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教育數字化是教育發展開辟新賽道和塑造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本欄目將以《重構教育圖景——AIGC助力教育變革與思維創新》等書籍為指導用書,邀請老師就書中重要文段進行討論和回應,旨在了解和探索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及其重塑教育的巨大潛力。
隨著技術的飛速進步,AIGC已成為當前數字化時代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從早期的簡單文本和圖像生成到現在的創作復雜音樂、編寫高質量代碼,甚至生成逼真視頻的Sora模型,AIGC的發展軌跡標志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突破自我,逐步向著更高的智能水平邁進。ChatGPT的問世,不僅改變了我們與機器的交流方式,還為未來的人機交互設定了新的標準。而DALL·E系列模型的成功,更是將AIGC的應用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們不僅能夠根據文本生成圖像,還能夠理解和創造出符合人類審美的藝術作品。Sora模型的發布,更是將AIGC的應用潛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領域——生成逼真視頻。這一突破不僅為內容創作、娛樂產業、教育培訓等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也讓我們對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界限有了新的認識。隨著AIGC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不斷拓展可以預見,未來的世界將會更加多元化、互動化和智能化。
——《重構教育圖景》P6-7
汪旭(南昌航空大學文法學院):近年來,得益于大數據、高性能計算和算法創新(特別是深度學習技術)的結合,人工智能的發展奔逸絕塵。以ChatGPT和Sora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拓展著人們技術想象力的邊界。一方面,技術創新促進了應用的廣延。從早期的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走向了智能家居、金融分析,甚至邁向了智能仿真創造,極大改變了生產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另一方面,用戶隱私泄露、知識產權爭端、“成都大規模拆遷”“張文宏深夜直播帶貨”等運用AI生成的虛假信息也給社會的正常信息傳播秩序與用戶合法權益造成了負面影響。因而,我們對AIGC的技術前景應當包容樂觀,對AIGC的濫用現象應理性審慎,及時通過制定法規、行業規范與素養教育為AIGC的良性發展保駕護航。
邱磊(江蘇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這段話我想起一個新聞:人類第一部人工智能制作的電影《Our T2 Remake》,是由50位AIGC創作者,歷時數月制作的。這部90分鐘的、與商業電影畫質沒有多少差異的驚艷之作,是不是預示著將顛覆娛樂業的未來呢?
目光重新回落教育。AIGC技術的發展為教學方法和學習體驗,必將帶來新鮮血液,沖擊程度可能并不小于娛樂業。Sora模型生成的逼真視頻,可以幫助教師創建模擬對話場景,學生則與虛擬角色進行互動。這大大提高了口語練習的實效性和趣味性。AIGC技術也可以幫助學生在計算機課中,理解和編寫代碼,提升傳統教學的效率。DALL·E可以在美術課上大顯神威——通過文本到圖像的轉換,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讓他們在創作過程中獲得即時反饋、視覺啟發、思維碰撞。顯然,這樣的教育前景,讓人充滿期待的。
據我所知,北京已經有一些教育科技公司,開始嘗試將AIGC技術融入課程開發中。就像開發新電影一樣,可以給學生提供全新的、定制的學習路徑和資源,像名著多元解讀、科學史探秘等,某種意義上,凸顯了因材施教。可以說,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孩子,不必像過去那樣覬覦于京、上、廣的優質教育資源——一個生成式的虛擬世界,正逐步緩解著現實世界中的教育公平、個性化發展等傳統難題。
內地的高校對生成式人工智能進入教育領域的態度是積極而謹慎的。學者們普遍認為,人工智能可以為教育帶來很多潛在的好處,但也存在一些潛在的風險。因此,高校在積極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的同時,也要注意防范相關的風險。例如,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楊宗凱強調,我們需要批判性地審視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變革,雖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能為教育帶來積極的改進,但學者不應盲目接受技術驅動的效率。此外,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還將為未來教育帶來諸如人機沖突、知識操縱、數字鴻溝和超越現實等挑戰。在社交媒體中,公眾對“ChatGPT+教育”的整體態度也比較積極。研究顯示,公眾對“ChatGPT+教育”的認識中,占比最高的是“ChatGPT能夠成為教師教學的好助手”。
——《重構教育圖景》p40
汪旭:縱觀人類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發展歷程,每當科技迎來飛躍創新之時,勢必掀起教育革新浪潮。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新質生產力,無疑對教學、育人、實踐、創新、評價等教育全過程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未來學家羅杰·菲德勒在《媒介形態變化》中曾提出技術認知的“30年法則”:一項重要的新技術運用于社會時,在第一個十年會廣受好評,讓相當一部分人憧憬其美好的前景;第二個十年會飽受詬病,讓人覺得它一無是處,毫無前途;只有到了第三個十年,它才會被公允地評價,并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中。
當下急遽變革的時代或許將“30年”的尺度大大壓縮,對于人工智能而言,是敞懷擁抱還是謹慎防范的觀點不斷碰撞。作為教學科研工作者,我們應當秉持辯證的態度,人工智能既非“萬能法寶”,也非“洪水猛獸”,關鍵在于如何通過科學機制與全面視角推動人工智能對教育領域的系統賦能。
無論技術工具如何革新,其背后的主體力量仍回歸于人。曾經我們批評電視讓童年消逝;曾經我們驚惶網絡對教育的侵蝕;面對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認識理應全面,探討力求多元,而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始終以人為本、立德樹人,或許才是那把解開技術迷思的關鍵鑰匙。
邱磊:這種表述并不多見,現在一邊倒的贊同態度居多,大有不談AI就不能做教育的樣子。比如,有關數據安全(隱私保護),已經是個很大的問題了。知識操縱帶來的信息混亂、認知錯位,都帶來很大的麻煩。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有一位女高中生在維基百科用中文憑空編造了幾乎整個古俄史。她創建了206個詞條,修改了4800次,撰寫了上百萬字的古代羅斯史。且這一過程持續十年,騙過了無數人,只到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才被人發現。所以,上述問題只是目前還在水面之下,沒有充分暴露出來。
進一步說,從歷史的規律來看,技術的演進,的確會對現有的教育認知與實踐,產生巨大的推動力。比如竹簡的發明,使先秦思想得以系統、廣泛的傳播與推廣,影響至今;造紙術與印刷術的結合,成為歐洲工業革命的必要條件之一。但也要看到,以AI為代表的下一波教育革命浪潮,并不全是鼓舞人心的。AI強大的生成能力,一旦超出人類理性認知的范圍,那將是可怕的。到時候,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甚至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可能一是失去了度量衡,二是即使有,也掌握在機器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