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根,江西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吉安市第五屆人大代表。江西省先進工作者、江西省高層次人才、江西省骨干教師、江西省教育信息技術專家、江西省基礎教育課題指導和評審專家、江西省物理學科帶頭人、江西省名師培養對象。主持完成多個省、市級課題,多次獲中學物理優質課比賽省、市級一等獎。多次在省級骨干教師培訓中做學術講座,多次指導青年教師參加教學比賽獲省級一等獎。
朝陽升起,清風和煦,美好的一天開始了,原本靜謐的校園喧鬧起來了。時光如水,驀然回首,我已從教二十多年。杏壇耕耘,光陰在彈指一揮間,帶走了很多,也留下了很多。我的記憶碎片如梅林里的花瓣,風乍起的一轉身,花香滿徑。
[堅守,點亮光]
1995年的9月對我來說并不只是一個金風送爽的季節,它同時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季節,因為我光榮地成了一名人民教師!當我滿心歡喜地在縣教育局拿到報到證,映入眼簾的卻是——永新縣坳南學校!這所學校我都不知道具體位置在哪里,隨后就是一連串的問題:有多遠?走哪條路?去哪里坐車?……一番詢問后,我才得知這是一所山旮旯里的偏遠山區學校,從縣城坐班車過去需要兩個多小時。
記得第一天去學校報到,印象最深的就是“開眼見山”。校園雜草叢生,像片綠色的海洋。校舍簡陋不說,教職工還只能住老祠堂,窗口糊的是塑料膜,四處灌風。現實對理想的沖擊,現實與個人最初的豪情壯志、滿心期待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我的眼淚忍不住地在眼眶里打轉。由于學校師資力量不足,學校安排我擔任班主任,跨學科任教語文和數學!我心想,我只不過是一個剛畢業參加工作的毛頭小伙,如何能勝任兩個學科的教學?但看到校長對我一臉的信任,我心懷委屈地接受了任務。
山區學校雖小,但日常事務一件也不少。加之簡陋的辦學條件,更讓我愁緒難消。考試沒有現成的試卷,我們自己刻鋼板油印;隔三岔五停電,我們點蠟燭、油燈照明;房屋漏雨,我們半夜起來找雨布遮蓋。“日復日,月復月”,平凡如常的教學生活,讓我那厭倦心情與日俱增,我也曾有過易業移崗的彷徨……
有一天晚上,當我去學生宿舍檢查就寢情況時,發現班上的一個學生正在發高燒。他伴著粗重的呼吸,蜷縮在床上呻吟。我當時與其說是著急,不如說是害怕,害怕這個孩子晚上會出什么意外。于是,我獨自背上這個全身發燙的學生去診所。山里的夜晚一片漆黑,我拿著手電筒,背著他一路小跑去到村里的小診所。我配合醫生為他量體溫、敷毛巾降溫、打點滴,把他帶回學校時已是凌晨。宿舍里的學生聽到我們回來的腳步聲,都從床上爬起圍攏過來,異口同聲地說了句“謝謝老師”。我瞬間感動了,淚水在我眼眶里打轉。
山區雖然偏遠,但是有它獨特的美。孩子們純真善良,同事們互相幫助,關系十分和諧。于是,我重拾了那顆教育的初心,與同事們一起并肩工作,每天認真鉆研教材,備好每一節課。課余,我們一起散步。山里的孩子質樸,我與他們打成一片。有時候我周末住學校,就會有學生來學校找我聊天,帶我去轉村子、去爬山,去體驗大自然的美好。在與學生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孩子們那份純真變成漾在我心頭的暖,撫慰我前行中疲倦與困頓的身心。
2000年左右,素質教育日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如何讓這一教育思潮在農村扎根,特別是在山區學校推廣開來,是我那時常常思考的問題。我從小看著山長大,如今又是一所山區學校的教師,深知山區的閉塞、落后。但知識無地域界線,山區有山區的優勢。在我看來,為了讓大山深處的孩子也能沐浴時代的教育惠風,從山旮旯里飛出金鳳凰,山區學校應因地制宜,努力探索一條具有山區特色的教育之路。
山區學生視野局促,知識面窄,他們指望從學校獲取信息,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作為山區教師,我養成了讀書看報的習慣,努力捕捉時事消息,然后利用集會、班會或課前十分鐘向學生傳達。這既開闊了學生視野,又加強了思想教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通過這項活動,山里的孩子也發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的豪言壯語。
