市域產教聯合體有著比其他產教組織更為復雜的主體構成與組織特性。明確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復雜屬性,有利于把握產教融合的著力點,減少產教主體的價值沖突,從而拓展產教融合的深度。
三、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運行機制
市域產教聯合體整合了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多重要素,形成了服務人才培養與產業經濟、主體間利益與責任相互交融的基本框架,其所呈現出的區域性、生態性、開放性、復雜性等特征蘊含著產教深度融合的內在機理與現實可能。隨著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創新生產要素的需求以及產教融合的深入,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將面臨著更多的挑戰,亟須構建完整高效的運行機制,以實現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的動態耦合,形成產教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具體來看,至少應該包括政府引導機制、組織治理機制、產教嵌入機制、利益共享機制、績效評價機制五個方面。
(一)政策引導機制: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前提
市域產教聯合體是在政府主導下建立起來的多元跨界組織。目前,市域產教聯合體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如何調動各主體尤其是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積極性,如何構建真正有效、協同各方的可持續合作框架。其中,政府的頂層設計與政策引導必不可少。因而,在市域產教聯合體運行機制中,建立健全政策引導機制是首要前提。
一是需要加強地方政府的高位統籌。地方政府要將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人才戰略規劃、產教融合型城市的建設聯結起來,整體推進。統籌職業教育發展資金,增進政府部門、職業院校、行業企業間的“伙伴關系”和跨界合作,構建區域聯動的“政校行企”四方協同的發展機制。同時,全面研判區域經濟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按照“專業群對接產業鏈”的發展邏輯,形成對市域產教聯合體的上位指導。二是需要細化地方政府的執行舉措。從政策視角來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雖已描繪了市域產教聯合體的發展藍圖,但相關政策舉措還較為宏觀,尚停留在框架性的設計層面。地方政府應在全面梳理、系統分析現有建設政策文件的基礎上,進一步出臺市級層面的財政、稅費、土地、信用等方面的激勵政策與配套措施,形成政策合力。鼓勵各方主體在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上先試先行,率先突破體制“藩籬”,剔除阻礙產教深度融合的門檻障礙,形成制度供給充分,多元主體聚合共生、充滿活力的良好生態。三是需要突出地方政府的區位優勢。市域產教聯合體將市域作為行動單位,因此,地方政府要分析市域范圍內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供需狀態、產業經濟的優勢特色、行業企業的發展情況,進而實施契合區位特色的產教聯合體發展規劃,進一步破除產教聯合體發展的空間障礙,促進產教聯合體在市域層面“落地生根”。
(二)組織治理機制: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基礎
市域產教聯合體是由多種產教要素與產教資源整合而成的產教系統,其建設的理想形態是將分屬于不同系統的產教主體凝聚成共生性的實體組織。這意味著,不僅需要在宏觀層次建立多元治理的組織架構,更要維持微觀層次上主體間的動態張力。因此,完善的組織治理機制是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基礎。
一是更新治理理念。相較于以往的產教融合組織形態,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重點在于職業教育外部,即更加凸顯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色、區域屬性與多元協同[14]。因此,需要對市域產教聯合體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功能重新進行定位,將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整體思維優化市域職業教育及產教聯合體的治理,全面調動各方主體深度參與。二是成立治理機構。地方政府對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建設負有主導責任。成立由地方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主體參與的扁平化、網絡化理事會,制定規范和保障主體行為、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與長效化合作機制的聯合體章程,可以最大限度遏制產教主體間的投機行為,減少由信息不對稱產生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形成產權清晰、組織完備、共建共管、相互制衡的治理模式。三是明確治理職能。明確各產教主體在聯合體內的職責權限是解決“形式虛化”“推諉扯皮”現象的關鍵之舉。其中,政府要充分發揮在產教聯合體建設中的引領力、服務力、統籌力和協調力,強化對產教聯合體建設的制度供給,創設聯合體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職業院校與企業要發揮主體責任,立足區域產業群優化特色專業群,圍繞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教學實施等方面,共建產品研發、技術革新的產業學院與實訓平臺,強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支持體系。行業協會要發揮監督指導責任,協調產教需求,調配產教資源,鏈接產教合作,維系產教關系。四是優化治理工具。地方政府要不斷創新政策支持,吸引社會資本和產業資金的投入,探索區域社會力量支持產教聯合體發展的新機制,推動產教聯合體組織形態的新發展。
