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將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內涵相近的紅色文化進行整合,使之構成區域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線上實踐的豐富教學資源是高校建構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的主要思路。從文獻梳理和理論建構入手可以認識到,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具有虛擬性、全員性、協同性和互動性等特征。以“四個一體化”為目標,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建構的關鍵是紅色文化資源、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大中小學協同育人資源及教學協調管理功能的云端整合,以區塊鏈技術實現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總體架構、運行流程和技術調用等場景設計。文章從教學場所、學時分配、方案制定和成績認定等方面對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的教學運用思路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區域紅色文化;高校思政課;云實踐;區塊鏈
【引用格式】劉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建設與運用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79(1):23-28.
【中圖分類號】G6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1-0023-06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1]。高校思政課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關鍵課程,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2]。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要高度重視實踐教學育人效能對課堂理論教學的反哺。區域紅色文化實踐教學是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內核,結合高校屬地及其周邊區域的革命歷史、革命舊址、先烈事跡等文化表征和載體,經過資源整合、教學設計、人員統籌后所形成的教學過程。在互聯網技術、區塊鏈技術在多領域成功應用的背景下,探索建構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簡稱“云實踐”平臺)具有時代特征和技術可能。
二、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理論建構
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既不是對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載體的簡單補充,也不能將其單純地視為高校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平臺整合。它有自身獨特的內涵和特征,同時又凝練出“四個一體化”的創新目標。
(一)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的內涵
國內學者針對互聯網支持的實踐教學平臺,從價值意義、內涵界定、模式建構和運用措施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一是價值意義方面。互聯網支持的實踐教學平臺可以對傳統教學的內容呈現、資源獲取和師生互動形式實施重構[3],從教師層面突破時空界限以構建教學共同體[4],從學生層面通過虛擬感知體驗來激發情感和弘揚正能量[5],同時,可以加強與社會相關行業的聯系與融合[6]。內涵界定方面,互聯網支持的實踐教學平臺是通過互聯網系統開展有思政課教學內容和意義的仿真實訓系統,實踐教學活動均在網絡空間中完成[7-8]。二是模式建構方面?;ヂ摼W支持的實踐教學平臺應是一個具備多方協同功能的系統[9],應在探索MOOC模式[10]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MOOE(Massive Open Online Experiments,大規模在線開放實驗)[11]、私有云[12]、FPGA[13]等在理工科實踐教學中廣泛運用的實踐模式。三是運用措施方面?;ヂ摼W支持的實踐教學平臺應有效整合實態紅色資源并創設虛擬情境,從硬件、軟件和制度方面進行平臺開發與運行保障,同時建設網絡虛擬實驗室以保證良好的實踐環境[14-16]。
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是互聯網支持的實踐教學平臺,其內涵既具備上述文獻梳理的理論共同性,也具備自身獨特之處?!霸茖嵺`”平臺是以互聯網為基礎,以區塊鏈為突破,以共有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融合多區域和層級的數字政府、數字文旅、數字教育等跨界平臺所建構的協同化虛擬仿真實踐教學平臺。它通過數字政府平臺實現跨區域紅色文化教學協同機制建構,通過數字文旅平臺建設紅色文化的虛擬載體,通過數字教育平臺將紅色文化轉化為教學資源并應用于實踐教學。
(二)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的特征
“云實踐”平臺是在互聯網支持的實踐教學平臺的基礎上發展創新而來,同時滿足高校思政課的育人目標和區域紅色文化資源整合優化目標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云實踐”平臺具有虛擬性特征。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將實踐教學主客體和紅色文化資源虛擬化,使學生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達成現實世界里的情感升華,“實現對現實世界的重大超越”[17]。第二,“云實踐”平臺具有全員性特征。區域內高校、紅色文化基地、中小學、政府部門、文旅企業均應被設定為“云實踐”平臺的多重責任主體。第三,“云實踐”平臺具有協同性特征。匹配區域內各高校師生和紅色文化實踐教育基地的供需,賦予區域內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技術可能與平臺保障,通過協調數字政府平臺中教育主管、文旅、人力資源和財政等相關部門的協同關系,以及實踐教學與文旅企業發展的協同關系,實現教學管理與行業支持“云端化”。第四,“云實踐”平臺具有互動性特征。以區塊鏈“去中心化”、點對點傳輸和智能合約的核心技術優勢,使平臺上的所有主體以節點的方式存在,降低節點間的數據上傳、驗證、存儲及調用的成本,從而發揮多重主體間的互動效應,特別突出學生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三)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的目標