為配合素質教育的落地,我跟校長提出了一系列建議。例如,山區學校應開足課程,音樂、美術、體育、歷史、地理、心理健康教育等,都要列入日常教學計劃。沒專職教師,可聘請有特長的教師兼職,也可邊教邊學。又如,“減負”是學校面臨的新課題。學生減負,教師就要加壓。如何講求課堂效益,教研必不可少。山區學校教研是個薄弱環節,但又不可忽視。山區學校教師少、資料少,學校可以采用教師面對面說課的形式,大家相互提意見,既解決教研難題,又加強同事間的團結。再如,山區學校課外活動難安排,但如果能充分利用大自然,難題就會迎刃而解。走進大自然,不但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也能為寫作教學提供可貴的生活素材。生活就在身邊,只要肯挖掘,大自然是公正無私的。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經常帶學生開展登山比賽、游泳比賽。學校附近有一個水電站,我每年帶學生去參觀,幫助他們理解物理中能量的轉化問題。
有一天,我在學校辦公室里看到一份《江西日報》,上面有一則征文啟事,主題是“我的教學生活”。我立即如實地寫下了自己平時的教學生活片段,貼好郵票寄了出去,沒想到幾天后就在報紙上發表了。這是我發表的第一篇文章,題目是《豐富山區教學生活》。這篇文章的發表,給了我一種莫名的力量,激發了我寫作的信心。后來,我有意識地找報刊的征文信息,熱衷于給各類征文投稿。因為征文給出了寫作方向和范圍,我更好操作。再后來,我的寫作水平逐漸提高了,向各種報刊投稿也就不限于征文了。
1997年9月,學校師資調整,我開始承擔物理教學工作。對于這一調整,我欣然接受,并潛心鉆研物理教學工作。我抓住課堂的“兩端”,前端是備好課,后端是課堂的測評反饋。對此,我以針對性和實用性為備課原則,徹底拋棄教案的形式主義,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并將備課這一日常教學活動上升到教學研究的高度,實現教研與備課、上課的有機統一。在測評時,我對學生的認知、體驗進行總結,檢查三維目標的落實情況,并有意向基礎薄弱學生傾斜,利用“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的策略,盡力不讓一名學生掉隊。兩年后,我所帶的班級創造了中考物理成績在全縣名列前茅的佳績。
沐浴著山風鄉雨,同時被校園粉塵所浸染,我由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教師,日漸成長為一個略顯成熟的青年教師了。2001年,我被調到縣里另一所鄉村薄弱學校——永新縣才豐中學。憑著自己的血氣方剛和那份熱愛與勤奮,我在這所學校得到了進一步的錘煉,很快成為學校的教學骨干。2009年8月,我又被選調到了縣城的一所新成立的學校——永新縣永安中學。因學校處于剛成立辦學的狀態,我跟同事們一起努力,爭先創優。那時,工作壓力特別大,教學要成績,班級管理要效益,我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在工作上。每天踏進學校就是一天忙碌的開始,放學鈴響一天工作卻并未結束,因為回家還得備課。最終,因疲勞過度,我得了臉部神經炎,半邊臉麻木。我利用課余時間去醫院治療,沒跟任何人提起過。醫生打電話給校長要求給我多點休息時間以保證療效,大家才知道這件事情。而當學校找到我,準備給我調整工作讓我專心治療時,我卻一口拒絕了。2022年8月,我經選調進入永新中學任教,因學校物理老師緊缺,我主動承擔了4個班的物理教學工作,并兼任班主任。這些年,我榮獲“吉安市師德師風先進個人”“江西省先進工作者”稱號。
2024年教師節前夕,鄉村教育題材劇《春風化雨》在北京衛視和網絡平臺熱播,劇中講述了一群鄉村教師扎根鄉村教育的故事。看到他們步履不停、躬耕不輟,幫助一批批山村學子走向廣闊天地的身影,我心里產生強烈的共鳴。我的教育故事也許沒有他們精彩,但也一直書寫在鄉村教育的土地上。我的工作就像螢火蟲的點點微光,雖不及日月星辰,但也不顧周圍的黑暗,一直點亮著自己的光……
[成長,追隨光]
課堂是個美妙的地方,課堂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記得我剛走上教師崗位那會兒,第一次上公開課,一位評委老師點評說:“你講課像竹筒倒豆子,一堂課下來,別說語言抑揚頓挫,連學生要跟得上都很難。”我羞愧不已,修煉課堂語言成了我當時的燃眉之急。我找到榜樣來學習,聽名師上課,認真地記錄、細細地領會,然后加以運用,上課時有意識地放慢語速,從一開始的模仿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課堂語言特色。
充滿笑聲的課堂是學生的心之所向。我在教中學,以教為樂,不斷探索有趣的授課方式,有時課堂也能讓人耳目一新,甚至也會有“神來之筆”。
