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工作,不斷豐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戰略和政策體系,推動我國區域協調發展進入新階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在202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增強區域發展活力”。這些都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
一、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我國幅員遼闊,資源稟賦各異,區域發展差距長期存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決定》提出,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這是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解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分化,發展動力極化,部分區域發展面臨較大困難等問題的關鍵。
堅持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的思想。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按照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完善空間治理、保障民生底線的要求,全面考量全球產業鏈重組、供應鏈重塑、價值鏈重構,及國內發展環境的深刻變化。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全面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
堅持效益優先兼顧均衡發展。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提升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增強其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補齊發展面臨困難地區的短板,全力推進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
健全完善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體系。要細化主體功能區劃分,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劃分政策單元,對重點開發地區、生態脆弱地區、能源資源富集地區等制定差異化政策,分類精準施策,強化國土空間優化發展保障機制。完善國土空間和區域布局規劃評價體系,加強運用數字技術賦能國土空間治理。
二、健全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制度和政策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發展,推動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成為我國空間治理的基礎戰略。《決定》提出,健全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的制度和政策體系。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重要論述為指引,深刻領會黨中央戰略意圖,準確把握東、中、西及東北地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局中的戰略定位,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鼓勵其他地區因地制宜、各展所長。
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又是少數民族集聚區,在發展能源產業、現代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但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開放不足的短板突出。要聚焦“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的要求,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強化生態資源保護,深化環境綜合治理,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支持做強做大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堅持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走深走實,健全西北、西南地區聯動協作發展機制,大力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完善沿邊地區各類產業和經濟合作區布局,深化與中亞、西亞和東盟的合作。提升能源資源等重點領域安全保障能力。因地制宜推進城鎮化進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建設模式,確保農村人口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和新的致貧。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切實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
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東北地區在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但東北地區創新發展動能不足,常住人口減少形勢嚴峻。要“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子。支持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加快傳統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整合和優化科教創新資源,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建設風光火核儲一體化能源基地。發展現代生物、大數據等新興特色產業。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推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創新央地合作模式,支持多種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系統布局建設東北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加強同國家重大戰略的對接,促進東北更好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東北全面振興,補齊邊境地區民生短板,實施更有力的護邊補助等支持政策。
中部地區加快崛起。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是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脊梁”,但中部地區的產業層次和開放水平不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部地區這個‘脊梁’要更硬一點,‘補補鈣’,發揮更大的支撐作用”,“在更高起點上扎實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合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構建上下游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強與區域重大戰略的深度對接和融合聯動,加強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健全區域內省際合作機制,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著力支持革命老區和欠發達縣(市、區)振興發展,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加強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
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東部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集中著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高質量發展的三大動力源。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東部地區在適應全球產業鏈重構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等方面面臨較大挑戰。要堅持“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積極探索開展首創性、集成式改革,繼續發揮引領改革發展的“試驗田”、“火車頭”作用。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加快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引領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深化更高層次的國際經濟合作。深化東、中、西、東北地區產業協作,推動東部地區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序向中西部及東北地區轉移。支持深圳、上海、浙江等省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方面先行先試,總結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經驗。
三、健全實施區域重大戰略高質量發展機制
區域重大戰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出發,為打造形成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針對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發展區域作出的戰略部署,承擔著改革試驗的重任。這些重點發展區域具有國土空間類型多樣、區域資源稟賦和發展差距大的明顯特征,在發展中具有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優勢。《決定》提出,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優化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制。必須深刻理解黨中央對推動區域重大戰略的部署和要求,立足不同區域發展功能定位,強化協同推動重點發展區域內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的深度融合,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的疊加效應,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在完善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在產業、人才、資本、信息等方面具有顯著集聚效應,是帶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將京津冀建設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快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整合京津冀高端創新資源,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城鎮規劃建設有機銜接。完善京津優質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與河北共建共享機制。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國式現代化中更好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深化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體系布局,建立創新聯合體系,深化產業鏈和供應鏈協作。對標國際一流標準改善營商環境,吸引海內外人才和企業安家落戶,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加強與周邊省份的聯動發展,共同構建世界級城市群,形成區域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成“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堅持“一國兩制”,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創新,實現制度融通。推進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合作區建設,深化與國際市場互聯互通的機制。優化完善梯次銜接、主體多元、特色分明的實驗室體系,完善吸引國際資本、技術和人才的政策,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同時,優化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地區在生態環境治理、落后產能淘汰等方面的合作機制。
優化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制。優化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制,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江經濟帶建設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不是說不要大的發展,而是首先立個規矩,把長江生態修復放在首位”,“通過立規矩,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和重點領域污染協同治理,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加強科教資源的優化組合和科技創新協同配合,大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加強產業鏈協同合作。堅持沿江省市協同發展、錯位發展、聯動發展,統籌抓好沿江產業布局和轉移。推進沿江省市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積累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經驗。統籌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的數據信息共享和流程互聯互通,深化上游地區同中下游地區的能源合作,優化跨區域旱澇災害聯防聯治機制。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持續完善黃河流域生態大保護大協同格局,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和標準體系,推動發展方式全面綠色轉型。有序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電力外送通道規劃建設,加快重點行業清潔能源替代。支持特大城市內涵式發展,提升沿黃城市群人口集聚和產業協作能力,完善跨省區重大基礎設施體系。深度參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加強與其他區域戰略的對接,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拓展發展空間。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布局,支持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分類推進村莊建設。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加強對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
完善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灣區經濟,建設海洋強國,是黨中央從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全局出發,統籌陸海發展戰略作出的重大決策。《決定》提出,完善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海洋強國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指引,堅持陸海統籌,走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一要優化陸海經濟布局。充分利用沿海資源優勢,加強海洋產業規劃,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臨港產業。推動深圳、福州、廈門、寧波、上海、青島等城市加快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海洋中心城市,打造世界級海洋港口群和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二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大力發展深海養殖裝備和智慧漁業,推動海洋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三要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在深水、綠色、安全的海洋高技術領域實現突破,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四要加強海洋資源環境保護和海洋安全。著力推動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維護海洋自然再生產能力。著力推動海洋維權向統籌兼顧型轉變,參與構建新型國際海洋治理機制,拓寬海洋開發國際合作領域。
(作者: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陜西省社科聯特聘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孫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