通過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的建設和運行,擬設定“四個一體化”目標。一是“線上線下一體化”,以突破時空與成本限制。線上實踐教學可以在有網絡環境及設備的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開展,從而在提供實踐教學形式互補選擇的基礎上有效降低線下實踐教學的總體成本,協助線下實踐教學向個性化、專項活動等創新實踐形式轉型。二是“大中小學一體化”,以達成能力互補與協同育人。區域內各高校和中小學從平臺一體化入手,通過教學資源整合實現教學內容一體化,再通過“云實踐”平臺的多主體協同實現大中小學教師一體化、教學過程一體化及教學管理一體化。三是“教管一體化”,以優化資源協調與管理機制?!霸茖嵺`”平臺引入教學管理和相關部門作為用戶節點,從而對高校、中小學、紅色文化基地、文旅企業中的教學資源進行合理調配,同時實現對教學過程的實時管理和指導。四是“產學一體化”,以推動實踐教學服務文旅事業?!霸茖嵺`”平臺的教學資源和實踐成果可以為區域紅色文化旅游事業發展提供有力服務。例如,教師上傳的教案文本可作為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宣傳教育素材;針對紅色文化的直播講解,可向全球觀眾有效宣傳區域紅色文化旅游的風采;將學生擔當“云導游”作為教學任務,為前往紅色文化基地參觀的游客提供高質量的導游服務。
三、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資源整合
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建構的關鍵是資源整合,其是“云實踐”平臺鏈節點構成和運行邏輯的基本依據。資源整合的方向主要包含對分散在不同城市的紅色文化數字化資源的整合,對分散在不同高校和中小學的思政課實踐教育資源的整合,以及對分散在不同隸屬關系或屬地的教學資源協調管理機制的整合等。
(一)實現區域紅色文化數字化資源的云端整合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的并能夠開發利用的革命精神及其載體的總和”[18]。區域紅色文化是在相近地理位置、文化傳承、歷史發展的地區所根植的紅色文化,同時包括產生、發展、實現和凝練的地域并不局限于某一省份或某一地區的紅色文化。例如,以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鐵人精神和大慶精神統稱的“龍江四大精神”的區域范疇特指黑龍江省;同時,東北抗聯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在東北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和思想品格的集中體現”[19],因此,東北抗聯精神又是東北地區的區域紅色文化。區域紅色文化的地理分散性特征要求將不同表征形式的文化資源實施數字化整合。例如,可將革命文獻掃描后形成電子讀物,將革命遺物拍攝成照片或錄制成包含講解內容的視頻,利用虛擬仿真和拍攝等技術制作三維在線紀念館、博物館、烈士陵園和革命遺跡,拍攝關于紅色文化的紀錄片或搜集相關影視作品等。將上述紅色文化資源制作完成并上傳至“云實踐”平臺即完成區域紅色文化數字化資源的云端整合工作。
(二)實現區域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的云端整合
“云實踐”平臺的主要服務對象是紅色文化所屬區域的各高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因此,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的云端整合也是“云實踐”平臺得以有效運行的關鍵之舉。實踐教學資源云端整合主要包含3方面內容。一是整合與紅色文化相關的課程資源,即將課堂教學中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并上傳至“云實踐”平臺。教師需上傳章節課件、錄制知識點微課、提供閱讀文獻材料等,使學生在實踐前的自我預習有章可循。二是整合實踐教學管理的相關資源,即實踐教學任務清單、過程性考核依據標準、最終成果要求、最終成績評定辦法應上傳“云實踐”平臺,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樹立清晰的任務目標。三是整合各高校間、師生間的協作資源,即高校上傳的教學資源在平臺內共享的基礎上,也應在制作階段調動各高校的優勢力量并開展廣泛分工;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使其成為教學資源搜集制作的主體。
(三)實現區域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育人資源的云端整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鼓勵各地高校積極開展與中小學思政課共建,共同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20]。“云實踐”平臺是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良好契機和具體落實,其總體要求是通過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內容、教師隊伍和育人手段的云端整合,實現高校與中小學思政課教學間的平臺共建、資源共享、協同發展和效果提升。首先,實現教學內容一體化。教學內容一體化的前提是教材一體化,明確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與紅色文化實踐教學資源的匹配之處,以此找到大中小學教材和教學內容一體化的“同心圓”。其次,實現教師隊伍一體化。高校思政課教師、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紅色文化基地講解員等均是“云實踐”的授課者,通過云端整合,融合高校、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及紅色文化基地講解員等師資力量,達成“共上一堂思政課”的目標。最后,實現育人手段一體化,即大中小學均可充分發揮區域紅色文化在育人目標達成中的積極作用,以沉浸式在線體驗和互動為手段,使學生從紅色文化精神的領悟中達成思想境界的提升。