有一年帶初中二年級,我感覺自己班上的課堂氣氛有些沉悶,任我數次動員、百般啟發,學生愣是“穩如泰山”。為改變這種狀況,我精心設計每個教學環節,不斷求實、求活、求新。一次在教學“杠桿”時,我從家里帶來了幾個硬核桃,并請了兩個力氣大的學生幫忙打開。一開始,他們想直接用手捏開,可使出渾身力氣也沒能打開。我示意他們嘗試其他辦法或使用工具。一個學生把核桃放在地上用腳去踩,踩了許久也不見裂開,還差點摔了一跤;另一個學生見講臺上放了一把錘子,拿起錘子便敲,結果核桃裂開了,里面的仁也碎了,大家很是惋惜。下面有一學生站起來說:“老師,可以用夾子夾開。”我故作神秘地從口袋里掏出事先準備的核桃夾,叫他上來示范。他非常樂意,輕松取出了核桃仁。我順勢進行課堂導入:“核桃夾,就用到了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知識——杠桿。”接著,我引導學生討論生活中的杠桿裝置,讓他們搞清楚杠桿裝置的基本結構,并畫出杠桿裝置的示意圖。然后按照教材設計,分組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得出杠桿原理。為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我將杠桿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采用“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方式進行引導:“同學們對桿秤了解多少?會使用桿秤稱物體的重量嗎?桿秤是靠怎樣的原理工作的?你想自己動手制作桿秤嗎?”在一系列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親歷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用手做的過程,學有所疑、學有所獲。
為了在專業上快速成長,我開始報名參加各種教學比賽。因為比賽,我汲取了各種知識營養;因為比賽,我借鑒各式教學設計;因為比賽,我開始深入挖掘教材。加上同行專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我磨礪得日漸成熟。我參加的優質課競賽成績,也從“校一等獎”到“縣一等獎”,再到“市一等獎”。我開始有了自信,并有了新的目標。
2017年5月,經市教研室推薦,我參加了省里的物理優質課競賽。在自己的努力和團隊的助力下,我的“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一課獲得了省一等獎的佳績。在這次比賽的磨課活動中,我始終秉持“學生立場”和“學生路線”,不管是教學流程的設計還是實驗創新的突破,我都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課堂如何更有針對性、更有吸引力。磨課團隊的老師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一起討論教學的重難點把握、教學設計如何體現亮點、教學思路是否清晰等關鍵性問題。經過一次次推翻重來的磨課,最后我形成了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本著“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原則,先通過“天女散花”的節目表演,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引入課題;接著讓學生體驗吹氣球的活動,觀察現象、發現問題,做出“氣體流動起來,壓強可能會減小”的合理猜想;然后讓學生參與吸管噴霧器實驗,在實驗中驗證猜想,發散思考“液體和氣體都具有流動性,液體是否也有同樣的規律”;最后是“學生實驗設計”環節,根據國產大飛機C919設計機翼模型,鍛煉動手能力。整堂課運用演示實驗、小組合作等方式,從生活情境出發,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也一直思索與探求學生喜歡的課堂、高效的課堂。為了吃透教學內容,我常常找遍各種案例,鉆研體會,博采眾長;為了設計扎實有效的訓練,我常常反反復復不斷斟酌。通過反思這把“鑰匙”,我打開了教育理論和教學經驗這個寶庫。課前,我反思自己撰寫的教案和教學設計思路,重新審視、查漏補缺,以求精益求精;課中,我反思課堂上的教學亮點——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別有風味的氣氛營造、新穎別致的難點突破、畫龍點睛的誘導評價、留有懸念的課堂總結等;課后,我反思課堂的內容處理是否妥當,環節安排是否合理,重點講解是否突出,問題設計是否科學,師生合作是否到位,交流時間是否充分,評價語言是否得體,以便日后在教學實踐中改進。憑借不斷探索和經驗積累,我在教學中提煉出“問題引領、激活思維、素養提升”的物理教學模式。
堅持寫教學反思、教學隨筆,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我從課堂教學手記入手,記錄課堂的亮點、課堂的敗筆和課堂的意外。近年來,我有幾十篇文章在《中學物理教學參考》《江西教育》《教師博覽》等期刊上發表。在課題研究方面,我帶領同事們完成了十多項省、市級課題。
