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的教育總愛折騰,一輪輪的課程改革之后,離破解“錢學森之問”依然遙遙無期?既回不到原點,也找不到“三面向”(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突破口,于是,兜兜轉轉,只能用外延屬性的“量化考核”來彰顯辦學業績。從而人不見了,人才與大師被高樓遮蓋了。
教育的本質是成長,成長的成果是成才與創新。古人以為,學問為“小學”“為己”,成人為“大學”“為人”。現代教育重視功能性,以科學與人文兩維,求索“學術養成”“科技發明”與“文化貢獻”。基礎教育奠基,高等教育深造、出思想,這是教育邏輯。從學理上反究,奠什么基、怎樣奠基,就成了教育目標達成、教育境界提升的根本。
現代教育的普適載體是學校教學。學校教學旨在“有效”,指向“雙基”,萬變不離其宗:基礎知識傳授,“授之以魚”;基本技能訓練,“授之以漁”?;A教育中的“雙基”教學,就像一撇一捺寫就一個“人”字,樸素而行之有效地奠定了為學基礎。循此,學以致用,努力走向理論研究與實踐創造。
一、常識貫通
知識性的“知”從來是“無涯”的,以有涯的人生去“窮知”,顯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殆也”。置身知識幾何級增長的現代社會,唯有那些能無限生成新知識的知識,即最本質的“常識”“通識”才是學識之根、創造之源。日月星三光,天地人三才,常識、通識,明白不玄虛,全息而生生不息。知而智,真理建筑在真知上,真知是知識體系中的“干細胞”,是生化萬類思想的“一”。
審視當下的教學,為了所謂的創新,不時拋出“新理念”、玩弄“新概念”?;A教育從小學就開始“內卷”,“搶跑”成風(甚至搶跑到“學前”),看起來很美,如繁花盛開,一回頭則成“曇花一現”。因為不注重經典常識的奠基,不兼顧工具性、人文性的交通,一廂情愿用“大單元教學”“系列閱讀”來編造理想課程,結果弄巧成拙,預設的“將來時”往往經不起推敲,學生一畢業便淪為“過去時”?;舜蟪杀?、大力氣,結果還是玩了場“小猴子下山”的鬧劇。這方面,課改專家尤其需要反思,要在“自信”與“自覺”中找到教育的出發點,常識守常(人文與科學),通識變通(傳統與現代)。唯此,“知”才能激發“智”,“識”才能演化為“思路決定出路”。
筆者讀小學時期,課本薄薄的,卻有一門“常識課”。常識教人識“常”,也教人樹立價值觀。放眼國際,通識教學一直貫通到大學,有力支撐起興趣與創造的終身學習大廈。如《牛津通識讀本》,簡明,生動,舉一反三,有用有趣且不乏時尚,乃妥妥的“干貨”。
因為不認“常識賬”,付出的代價令人唏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病毒與人類共存,這樣的常識,為什么不能早早成為我們的“共識”,值得反思。全球一體化、人類命運共同體時代,普世價值觀同樣值得審視,生命教育不可或缺,須知,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需要這樣的“通識”教育。南社巨擘柳亞子先生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就發出這樣的呼吁:“做小鎮市民,做中國國民,做世界公民?!币宰孕诺亩鞒泻弥腥A優秀傳統文化,以開放的姿態吸納全人類文明成果,中國基礎教育應當有這等境界。
二、邏輯必講
古人論學業,有高下之判。就拿“百經之首”的《易經》而言,術的層面是工具,卜算之“器”;道的層面是“學”,形而上為哲學。“君子不器”,鼓勵由“術”而通達“道”。
諸子百家,好炫技。學說各執一詞,盡情發揮,以致“走得太遠”,回不來。儒家“迂”,道家“玄”,法家“酷”,而名家干脆來一場狡辯“白馬非馬”。為什么西方學者質疑中國自古以來沒有“哲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諸子百家不是把學說建筑在邏輯基礎上,以致不能形成嚴格意義上的哲學體系。《論語》或《道德經》,說白了,還是只言片語,“說教”。
不講邏輯,極易讓“小聰明”大行其道,而讓無賴招搖過市。莊子的“子非魚”是在??嶂兴P÷斆?,讓人暈暈然,膜拜作大智慧?!端疂G傳》中潑皮牛二買刀,則干脆蠻不講理。對此無賴行徑,除了不理睬,只能一刀了斷。
邏輯是條鏈,一環扣一環。因果間,需要證明得了,“推得出”。推不出,就不合理,就可以棄之不顧?!把y論”的荒誕,在邏輯面前,一目了然。瘋狂年代,有一首歌曾讓小學生們扯著嗓子吼,首句“×××××就是好!就是好來就是好!”憑空下定論,絲毫不容辯駁,更不要證明。如此霸道,稍學點(講點)邏輯,不至于被輕易鼓動。很多的狂熱運動,其實都是在不講常識、不講邏輯的基礎上,轟轟烈烈開展起來的。洗腦式的傳銷,反常識,反邏輯。現代社會治理,講契約精神,講法則,其實就是基于常識的邏輯運行:依“法”(客觀規律與社會法則),行“法治”。
自由出思想,邏輯證明思想。很多時候正是講了邏輯,才推導出了思想??梢姟八枷搿笔遣荒芄噍數模芄噍數牟皇恰八枷搿?。大學需要“思政”課,但更需要出思想的哲學課。創造與創新,從來不是靠灌輸就能培養出來的。同理,“解放思想”有前提,前提是“沒有思想”或“思想被禁錮”。
邏輯表面看似是“形式”,內在則是“內容”證實,這是思想實驗室。愛因斯坦說過這樣的話:“邏輯上簡單的東西,當然不一定就是物理上真實的東西;但是物理上真實的東西,一定是邏輯上簡單的東西。”如果我們的教育開設邏輯學,那么很多的“新概念”、偽命題將不攻自破,而許多的瞎折騰也就沒有市場。邏輯不故弄玄虛,是一說一,絕不會也絕不能把“應然”標榜為“已然”,或把“或然”強調為“必然”。
教育成人之美。不要讓小學生過早地在“奧數”上挖腦子,也不要讓大學生回頭學“禮儀”。高等教育要走向世界,科學的思維方式與規范的學術范式不可或缺。基礎教育要為成長、成人奠基,更需要有求真的勇氣,“為深遠計”,刪繁就簡,亟須補上常識與邏輯兩門課。