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經過初步核算,我國2024年GDP達到134.9084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0%。
數據固然可喜,但客觀地說,經濟增長的壓力依然存在。
按照被全球廣泛接受的索洛增長模型,經濟增長是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這三大變量的函數。其中,由于人口出生率不可逆的下降,以及公共、民間投資預算約束的收緊,前兩項投入都難有更大空間。因此,以科技進步為特征的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必須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憑借。
發展以“硬科技”為顯著特征的新質生產力,迫在眉睫。但我們也容易忽略一個問題:“硬科技”的崛起是一種創新要素科學地集聚和分配,創新生態蓬勃發展之后的結果。它并不會憑空產生,必須在全國性的統一大市場中,不斷改善對優質要素的配置,讓好的要素去到合適的地方。
資金,是“要素中的要素”。2023年10月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優化資金供給結構,盤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近年來,擴大直接融資占比,優化資金配置亦成為一種共識。和任何改革一樣,金融改革需要抓手,而金融機構的改革更不可或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
和股市幾乎同齡,中國的證券行業走過了30多年的歷史,但當下正面臨諸多發展困惑,小而散,頭部效應不明顯,綜合實力不強等問題客觀存在。無論是從市場發展趨勢,還是從監管的視角來看,加快行業整合都將成為必然。
作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之后的首單投資銀行并購案,國聯證券和民生證券的整合無疑是中國投資銀行業審時度勢,通過改革做優做強的典型案例。
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新的國聯民生證券的崛起,其意義早已超越了金融市場本身。于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在地方政府、金融市場和實體產業三者如何良性互動方面,它做了非常具有獨創性的探索。
而產業投行,將成為連接三方關系新的“金融物種”,最終助力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