[引領,散發光]
引領學生,澤如凱風,惠如時雨。教師是一種用生命感動生命的職業,正如那句廣為人知的名言:“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工作中,我耐心觀察每個學生的細微變化,了解他們的心理動態,讓自己盡力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共情他們的困惑和煩惱。
我喜歡讓學生在周記中寫自己的真實想法,即使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很多學生開始總想寫出來之后,老師是不是要找他們算賬。面對他們的疑慮,我告訴他們,我會為他們在周記中寫的內容保密。很多學生一開始是戰戰兢兢地寫出自己的困惑,我一一給他們附上評語。慢慢地,學生們都能坦然在周記中寫下自己的喜怒哀樂了,有時候還會在周記的末尾給我留上“老師,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處置?”之類的話。面對這樣的信任,我總是盡我所能給他們做出解釋,給出建議。學生見我能耐心地傾聽他們的心聲,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也非常愿意將自己的心里話說出來。
我想起以前帶過的一個男生小宇。他作業從來都不完成,學習成績也差,遲到早退更是家常便飯。他上課時不是看窗外,就是酣然大睡,課后還時不時地與其他同學莫名地發生沖突。他在一次周記中寫道:“我很迷茫,我不知道接下來到底要怎樣活下去。”我覺得契機難得,給他進行了批注:“你的人生還很長,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你喜歡與擅長的事物等著你去發現、去體驗,去和喜歡的人一起分享。你要明白,比起成績,我們更在乎你的健康!”隨后,我給班長委派了任務:每天下課找小宇一起玩,摸清他的喜好。不久,班長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原來小宇很喜歡下棋。緊接著,我特意安排了幾個學生每天輪番上陣找小宇挑戰,讓他下了課能有點有趣的事兒可做。除此之外,我經常主動找他談心,告訴他老師愿意幫助他。后來,我明顯感覺到他情緒有了好的變化,行為習慣也有了好的轉變。
小宇是一名留守兒童,針對他們這個群體的管理一直是困擾學校工作的難題。他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因心理問題和身體原因,小宇曾多次提出退學并出走。我經常把他帶回自己家里,給予他關愛,并對他進行了長達兩年的心理輔導。當我發現他家庭困難、生活費不夠時,會資助點生活費給他;當他考試成績不理想、想輟學時,我會通過談心,讓他鼓起學習的勇氣;當他面臨父母的壓力學習不在狀態時,我會及時與他的家長交流,讓他放下思想包袱。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他順利升學。
提燈引路,杏壇傳薪。我成為學校“名師”之后,為了使更多的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起來,讓青年教師成為學校發展的中堅力量。我立足新課標、新教材、新課堂,全方位、多層面、多角度發揮指導與示范作用,指導青年教師寫好教案,分享教育教學心得體會,引領團隊和諧共進。如今,我已培養多名老師成為骨干教師,指導多名老師參加省、市級優質課競賽并獲一等獎。
2024年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發布。或許,在部分老師眼中,“教育家”身份距離自己有些遙遠,但教師群體的深層價值追求應當是一致的。教育家精神,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有“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有“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有“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有“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什么樣的老師是好老師,每個人心目中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我想,只要自覺追求教育家精神,躬耕平凡教壇,朝著一個目標一路執著地走下去,雖螢火微光,但也一定能閃耀出獨特的光芒!
(作者單位:江西省永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