(三)產教嵌入機制: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核心
市域產教聯合體既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客觀選擇,也是助推現代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作為市域產教聯合體的主體,政府、行業企業、職業學校亦承擔著育人與生產的雙重職能。從本質上看,產教主體間的交互關系實際上是高度社會化的嵌入關系[15]。從嵌入類型上看,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將嵌入關系分為結構嵌入和關系嵌入兩種類型[16];莎倫·祖金(Sharon Zukin)和保羅·迪馬吉奧(Paul DiMaggio)將嵌入類型拓展至結構嵌入、認知嵌入、文化嵌入與政治嵌入四種類型[17]。還有學者將嵌入類型延展至關系嵌入、資源嵌入、目標嵌入等多個維度。根據市域產教聯合體的組織形式與融合程度,建構聯合內認知嵌入、關系嵌入、資源嵌入與行動嵌入機制是促進產教聯合體制度化、規范化發展,構建一體化產教關系,實現產教聯合體功能目標的必然選擇,也是產教聯合體建設的核心[18]。
一是認知嵌入。認知嵌入是引領產教聯合體聚合的心智過程。產教聯合體內的主體要通過合作談判、制定及出臺融合細則,在產教合作、人才培養、服務產業等方面達成一致性共識,消弭主體間認知上的分化與差異,樹立相對統一的目標取向與價值取向。二是關系嵌入。關系嵌入是維系產教聯合體張力的浸潤過程。產教聯合體通過共建共享“雙師型”教師隊伍,優化互聘互用的用人機制,既支持職業院校聘請其他成員單位的技能人才參與人才培養,也支持行業企業聘請職業院校教師開展產品研發、工藝革新、制度建設等工作,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有機結合。三是資源嵌入。資源嵌入是產教聯合體實現生態化轉型的融合過程。產教聯合體通過共建資源一體化共享平臺,充分盤活多元主體的資源儲備,加速聯合體內資源互換過程,打通主體間的資源壁壘,形成產教資源“1+1gt;2”的聚集效應,深化與地方產業的協同共進。四是行動嵌入。行動嵌入是實現產教聯合體功能的落地過程。在認知嵌入、關系嵌入、資源嵌入的基礎上,產教聯合體形成主體間的自覺認同,構建內生性、系統性的協同行動框架,多元主體從松散聯結走向產教聯合的命運共同體。
(四)利益共享機制: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關鍵
市域產教聯合體存續的關鍵,在于能否建立平衡有效的主體間利益聯結方式與共享機制。產教主體間的利益共享會增強產教聯合體的聚合性和持續性,從而促使產教融合落地落實。因而,在多元異質主體間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生思維是市域產教聯合體建立的關系紐帶,也是市域產教聯合體順暢運行的邏輯起點。為此,要對市域產教聯合體內不同類型的產教主體進行分析,明確各自的權益訴求,在尊重人才培養與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建構利益共享的長效機制。
一是明確利益訴求。地方政府的利益訴求是統籌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發展,優化人力資源供給結構,為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支持。職業院校的利益訴求是優化學科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辦學能力。企業的利益訴求在于獲取適配的高素質技能人才與最新的技術,提升企業員工能力,增強企業的合作收益。行業的利益訴求在于提升行業技術水平,優化業內企業布局,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在明確各方利益訴求的基礎上,要確立以人才培養與技術服務為核心的多方受益的利益驅動機制。二是增進利益耦合。地方政府要及時引導職業院校跟蹤行業企業的新產業、新業態、新發展,對接區域經濟布局與人才聚集格局,提升專業設置與產業設置的吻合度,有針對性地培養行業企業急需的技能人才,找到彼此的利益共同點,加強產教融合的契合度。三是完善利益補償。參與產教聯合體建設的行業企業在技能人才培養上往往付出較多的人力成本、設備成本、資產成本與崗位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直接生產的效益。地方政府要構建行業企業的利益補償機制,尤其是在稅收、土地等方面給予企業更多支持,如制定結構性減稅政策、建立優秀行業企業社會責任表彰制度等,降低行業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門檻。四是優化利益協調。為了避免產教聯合體內主體間的利益沖突,地方政府或行業協會要依托理事會暢通利益調節機制,增進產教多方交流渠道,化解產教利益摩擦,保障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穩定性。
(五)績效評價機制: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保障
市域產教聯合體創新性與發展性的提升,離不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的績效評價機制,對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建設情況與產出情況進行動態評價,是維持產教主體參與聯合體建設活躍度與積極性的重要保障。其中,對政府而言,各級政府不僅要將產教聯合體建設情況納入產業園區工作考核指標和職業教育工作目標考核體系,同時還要將其作為考核下一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重要內容,對真抓實干的地方政府及其成員給予表揚激勵,對工作不力的政府及其成員給予問責勸勉。對職業院校而言,要建立信息采集平臺對產教聯合體的投入和共建情況進行監測,并將其結果作為遴選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地方、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資金分配等的重要依據。對企業而言,則需要對參與聯合體建設的支持及合作情況和開展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創新創業等方面的廣度與深度進行評價,對參與較好的企業可以給予稅收優惠等方面的支持。
