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看病難是長期的社會痛點,尤其是高齡失能老人。中國當下有大量失能老人,未來還會有更多。我們是否能避開失能的旋渦?這是老年醫學科想要真正解答的問題,也是其成立的意義。
采訪中,老年科醫生糾正了我的很多認知誤區。比如,老年人?;加卸喾N慢性病,要按時服用各種“對癥的藥物”才能控制好病情。醫生卻告訴我,藥不是越多越好,甚至可能越吃越糟,不合理的多重用藥是老年人健康的一大殺手。我本來以為,老年人身體出現問題,最好趕緊去住院,因為有醫護進行更科學的治療與干預。醫生則指出,老年人因某個急癥住院,出院后反而“下不來床”的情況比比皆是。這是因為住院時缺乏活動,造成短期內肌肉快速流失,此時如果不進行科學的康復訓練,尤其是增肌訓練,就會引發衰弱、嗆咳、肺部感染等連鎖反應,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
這些誤區背后還隱藏著一個更深層的錯誤“常識”:疾病治療是最重要的。但站在老年醫學的視角,功能維護才是更重要的,要減慢骨骼肌消失的速度,食欲要好,要避免認知出現障礙,這關乎老年人整體的生活質量。想要實現這一目標,不僅要通過少而精的藥物控制好慢病,還要通過康復、營養等各種非藥物方式進行積極主動地干預與管理。
老年人帶病生存是常態,如何“健康”地帶病生存則考驗著整個社會的醫療制度與診療理念,這也是老年醫學科發展最難的地方。老年醫學理念要想真正落地,必須挑戰的是以疾病為中心的整個醫療體系,更進一步說,是以不斷細化的專科發展為主要脈絡的現代醫學的根本。
這將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但卻是未來必須啃下來的硬骨頭。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億人,已經超過了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國的老齡化基數大,速度快,面臨的挑戰比其他國家更加嚴峻。因此,老年醫學科的建立只是開始,下一步要在更多??漆t生乃至全社會范圍內普及老年醫學理念,糾正固有的誤區。這是每個人“健康老去”的關鍵。

@惠風和暢:這期封面故事值得一閱。面對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老人健康需求,需要做好頂層設計,特別是要解決好老年醫學人才不足、疾病預防方面醫保報銷等問題,重視老年人心理健康及臨終關懷。
根據工作安排,本刊2025年2月3日和2月10日休刊兩期。2月17日恢復出刊。祝廣大讀者春節快樂!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