(四)實現區域實踐教學協調管理功能的云端整合
區域實踐教學協調管理功能主要包含3個層次的整合方向。微觀層次是高校內部實踐教學協調管理功能整合,包含實踐教學方案的制定與審核、線下實踐與“云實踐”的比例分配、學時審定與實踐任務安排、校內集中實踐場所的協調安排、教學過程與教學質量的實時監控、成績組成與認定方案的審定、異常情況的應急處理等。中觀層次是實踐教學各主體的協調管理功能整合,包含紅色文化基地與高校在教學內容方面的協調、紅色文化基地與大中小學在主講教師遴選與教學資源制作方面的協調、高校間建構區域思政課實踐教學聯盟的協調與管理、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一體化的協調與管理等。宏觀層次是各屬地政府及其部門對“云實踐”平臺的協調管理功能整合,包括平臺建設運維與融合對接管理、人力資源調配與經費管理、跨區域教學管理制度建設管理、文旅企業與實踐教學協同管理等。
四、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場景設計
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是以互聯網為基本支撐,以區塊鏈分布式架構為組成和運行邏輯,前臺應用兼容個人電腦和移動終端的軟件應用系統。其技術場景包括反映“云實踐”平臺多元主體間邏輯關系的總體架構、體現“云實踐”平臺功能板塊和教學過程的運行流程,以及展現平臺開發和運維過程中的技術調用。
(一)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的總體架構
區塊鏈的顯著特征是“去中心化”分布式架構,各參與節點通過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提供的多重驗證實現聯盟鏈的構成。因此,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的總體架構(圖1)應以紅色文化為一級節點。例如,黑龍江省思政課“云實踐”平臺就可以將“龍江四大精神”和其他鄉土紅色文化(如江橋抗戰文化)作為一級節點。每個一級節點可再以區塊鏈的組成方式,由該紅色文化所在屬地的高校、中小學、紅色文化基地作為子節點,形成紅色文化教學資源鏈。同時,部分非紅色文化屬地所在的高校設有紅色文化研究基地(如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北大荒精神實踐研修基地),該類基地或研究中心也應以子節點的方式包含在紅色文化教學資源鏈中。
作為“云實踐”平臺的重要主體,政府節點與高校、中小學和紅色文化基地節點的顯著不同之處在于數字政府已成為“數字社會和數字國家應有的治理形式,是人類社會數字化進程的必然要求”[21]。因此,將“云實踐”平臺鏈作為節點與紅色文化所在地市數字政府共同組成區域數字政府協同鏈方為科學設計(圖2)。省級數字政府作為地市節點的數據保障和技術支持,也可推動跨省“云實踐”的探索。各市級數字政府節點中包含與“云實踐”密切相關的部門,從而實現協調管理功能的云端整合。
(二)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的運行流程
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的運行流程是根據教學階段與平臺角色的二維象限組合而成,反映了平臺的功能設置。通過運行流程(圖3)可以明確,由于涉及多個地市、高校、中小學、紅色文化基地和文旅企業,因此,“云實踐”平臺開發和運行維護應由政府網信部門或相關外包企業完成,同時,政府應承擔起出臺相關規定、協調各主體人員職責、財政經費支持等工作。同時,作為“云實踐”平臺的核心主體和目標指向,高校應在教學準備、教學實施及教學評價等全教學周期積極作為。中小學也應根據自身教學設計,在前期充分準備的基礎上組織中小學生集中觀看“云實踐”平臺上的視頻教學資源,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通過暢談感受達到思政育人目標。紅色文化基地是教學資源的主要供給者,因此,“云實踐”平臺應提供素材制作的技術支持,并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通過直播模塊與學生實時互動。文旅企業作為“云實踐”平臺的“外圍用戶”,可以通過實踐資源供給與文旅發展需求的匹配,將實踐教學的社會效益最大化。各主體應在教學總結階段及時反饋平臺績效和教學資源質量,以便持續改進。上述工作均應在“云實踐”平臺中通過功能板塊設置得以實現,同時,要及時通過教學資源與管理后臺將上述功能產生的數據上鏈并驗證,同時開發包括電腦和移動設備的前端應用程序,以供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訪問和使用。
(三)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的技術調用
“云實踐”平臺以區塊鏈技術作為系統開發、數據共享調用、運行邏輯的核心方法,解決了多主體信任與業務協同的關鍵問題。第一,以區塊鏈分布式架構降低并發訪問帶來的平臺負載風險。分散在不同地市的政府部門、高校、中小學、紅色文化基地和文旅企業作為“云實踐”平臺的鏈上節點,以分布式存儲架構共同參與實踐教學資源相關數據的產生、記錄、計算、驗證,既保證了數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避免了因中心節點硬件故障對平臺穩定運行產生的負面影響。第二,調用哈希值(Hash Value)和時間戳(Timestamp)構建實踐教學資源區塊和運行區塊。通過非對稱加密算法保證區塊向實踐教學主體和師生用戶廣播時數據的真實性和不可篡改性,以點對點(P2P)通信技術保證“云實踐”平臺鏈中的參與者實現對等連接。第三,調用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解決資源共享與多主體協作難點。需要共識機制推動網絡鏈條一致性和數據一致性,同時調用智能合約將各主體間的協同關系以代碼的方式定義且無法被外部干預,從而保證協同行為自動且強制性發生。第四,借鑒比特幣(Bitcoin)類加密數字貨幣原理,設計可用于“交易”的“虛擬金幣”,用于衡量“云實踐”平臺各主體工作貢獻度,同時,評價學生在“云實踐”平臺的學習完成度和效果質量,以便評定其實踐教學成績。
五、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教學運用