從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評價指標來看,主要包括組織架構、共建共享、人才培養、服務產業、特色創新五個方面。一是對組織架構進行評價。主要考察產教聯合體組織機構、治理模式、管理制度、人員聘用、運營決策等方面的情況。二是對共建共享進行評價。主要考察聯合體內各類主體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或職工培訓方案、共組教學團隊、共建教學資源、開展聯合招生和聯合培養等方面的情況。三是對人才培養進行評價。主要考察聯合體內各主體深度參與職業院校建設、協同育人、搭建人才供需平臺、分段培養或貫通式培養學生等方面的情況。四是對服務發展進行評價。主要考察建設共性服務平臺、協同技術攻關、合作開展成果轉化、積極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等方面的情況。五是對特色創新進行評價。主要考察聯合體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制度建設及運行機制上的改革創新、促進本地區行業發展的實效等方面的情況。通過評價進一步將市域產教聯合體的關注點轉向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上來,真正實現以評價促發展。
[參考文獻]
[1]冉云芳,周芷瑩,徐靈波.組織間網絡理論視角下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內涵與形成機制[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25):20-27.
[2]陳姜媛,安冬平.職業教育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任務型組織的理論分析框架[J].教育與職業,2024(1):37-43.
[3]梁晨,廖園園.高質量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的理性審視、邏輯關聯與實踐方向[J].教育與職業,2023(20):5-12.
[4]莊西真.產教融合的內在矛盾與解決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8,301(9):81-86.
[5]莊西真.產教融合的價值意蘊和推進舉措[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19):3.
[6]涂凱迪,李偉.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政策起點、現實難點和破解重點[J].教育與職業,2024(14):22-29.
[7]李平原,劉海潮.探析奧斯特羅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論——從政府、市場、社會多元共治的視角[J].甘肅理論學刊,2014(3):127-130.
[8](徳)赫爾曼·哈肯.協同學:大自然成功的奧秘[M].凌復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12.
[9]許悅.共生理論視角下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的責任分析與路徑調適[J].職教論壇,2021,37(9):21-25.
[10]許悅,邵澤斌.基于松散耦合理論的職業教育產教聯合體建構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24,44(1):49-57.
[11](美)W. 理查德·斯科特.組織理論:理性、自然和開放系統[M].黃洋,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83.
[12](徳)斯特凡妮·博格特.適應復雜[M].壽雯超,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12.
[13]潘海生,張玉鳳.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復雜稟賦、內在機理與運行機制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9(4):176-186.
[14]吳一鳴.市域產教聯合體須精準把握角色定位[N].中國教育報,2023-07-04(6).
[15]郭媛媛,王帥.多元主體協同視角下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內在機理、實然困境、應然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22):41-49.
[16]符平.市場的社會邏輯[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28.
[17]Sharon Zukin,Paul DiMaggio.Structures of Capital: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Economy[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5.
[18]李鵬.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制度化:新尺度、新挑戰與新方向[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