平臺系統科學性與教學運用有效性是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取得良好績效的雙重條件。因此,文章在探討“云實踐”平臺系統架構、運行流程和技術調用的基礎上,指出高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保障“云實踐”平臺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良好契合。
(一)建設智慧教室提供“云實踐”的集中場所
“云實踐”平臺為學生參與實踐教學提供了多樣化選擇,其中,集中實踐的優勢在保證學生實踐精力集中的同時,通過群體效應和榜樣示范效應推動整個課堂形成向上的學習氣氛,進而促使集體情感升華。由于思政課覆蓋高校所有學生,因此,應建設專用智慧教室作為校級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組成部分,也可按照學校整體部署建設文科實驗中心,實現各學科智慧教室共享共用。從智慧教室運行的實際情況來看,應在“云實踐”平臺中為思政課教師分配高級賬號,用于集中場所實踐時的資源播放、直播收看及互動交流,也可在高級賬號中設置針對授課學生出勤、達成度與實踐效果考評等功能。
(二)根據教學進度確定“云實踐”的學時安排
為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應以課堂教學的進度與內容確定實踐教學的學時安排。首先,確定學時安排的首要依據是教學內容的匹配性。例如,教師在講到“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第四章《中國共產黨成立和中國革命新局面》時,可結合偉大建黨精神、紅船精神等內容開展“云實踐”;在講到“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第十章第三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時,可補充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知識點,并選擇區域紅色文化中的精神譜系開展“云實踐”教學。其次,在通過教學進度確定學時數量時,多數高校會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將思政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學時分別設立,但在有限的實踐教學學時內學習區域紅色文化的次數,則要根據整個學期教學的進度予以安排。最后,要通過實踐教學的形式來確定學時安排。主要的原則和方法是:集中實踐宜安排在學期中段,分散實踐則可貫穿整個學期或者假期;集中實踐的學時宜少于分散實踐學時;現場實踐的學時宜少于“云實踐”學時,從而使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良好銜接,現場實踐與“云實踐”協同配合。
(三)按照學生差異設定“云實踐”的個性方案
根據個人意愿、生源地和學科等方面的差異,“云實踐”平臺可提供個性化實踐方案供學生選擇。首先,個人意愿差異方面,為學生提供學期內現場實踐教學、寒暑假現場實踐教學、現場+“云實踐”教學等多元個性化的實踐方案,按照學生自主選擇、教師全程指導的方式完成實踐教學,從而實現線上線下實踐教學的一體融合。其次,生源地差異方面,如學生剛好來自于實踐教學選擇的區域紅色文化所在地區,則可發揮學生的生源地優勢,利用寒暑假開展現場實踐,并錄制教學視頻上傳至“云實踐”平臺,以供教學資源整合使用。最后,學科差異方面,文科學生在學時安排、內容深度和成果設定方面可相對高于理工科學生。與此同時,可為部分特殊專業學生專門設計實踐方案,如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應必選“云導游”實踐方案,有利于高校教學實效與文旅企業發展的雙向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應利用好“云實踐”平臺提供的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一體化的契機,與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積極互動,學習教學技能與經驗,通過將教育實習功能融入“云實踐”平臺達到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的目的。
(四)通過多方評價給予“云實踐”的成績認定
“云實踐”成績認定是客觀掌握學生在“云實踐”平臺觀看學習資源、參與社會調查及完成實踐成果的實際情況,由多方指導教師給予客觀、公正的綜合評價的過程[22]。根據“云實踐”平臺的技術場景,成績認定應包含以下組成部分。其一,平臺自動認定部分,如學生觀看在線視頻資源、參觀線上展廳、觀看直播講解的時長,在直播時參與互動的情況,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有無多終端登錄、有無離開實踐終端攝像頭范圍情況等數據,均可由平臺自動記錄,并經區塊鏈技術中的時間戳和哈希值的記載和驗證使上述數據的準確性得以保障。其二,需多方指導教師主觀評定部分,如紅色文化基地授課教師應將直播時能夠有效且高質量互動的學生名單進行記載,并以各自打分、系統自動計算平均值的方式與高校教師共同評定學生提交的最終實踐成果,若涉及“云導游”成果還需由文旅企業共同參與評定。由此,學生在“云實踐”過程中得到最終成績如式(1)所示。其中,S為最終實踐成績;Sfr為最終成果成績,Spa為平臺自動記錄成績,Sli為直播互動成績;Suit、Srcb、Scte分別為高校思政課教師、紅色文化基地、文旅企業給出的最終成果成績。
六、結束語
總之,思政課實踐教學協同創新發展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內在驅動,是教學目標的分段統一、實踐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實踐成效的螺旋上升[23]。高校思政課區域紅色文化“云實踐”平臺是主體、載體、教學內容協同的體現。通過“云實踐”平臺將區域紅色文化的協同育人效能最大化,是紅色文化傳承、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提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和紅色文旅產業發展壯大的可循之徑。對于“云實踐”平臺的總體架構、運行流程及技術調用,思政課教師僅能依照實踐教學的實際需求進行功能設想,后續應在計算機軟件開發技術的支撐下將需求轉化為現實,這實際上也體現出“云實踐”平臺與高校的學科協同,以及與IT行業的跨界協同。
【參" "考" "文" "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0.
[3]" 王萍霞.“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7(4):211-214.
[4]" 梁靜.“互聯網+”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共同體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0):28-30.
[5]" 劉洋,沈佩翔.關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線教學質量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0(4):64-69.
[6]" 羅曉東,戴慶偉,尹立孟,等.互聯網+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8,37(1):197-199.
[7]" 張毅翔,李林英.思想政治理論課虛擬仿真實踐教學的內涵及其建設[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1):59-61.
[8]" 陳寶,劉會強.虛擬實踐教學:學生自主參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新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2):108-111.
[9]" 白朝陽,賀琳,宋林杰.互聯網+網絡課程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模式與策略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8,37(1):218-222.
[10]" 崔貫勛.基于云計算技術的MOOC實踐教學平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8):119-123.
[11]" 崔貫勛,熊建萍.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MOOE實踐教學平臺開發[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4):103-107.
[12]" 熊昕,熊茂華,謝景明.創新型實踐教學私有云平臺的設計與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5):208-212.
[13]" 胡愛華,李建科,張鵬云,等.“互聯網+實踐教學”范式改革嘗試:以FPGA為例[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37(4):181-183.
[14]" 金偉,韓美群.“紅色”虛擬實踐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運用[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6):77-80.
[15]" 楊麗艷.思想政治理論課虛擬仿真實踐教學平臺的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5):272-274.
[16]" 王新剛,陳霞,余潔.關于虛擬實踐教學環境構建的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7(5):160-162.
[17]" 劉會強.虛擬實踐教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網絡的深度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1(5):36-39.
[18]" 陳始發,李立娥.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運用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1):70-73.
[19]" 劉信君.再論東北抗聯精神:抗戰勝利70年后的評述[J].社會科學戰線,2015(6):83-89.
[20]"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EB/OL].(2022-04-25)"[2024-04-17]. 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4/25/c_1128595417.htm.
[21]" 戴長征,鮑靜.數字政府治理:基于社會形態演變進程的考察[J].中國行政管理,2017(9):21-27.
[22]" 丁春福,楊乃坤,韓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課程化”建設的思考:以沈陽工業大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5):61-65.
[23]" 滕蘇蘇,李守可.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協同發展的價值、邏輯與路徑[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9):38-41.
編輯∕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4-04-0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4-04-27
【作者簡介】劉洋,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政課教學理論與實踐。
【基金項目】2023年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項目“龍江‘四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GJB1423181);2022年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專項項目“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施路徑研究”(SJGSJ2021011);哈爾濱工業大學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研究重大課題“中華優秀傳統廉政文化研究”(DFLZLX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